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怀瑾
(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药学系,江苏 南京 210017)
2022 年2 月8 日,《教育部2022 年工作要点》[1]发布,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22 年7 月8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到教育部考察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时指出,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学习时空、学校边界,更加拓展、催生了教育新形态;数字化线上教育是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要守住教育的初心,推进线上、线下教育相互融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活动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2]。专业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随着数字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的日益深入,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数字化发展机遇,以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评价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数字化技术对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凸显,且慢慢渗透于全程。2022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此主题内涵的重要一项就是数字化与可及性创新的力量,即博物馆已经成为创新的乐园,新技术在这里可得以发展并应用于日常生活[3]。数字化创新让博物馆更容易接近和参与,帮助观众理解复杂且精细的概念,让云游敦煌、故宫博物院等成为现实的全景故宫和数字多宝阁、中国国家博物馆数字展厅、陕西历史博物馆数字展厅等,为大众提供了沉浸式学习体验,既加强了对馆藏文物的保护,又实现了高效传播[3]。
2022 年3 月3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提出,开展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基本建设,建成国家中医药数字博物馆;促进中医药博物馆体系建设,强化各级各类中医药博物馆收藏研究、社会教育、展览策划和文化服务功能,加强数字化建设,组织内容丰富的中医药专题展览[4]。当前,全国众多中医药博物馆也在大力推进数字化建设。我国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中医药博物馆共116家(含港澳台地区),主要分布于中医药高校所在地、名中药企业所在地、各省省会、地级市,与经济发展、中医药历史渊源、中医药高校及中医医院发展密切相关[5]。微信公众号或官网可以提供3D、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等数字技术展览或云游服务的博物馆,主要集中在高校、中药企业、中医院等,例如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南方医学院岭南中草药科普基地、深圳市中医药博物馆、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三峡中医药文化馆、南通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陈李济中药文化园、云南白药百草园、张仲景博物馆等。此外,所有博物馆均有大量图片、影像等资料。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自2004年中医药数字博物馆建成以来,不断丰富新媒体传播途径,在中医药数字资源共享与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6];并于2019年自行开发了“中医药博物馆AR”软件,为24件文物与标本建立模型,实现了观众与展品的互动[7]。这些博物馆已成为中医药类专业教学的第二课堂,其数字资源成了线上教学的重要素材。这些素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进一步发挥着博物馆承载的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弘扬医者仁心和药者匠心精神的育人功能。
结合办学特点、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需求,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于2018年开始策划建设中药资源博物馆。此博物馆是集教学、培训、科研、科普、职业体验、对外交流为一体的现代化数字展馆,是学生学习中药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工具。博物馆以三维构建,共四层,所有陈列展示的中药材和饮片都有高精度三维模型,学生可以360°全方位查看其外观结构、表面纹理。药材模型的构建均采用最先进的光学扫描以及智能化自动建模技术,即将中药材通过设备扫描进电脑形成数据,再通过智能化的建模算法,把高精度的药材模型构建出来,这种模型逼真而且精度高。博物馆内除中药标本外,还有中药传统炮制工艺展示区和体验区、中药资源知识大全和游戏竞赛区等。经过几年的分期建设,中药资源博物馆展现出巨大的优势,其以系统的知识体系、丰富的数字资源、逼真的文化环境、便捷的查询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3.1 学习中医药悠久历史 坚定文化自信 提振民族精神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的中医药史馆、南通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的中医药科普知识展区、广东中医药博物馆的医史馆、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的中医药通史展等,都展示了悠久的中医药史,图文并茂,并配以解说。在中药类专业教学中,每门专业课或多或少都会涉及中医药史的介绍。课堂内外,运用数字博物馆资源拓宽学生视野,可以深入了解蕴藏深邃哲学智慧的中医药史和凝聚几千年中华民族文明精华的中医药文化。此外,湖南博物馆“马王堆汉墓陈列”展厅中,展出有1972年—1974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书写在帛和竹木简上的医学书籍,内容涉及诊断学、治疗学、方剂学、养生学、经络学等多门学科知识,比《黄帝内经》还要早100 多年。河北博物院数字展厅“满城汉墓”展区中展出了“医工铜盆”“金医针、银医针”“铜捣药杵”等器具,这是一套迄今为止出土的质地最好、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西汉医疗器具。当一张张帛、一块块竹木简、一根根医针展现在眼前,不禁让人感叹中医药历史之悠久,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对推动世界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对推进人类生命健康研究工作具有积极意义。从屠呦呦团队研制青蒿素挽救数百万人生命,为全球疟疾防治、佑护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医药全面深度参与疫情防控救治,研制名医古方,汇聚成全球抗疫中坚力量,我国向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介绍中医药诊疗方案,向10 多个有需求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中医药产品,选派中医专家赴29个国家和地区帮助指导抗疫,为护佑各国人民生命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8]。在广东中医药博物馆的“青蒿素历史展”、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的“‘疫’路有你展”等中,这些资源和素材都生动地展现在屏幕前,能让师生深刻体会中国传统医药学不断走向成熟,对世界健康卫生事业的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也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和提振民族精神有力的思政元素,渗透在教学中。
3.2 云访古今医药名家发扬科学精神弘扬工匠精神在中药类专业课程中,都会出现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医及其典故与经方典籍,如扁鹊“治未病”的行医理念、华佗的“麻沸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药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等。他们每一位都医术高超,是中医药学某领域的开创者。后人为纪念他们,为其建立了纪念馆或博物馆,如安徽亳州华佗纪念馆、湖北蕲春县李时珍纪念馆、西安扁鹊纪念馆、陕西铜川孙思邈纪念馆、句容葛洪纪念馆、河南南阳张仲景博物馆、苏州叶天士纪念馆、甘肃庆城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长治市炎帝纪念馆等。这些博物馆中也有能云游其中的数字化展厅。走进张仲景博物院公众号便可以浏览医圣祠全景,在解说的带领下游览百寿亭、碑亭、广济馆等,了解医圣张仲景的生平以及他对中医学发展所起到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随州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中可以云游“神农故里展厅”。炎帝神农是中国传说时代地位最尊崇的人物之一,他“尝百草,觅药治病”,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该展厅以考古实物资料为基础,展现了华夏人文始祖炎帝神农的卓越贡献。
一家博物馆就是一本教科书,不仅仅记载了医药名家的生平,更记载了医药学家们在帮助人们摆脱疾病困扰、延长健康寿命的实践过程中,所建立的伟大功勋。而数字化博物馆使这本教科书更加立体、直观、生动、形象。古有神农尝百草、仲景著《伤寒论》,当代名医也在治病救人之路上披荆斩棘,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南通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内就展陈了朱良春、王锦之、周仲瑛等当代国医大师的事迹。广东省中医药博物馆医室馆中的“中医药大事记”展区记载了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重要时刻。屠呦呦废寝忘食,翻阅大量古籍药方,寻访老中医,搜集各类信息,与课题组汇编成《疟疾单验方集》,在几百种中药基础上最后筛选出青蒿。
云访古今医药名家,这些可视化的素材将他们的事迹带进课堂,带入师生头脑,鲜活地展示出医药工作者的科学精神、奋斗精神、工匠精神,给师生带来了无限震撼;师生也将这些精神融入日常工作学习中,内化为坚定信念,外化为自觉行动。
3.3 拓展专业知识技能 恪守职业道德 强化社会责任众多中医药博物馆中,都有中药材标本展示。很多植物园中,也有药用植物展示和介绍,如上海植物园的草药园、南京中山植物园的药用植物园等。还有一些药企,也都有自己的种植基地。典型的就是云南白药的百草园,官网上详细介绍了100多种中药材原植物和饮片,这些都是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等学科学习的资源。广东省中医药博物馆中药馆的伪劣药材展陈区,展示并辨析了伪冬虫夏草、劣质天麻等伪劣中药材标本;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的北药展厅展示并详细介绍了黄精、甘草、龙胆、紫草、细辛、柴胡、当归、天麻等药材,以及北药的起源与发展;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则详细介绍了南药的起源与发展。
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内还介绍了膏剂、丸剂、散剂、丹剂等中药传统剂型,以及传统蜡壳蜜丸手工操作工艺,这种蜡壳包装技术引发了当时中药包装的革命。这些渗透老药工们智慧的传统制剂技术,都是中药药剂学的有效教学资源。陈李济经过400多年的传承创新,运用现代化手段,改造传统和现有工艺,打造“古方正药”,也正在成为世界认可的中华医药品牌。杭州胡庆余堂、北京同仁堂、云南白药、九芝堂等中华老字号都在其博物馆或官网上陈述了企业百年来历经的辉煌而艰辛的历程。这些企业坚守工匠精神,传承创新,担当助力健康中国、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光荣使命,履行社会责任和文化传承责任,在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传承中医药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资源渗透在中药类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拓展专业知识技能,强化学生作为中药人恪守职业道德、强化社会责任的意识,激发学生担当精神。
3.4 体验现代信息技术 培养创新精神 提高实践精神2022 年7 月29 日,以“启航数字文明——新要素、新规则、新格局”为主题的2022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在北京开幕。华扬联众副总裁刘松受邀出席并发表了题为《虚实融生的文博元宇宙》的主题演讲。演讲以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合作项目文创数字藏品以及与故宫博物院合作的“故宫云课”APP 为例,阐述了文化与元宇宙天然的契合关系[9]。随着数字化的逐步推进,文化传播的方式也在不断迭代,博物馆线上VR 云游以数字形式让文物“活起来”,让师生能在课堂内外沉浸式体验,拓宽视野。尤其后疫情时代,文创产业的数字化发展,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启示。
近年来,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除建设中药资源博物馆外,还编写出版了4 部数字化教材,建设了全息药材、制剂设备三维展示系统、移动滑轨交互智能阅读系统、触屏药学小游戏交互教学系统等。这些数字化资源极大丰富了中药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使知识立体化、生动化、形象化;同时,激发了师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创业的思维,他们设计了“中药数字博物馆APP”等多项数字化产品,也给学校数字化教学系统、药学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建设提供了有益建议,极大地发挥了师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将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使用与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让资源中蕴藏的民族情怀、工匠精神、科学精神、职业精神、创新精神成为典型的课程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教学中,达到课程思政育人目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科技将中医药博物馆搬到了掌上,将天南地北的药材搬到了屏幕前,让古籍经典“活”了起来,让中医药文化“活”了起来,让古代医家寻药治病的事迹得以复原,让现代医药工作者奋战在药物研究前沿、奋战在抗疫前线的场景得以再现。师生可以由外而内,一眼望穿药材和饮片;可以沉浸式体验中药传统制剂工艺、中药传统炮制技艺,根据教学需要检索更多资源,丰富教学内容。随着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数字科技链接中药类专业教学的渠道不断拓宽,医药博物馆传承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载体作用和展现中国现代医药成就的窗口作用日益凸显,传承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成就的效果明显提升,师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豪感也必将在潜移默化中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