1964年5月14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病逝。60年来,他影响和感动了一代代人,人们永远怀念他!
“死后请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
1964年5月10日,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发出焦裕禄病危通知书。省地两级组织部长来了,县委领导也来了。焦裕禄请求说:“我死后不要为我多花钱,省下来支援灾区。我活着没治好沙丘,死后请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1964年5月14日,肝癌晚期的焦裕禄病逝于郑州。焦裕禄因公殉职后,河南省委确定,按好的县委书记待遇,安葬在郑州革命公墓。
后来,焦裕禄如愿埋骨沙丘,源于新闻史上一次不寻常的发现。1965年12月9日,新华社记者周原到兰考采访,从县委新闻干事刘俊生口中获取了焦裕禄重大典型线索。周原向新华社副社长穆青和国内部工业组组长冯健汇报,穆青当即决定率记者于12月17日赴兰考采访。百姓的心声使他极为震撼:“你能不能给上面说说,把焦书记的坟给我们搬回来吧,离我们近一点,我们早早晚晚可以去看看啊!”
穆青返京前在郑州向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汇报了焦裕禄事迹和兰考人民的呼声,建议迁坟。
“人民的好书记,回来啊!”
焦裕禄迁葬兰考前,刘建勋派省人委秘书长赵启平赴兰考选址。这时,兰考县委副书记张钦礼说,有一次,老焦领他到县城北明代黄河故堤“土牛”察看风沙。焦裕禄登高四顾,高兴地说,这个地方真好,站得高,看得远,可以清楚地看到风从哪里起,沙从哪里落。将来我死了,要是能埋在这里多好!张钦礼的话,为焦裕禄墓地选址提供了坐标。最终,焦裕禄墓地定于此地。
迁葬仪式于1966年2月26日举行。当天中午,专列抵达兰考火车站东闸口。苍天含黛,大河呜咽。火车站人山人海,街道两边挂满了挽联,成千上万兰考百姓自发披麻戴孝。当载着焦裕禄灵柩的灵车一出现在街头,悲痛万分的人群像一股湍急的浪潮,呼啦一下涌了上去,瞬间将灵车淹没。精壮的汉子和妇孺老弱,不顾一切冲上前去,齐刷刷跪倒一片,哭声惊天动地。经维持秩序的人员现场疏导,灵车重又徐徐向前开动。火车站离墓地有3里路,灵车整整走了两个半小时。
灵柩放入墓穴时,拽绳的人千般不舍,万般痛楚,怎么也不愿往下放绳子。棺木一点点下沉,周遭的哭喊声像海潮喧哗,又似沉雷轰鸣。当棺木终于沉入墓穴,覆盖上泥后,数不清的群众冲上来,墓地再次爆发震撼苍穹的哭喊声:“焦书记,回来啊!”“人民的好书记,回来啊!”俄顷,人们又齐刷刷跪下,虔诚地磕頭,捧起黄土轻轻撒向墓圹。铁锹闲置在一旁。飞扬的黄土遮蔽了早春的阳光。带着大河浸润的热土和人们心底淌出的泪水,焦裕禄与兰考大地融为一体。
照片定格的鱼水深情
兰考县焦裕禄同志纪念馆有一张感人照片,真实展现了红庙公社葡萄架大队前杨庄村群众张传德,迁葬时怀抱幼儿失声痛哭的情景。
1963年麦子黄梢时节,张传德不满1岁的儿子张徐州突发重病,眼见孩子气若游丝,张传德拎起筐子想把孩子扔到村外。这时,进村访贫的焦裕禄一脚踏进家门,见状忙问:“老乡,家里出了什么事?”张传德说:“孩子病得没救了!”
焦裕禄伸手触摸孩子口鼻,惊喜地说:“老哥,孩子还有气哩!还有救!”说着,掏出本子给县医院高芳轩院长写了几句话,嘱他想法子把孩子治好,撕下那张纸,要张传德拿着送孩子去医院找高院长。张传德立即用独轮车推上孩子赶往县城,孩子经抢救转危为安。
张传德打算给儿子改个名,众人建议叫张卫焦。周原做主改名张继焦。焦裕禄英年早逝,张传德如闻晴天霹雳,迁葬这天抱着孩子早早就赶来了。
巍巍故堤,莽莽黄沙,苍苍翠柏,耿耿丹心。在人民博大温暖的怀抱里,一生为百姓服务的焦裕禄,得到永生。
(摘自《光明日报》 高建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