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爱学 (陕西省凤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
李超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代王畜牧兽医站)
随着畜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物品及动物的流通量逐渐增加,人畜共患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其中布鲁氏菌病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备受关注,被我国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之一。为了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保障从业者身体健康,有必要科学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笔者对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综合防控措施进行阐述,旨在为该病的监测和控制提供理论指导。
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主要为患病动物和隐性带菌动物,在流产的胎儿、羊水、患畜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以及精液中都可能存在布鲁氏菌。布鲁氏菌病可以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黏膜和皮肤上的伤口传播,其中以消化系统为主要传播途径。人类主要通过皮肤、黏膜和呼吸道接触感染布鲁氏菌病,例如在日常饲养、挤奶、剪毛、屠宰和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未注意防护易感染;另外,食用未经巴氏消毒处理的患病动物奶也可能引起感染。昆虫如苍蝇、蜱等也可能携带布鲁氏菌,它们叮咬易感动物或者污染饲料、水源和食品等,也是传播布鲁氏菌病的途径之一。
山羊、绵羊、猪、牛、犬、骆驼、鹿和人类都对布鲁氏菌病易感,尤其是处于怀孕期的母畜更容易感染。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更容易发病。在中国主要流行的是羊、牛和猪种布鲁氏菌,其中羊种布鲁氏菌对人类的危害最严重。布鲁氏菌病在中国全年都有发生,但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在北方牧区,布鲁氏菌病的高发期在春末夏初,患病羊群在每年的2~4月会出现流产高峰。发病率牧区高于农区、农区高于城区。
布鲁氏菌对光、热和常用的消毒剂敏感,阳光照射20分钟、湿热环境60℃30分钟或70℃10分钟即可杀死布鲁氏菌。此外,3%生石灰也能在几分钟内灭活布鲁氏菌。布鲁氏菌在土壤中可存活2~5天,在鲜奶中可存活10天,在食品中可存活2个月,在水中可存活5天至4个月。
对布鲁氏菌病,可以通过临床症状进行初步判断,同时,通过血清学检测、病原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确诊。
1.临床症状。感染布鲁氏菌的家畜早期一般表现为隐匿潜伏期,疾病不会立即发作,临床特征不明显,因此难以及时判断。怀孕的母畜感染后可能出现流产、死胎或弱仔现象,同时还可引发关节炎、子宫炎、腹膜炎和淋巴结炎等并发症。大多数被感染的母畜流产后可以再度受孕。公畜感染后可能出现附睾炎和睾丸炎,触诊时可触及明显的发热。公畜感染后,生殖系统的损害基本不可逆,可能导致生殖能力丧失。
人感染布鲁氏菌后会引起全身多系统损害,尤其是骨关节系统,表现为发热、多汗、全身乏力、关节肿胀和肌肉疼痛等症状。严重情况下可能丧失劳动能力,如果治疗不及时,容易发展为慢性病,而慢性阶段则很难治愈。
2.实验室诊断。
(1)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在布鲁氏菌病的检测方面具有很高的准确性。病原学检测方法通常涉及对患畜的骨髓、血液、脑脊液等样本进行细菌培养,通过观察菌落的形态和生长情况来鉴定。这种方法操作复杂,耗时较长,同时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不适合大规模推广。而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方法进行检测,具有高灵敏度和强特异性。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可以迅速准确地检测到布鲁氏菌的存在,为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2)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检测方法,其中包括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是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操作简便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但偶尔会出现假阳性结果。相比之下,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优良的灵敏度和高稳定性。该方法通过酶标仪判断检测结果,有助于减少主观观察带来的偏差。
对于布鲁氏菌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家畜一旦感染通常无法治愈,所以为了避免病菌扩散,常常需要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然而,一些研究显示,一些中草药配方可能具有一定的疗效:益母草50克、黄芪30克、连翘30克、白术30克、白芍30克、川芎30克、熟地30克、当归25克煎煮后灌服。
布鲁氏菌病治疗困难,一旦家畜感染,就会丧失饲养价值,给养殖场带来重大经济损失。此病为人畜共患病,对饲养员构成危险。因此,在饲养过程中,需加强防控,以避免家畜感染。
1.接种疫苗。目前国内对布鲁氏菌病进行了区域划分:一类地区对该病进行全面免疫;二类地区原则上不能实施免疫;净化区则严禁免疫。通过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降低布鲁氏菌病在家畜间的传播。在一类地区进行疫苗免疫是保护易感动物、预防该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常用的疫苗包括M5株、S2株和A19株等。在一类地区接种疫苗前,需先进行全面监测,对检测出阳性的患畜要淘汰,种公牛、种公羊不应接种疫苗,奶畜也不建议接种。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常用的布鲁氏菌疫苗均为减毒活疫苗,对人体有一定毒性,因此在接种疫苗时,饲养员和兽医技术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同时,要严格按规范操作进行免疫,做好免疫登记,建立免疫记录。
2.强化生物安全措施。要确保养殖场不受布鲁氏菌病威胁,最佳方法是实施生物安全措施。养殖场需严格划分生活区和生产区,禁止饲养员随意串栋,减少人员交叉。对进入场内的物资和车辆进行彻底消毒,人员需洗澡更衣后方可进入。定期对场内及周边环境进行消毒,如出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应增加消毒频次并扩大范围。奶牛场在挤奶前需严格消毒工具和乳头。布鲁氏菌对常用消毒剂敏感,如1%过氧乙酸、2%福尔马林或5%石灰水均可有效杀灭。
3.加强饲养管理。在引进家畜前,应根据养殖场面积进行合理规划,避免饲养密度过高,确保通风和活动空间充足。同时,应实行大小分组和健病分离,不同种类家畜不能混养。定期清理圈舍内的粪便和污物,保持环境清洁。饲料的搭配要合理,避免霉变和变质,有利于动物健康成长,提高其免疫力。
4.加强监测。在引进家畜前,养殖场应对即将引进的家畜进行布鲁氏菌病的全面检测,建议全面监测,确保家畜健康后再引进。家畜引进后,需在专用隔离场进行为期45天的隔离,确保健康后再与原有群体混养。在日常饲养中,养殖场需定期对家畜进行布鲁氏菌病监测,并配合当地动物防疫部门进行监测。如果发现阳性病例,应立即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受污染的圈舍和用具应选择适当的消毒剂(如3%氢氧化钠)进行全面消毒,防止疾病传播。对于感染母畜流产的胎儿和胎衣,应进行深埋处理。
5.加强调运监管。由于我国对布鲁氏菌病进行了区域划分并实行区域防控,因此在不同地域需要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大致原则是同等风险的区域可互相调运,低风险地区可向高风险地区调运,但高风险地区禁止向低风险地区调运。免疫动物在一类地区不得调运至非免疫区,检测结果为抗原阴性的动物可在省内调运;一类地区的非免疫动物检测为阴性的只能在一类地区内调运。二类地区的动物,检测为阴性者可在二类区域间调运或调入一类地区。净化区的活畜可自由调出,需调入时只能调入净化区或经无疫认证的地区的动物。
布鲁氏菌病不仅对家畜构成威胁,也对饲养员造成一定危害。因此,养殖场在饲养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布鲁氏菌病的防控工作,以避免家畜感染。畜牧业从业人员在工作时,应当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包括佩戴口罩、手套,勤洗手、勤消毒等。这些措施有助于确保工作安全,减少疾病传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