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迪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宁 273100]
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依靠的是人民群众。“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1]421坚持群众路线是党久经磨难而不衰、历经磨难而不败的制胜法宝,是党前进的根本路线和工作方法。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要求我们必须理顺群众工作的逻辑理路,深刻认识群众工作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不断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进而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汇聚磅礴的群众力量。
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坚持群众路线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根本要求。“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2]党的群众工作随着时代的更迭不断发展,随着世情、国情的变化不断调整。因此,只有深刻认识群众路线的内涵、更好地贯彻实施群众路线,才能真正做到以初心赢民心,将党的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党的百余年发展历史表明,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念、开展群众工作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迈入新征程,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是紧紧围绕着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来开展的。中国共产党坚定地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使广大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3]31的愿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着重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来保证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1952年,党中央提出了“一化三改造”的总路线来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上指出经济建设对于解决国内主要矛盾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时期,党不断丰富群众路线的内容与内涵: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领袖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进行科学分析,特别强调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工作实践的各领域中体现出“三为民”的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4。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坚持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时代做好群众工作,就是要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医疗、就业、文旅、养老、社会服务等民生领域问题,在高质量发展中兼顾各项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事业。
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4]367“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5]18中国共产党建立、发展、壮大的过程与人民群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不掺杂任何个人利益,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奋斗。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稳定性、长期性依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党员干部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关心群众,努力化解基层各类社会矛盾,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减少社会动荡和不稳定因素的产生,筑牢社会稳定和谐的群众基础,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诉求也发生了变化,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的特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只有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始终根植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发展的智慧与力量,才能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动向、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切实促进党的各项事业创新发展。
党的群众路线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共识,共筑了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复兴伟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必须将群众路线贯穿中国梦始终。
一方面,做好群众工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4]39。中国梦所追求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同时也是党的群众工作的目标,将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是中国梦最鲜明的特点。中国梦汇聚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大公约数[6],深深体现了中国人民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党的群众路线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做好群众工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4]40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人民群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4]5必须继续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这一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坚定不移地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汇集民智,畅通人民群众的沟通交流渠道倾听“民意”,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收获“民心”,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随着时代的不断更迭,社会组织结构、人们思想观念、科技不断发展带来的各方面的变化,使党的群众工作呈现出一系列的新要求、新情况、新特点,这无疑对党员干部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刻总结当前群众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是科学把握新时代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的重要前提,同时也为如何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社会结构迎来了调整,相较于以往“粗放式”开展的群众工作,新时代群众工作涉及的方面更广、内容多样、目标繁多。这些新变化、新挑战无疑提高了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的难度,也对党员干部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7]53然而近年来,无论党员干部内部还是外部社会环境都涌现出新矛盾、新问题,导致部分党员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无法适应新时代群众工作的要求,严重阻碍了群众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在基层的种种问题,很多是因为党员、干部心里没有群众,不去做、不想做、不会做群众工作,少数干部或无视群众期盼、或不敢应对诉求,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7]508一是疏于学习,出现了“能力恐慌”和“本领恐慌”,对党的理论不深学、对新的技能不愿学[8],难以适应网络时代、数字时代群众工作的新特点;二是思想怠惰,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缺少为人民服务的干事热情,害怕面对群众所提出的问题,缺少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9];三是与群众沟通交流能力不足,无法与群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必然导致在群众工作中“失语”[1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科学技术的进步、素质教育的提升,诸如私营企业家、互联网博主、电商贸易者等新的社会群体不断涌现。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差异性明显增大,不同的群体势必会在不同的领域带来更加复杂、繁多的诉求。“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4]4随着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群众利益诉求也在不断更新、升级,从简单的生存需要向满足美好生活的需求转变。多样化、复杂化的群众利益诉求对党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的群众工作机制还不能满足群众的多目标需求。一些地方的群众工作缺乏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导致党员干部不能准确了解群众的意图,难以解决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无法发挥群众工作应有的价值;一些地方的群众工作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机制,党员干部很难与群众展开积极的沟通和深入的交流[11],无法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导致群众工作脱离实际;一些地方的群众工作存在矛盾化解机制建设滞后、功能作用发挥不充分、矛盾化解平台搭建不完善等薄弱环节,以及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化解矛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待提高。
当今中国正处在两个大变局中,群众工作的主体、客体发生了新的变化,工作的内外部环境也更加复杂。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群众工作,特别强调:“现在,群众工作对象更加多元,群众诉求更加多样,群众工作环境更加复杂。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改进群众工作方法,提高群众工作水平。”[12]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党的群众工作也不例外。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要自觉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深入研究党的群众工作呈现出的新特点,深刻总结群众工作的客观规律,进而准确把握新时代做好群众工作的实践路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做好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既要不断适应新时代的变化特点与发展形势,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贯彻群众路线,站稳人民立场,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只有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路、荣辱与共,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回应民众的根本诉求、保障群众的根本利益、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实现更美好生活。
1.坚持群众观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2]党的二十大报告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科学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党的群众工作在新时代的升华和延伸。对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在各项工作的谋划、开展、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诉求作为第一前提,把人民的利益作为第一准则,把人民的需要作为第一要务,把人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不仅需要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性,更需要在实践中积极践行,俯下身子、贴近生活、走近群众,以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密切联系群众。面对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党员干部应该虚心倾听,不抵触、不回避。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体察民意,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杜绝群众工作中各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现象的出现,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党的根本宗旨、优良作风落实到群众工作中。群众意见是一把尺子,能够衡量党的群众工作开展情况的长和短、优和劣。因此,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群众的反馈。要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学会看群众的“脸色”办事、听群众对工作的评价,切实增强群众的评判权。只有通过密切联系群众,才能更好地了解问题的真实状况,准确地把握群众的期望,从而制定出更符合实际的政策和措施。
3.充分尊重群众。“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4]27给予人民群众足够的尊重,才能使群众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要真正做到走近群众、关心群众、尊重群众。党员干部要通过与群众的交流和接触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办好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生实事;要善于与群众沟通,用正确的交流方式、真诚的服务态度,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盲目追求个人的荣誉和利益,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自己工作成果的最重要标准。
4.接受群众监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2]。缺少监督与评价,群众工作就会失去落实的压力、难以区分落实的成效。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的评价主体,党的群众工作必须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与评价。一方面,推进群众监督机制。通过强化群众监督意识、完善群众监督流程、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完善群众监督体系建设,为群众监督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做实群众工作的评价机制。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能够约束和规范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为,评价工作必须遵循客观、科学、民主、公开的原则,评价标准要最大程度地尊重人民意愿,做到群众满意、内容全面、定性定量。
新时代的群众工作,是以党员干部为工作主体,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工作对象,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通过尊重依靠群众、宣传教育群众、组织引导群众等工作方式,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参与性、创造性,使其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积极参与党领导的各项工作。因此,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增强沟通了解群众、宣传教育群众、组织凝聚群众等工作能力。
1.沟通了解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首要环节。民生跟着民声走,善听、勤听群众的声音,尊重群众的意愿,才能一切从实际出发。一方面,党员干部要重视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群众工作中也是如此。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诉求、摸清具体情况,使党的群众工作更有公信力和话语权。另一方面,党员干部要加强沟通群众的能力。通俗易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沟通话语影响着党群关系的亲疏,平易近人的语言是党组织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工具。各级领导干部要通过深入基层、学习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革新话语理念,构建话语体系,提升沟通交流的语言能力。
2.宣传教育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一环。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帮助群众进一步坚定政治立场;引导广大群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时疏解群众的情绪和意见[13]。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能够加深人民群众对国家大政方针的了解,提高群众的政治思想水平,助力群众工作顺利开展。在大数据时代,新媒体方兴未艾,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成为民意表达的“新通道”、干群互动的“新平台”、宣传教育的“新帮手”。因此,网络理政已经成为党员干部做好新时代群众宣传教育工作的必修课。新时代走好网络群众路线,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经常触网、主动发声、积极反馈,运用这门新技术为群众排忧解难。
3.真诚服务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必要条件。百姓的心里暖起来,群众工作才能活起来。“人情味”是群众工作的显著特征,“以情动人”才能使群众工作事半功倍。党员干部唯有怀揣对群众的真情实感,才能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温度,切实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要摒弃“官老爷”的心态,在群众工作中始终保持一颗平等对待群众的真心。要摒弃“以我为主”的思维惯性,进行换位思考,这样才能更客观、更理性、更全面地看待群众的诉求与问题,更好地把握群众的实际情况,理解群众的需求、关切和痛点,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4.组织凝聚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保障。党所面临的“四种危险”“四大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共克时艰。有效的组织凝聚工作能够汇聚力量、凝聚人心,使人民群众牢牢团结在党的周围,坚定不移跟党走。这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落实和群众工作的成效。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定立场、深入群众、搞好团结,要树立优良的工作作风,锤炼过硬的组织群众本领,汇聚民众联合的力量,做好组织凝聚群众的工作。
坚持构建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以科学制度为保障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是打破历史周期律的“金钥匙”,是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要答好的一道时代“考题”。因此,必须坚持强化制度意识,坚持群众工作的制度构建,严格执行群众工作制度,将党的群众工作纳入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轨道。
1.完善调查研究工作机制。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功”。在群众工作中落实调查研究制度,做好群众工作的“五字诀”,即“深、实、细、准、效”。“深”,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让广大党员干部去基层“墩苗”历练,掌握群众工作的第一手资料。“实”,要在工作落实上下功夫,察民情要实、听民声要实、传民意要实、解民忧要实。“细”,调查研究是一项细致的工作,要看得仔细、听得明白,听取各方的意见包括少数人的意见以及反对人的意见。“准”,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准确调查,善于分析原因、把握规律、精准施策。“效”,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要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要对调查情况详细记录,定期检查、评比,并将其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真正落实调查研究制度。
2.健全干群联系沟通机制。一方面,要推动落实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5]144-145党员干部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深入群众生活,倾听群众的声音,与群众恳谈交心。定期开展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实践活动,如“驻点直联”“社区宣讲”“分片走访”等,做到群众工作中的“望闻问切”,“望”民生、“闻”民声、“问”民意、“切”民情,面对面、心贴心地做好群众工作。另一方面,要畅通群众意愿表达的各类渠道,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如运用现代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做好市民服务热线12345工作,实现电话、短信、市长信箱、微信、微博、手机APP六位一体受理,创新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提供汇聚民意的新平台,快速反映民生工作中的焦点问题。
3.推进信访工作机制。信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了解社情民意、维护人民利益、汇聚群众力量的重要渠道,其初衷就是“为群众排忧解难”。2022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信访工作条例》,为做好新时代信访工作提供了鲜明的导向和制度化保障。首先,以法治思维引领信访工作。信访工作的成功与否必须以法治为衡量标准,工作开展必须于法有据,解决问题必须依法依规,群众权益必须依法维护。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信访工作,将其纳入法制轨道,营造出“信访依法、遇事用法、解决靠法”的工作氛围。其次,要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信访问题之所以产生或久而不决,与群众诉求不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有很大关联。因此,要落实责任约束机制,消除工作中存在的责任盲区,以落实到个人的工作责任倒逼刚性、硬性治理,从而杜绝信访工作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现象,提升信访工作效能。最后,要坚持信访工作的源头治理。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风险研判,将工作着力点放在信访问题的源头预防和前端化解,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问题、一般性问题演变成信访问题。把引发信访问题的原因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是改善信访工作的根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