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原理”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2024-06-08 03:10龙,薛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12期
关键词:海洋工程原理船舶

陈 龙,薛 武

(长沙理工大学 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当前,高校应抓住课程思政改革的核心环节,充分挖掘梳理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对接专业课程,专业课程要根据各自课程的特点,担起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职责。

一、“船舶原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长沙理工大学“船舶原理”课程介绍

长沙理工大学于2017年开设“船舶与海洋工程”本科专业,是湖南省唯一设立该本科专业的高校。旨在对接湖南省“三高四新”发展战略中“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需求,致力于培养能胜任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与结构物设计制造、检验、使用以及相关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服务湖南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以及国家“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建设。

“船舶原理”课程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践性强,与生产密切相关,涉及内容广泛,是船舶设计工作及其海工类行业的基础,是培养船舶与海洋工程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船舶静力学、船舶阻力、船舶推进、船舶操纵和船舶耐波性五部分,内容多且杂,是学生不易掌握的一门课程。

“船舶原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以流体力学为基础,分析和解决船舶航行性能中有关问题的能力,要特别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要初步具备从事本领域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能力,并为学习后续课程“船舶设计原理”打下坚实基础。在“船舶原理”课程教学中,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知识讲解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船舶原理”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方面,“船舶原理”课程不仅理论性强,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实践要求高,与之配套的课程设计具有综合性和拓展性强的特点。以往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手段效果欠佳,加之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相对较少,在有限的学时内把教学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会导致学生对该课程感到厌倦,教师对思想政治内容的教育也不够重视,课程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品德教育效果都有待提高。

另一方面,船舶与海洋工程是促进海洋开发和利用、维护海洋经济和加强军事国防的重要支撑行业,本专业学生毕业后通常会到国内外船级社、船舶研究所、造船厂、海工单位、高等院校等诸多可能涉密的部门工作。因此,如何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职业道德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带动国家海洋事业发展,是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

“船舶原理”作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核心的基础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以专业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为课程的核心目标,进行德育的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以全面培养学生达成基础知识目标、能力拓展目标,发挥教师教书育人功能,为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基础。

(三)国内船舶海洋工程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现状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求的重要途径。在“船舶原理”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把课程思政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目标去落实[2]。课程思政的实质是一种课程观,具体来说就是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将引导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各专业、各学科、各课程体系,形成大思政、大德育格局,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3]。

陈玲等[4]以“船舶设计原理”课程为例,对教学章节中的思政元素融入点及其背后的思政元素进行分析,通过视频与图片等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巧妙融合。刘松[5]在教授传统的声学仪器设备测试的基础上,引入诚信、敬业及团结协作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劳山等[6]根据“船舶机舱自动化”课程的特点,确定了以职业素养、爱国主义情怀等为主题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目标。谭路等[7]针对“水面船舶原理与结构”课程的教学需求,采用启发式教学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取得了显著效果。此外,大连理工大学在船舶与海洋工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中,立足国内其他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现状,利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两条改革途径,目的是使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完美结合,使两者达到相辅相成的状态,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范本[8]。

总的来说,船舶与海洋工程类课程思政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目前还未形成完整的制度设计体系,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理念还未深入人心,高校三类课程之间“各自为政”以及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还不够完善[9]。尤其是船舶与海洋工程课程教学更注重“术”的掌握与运用,在课程思政教育作用发挥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在工科专业课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共同驱动教书育人成果?这已成为下一阶段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方向。

二、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一)从“国之重器”中挖掘思政元素

基于新时代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发展理念和国家重大需求,鼓励学生勇立时代潮头、坚定理想信念、承担历史使命、增强责任担当。充分利用本专业课程设计与制造“国之重器”的特点,深入挖掘我国船海人打造大国重器的创新意识、工匠精神、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爱国主义情怀等思政元素。比如,2022年6月进行命名下水仪式的福建舰,是由我国完全自主建设的航空母舰,拥有着目前最先进的航母舰载机起飞方案,是我国的国之重器,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航母大国。通过挖掘国之重器中的思政元素,强化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随着我国航母的数量及科技化程度的提升,我国将成为维护亚太地区和平的中坚力量,通过挖掘国之重器对国家安全、国家和平发展的意义,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提升学生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信念感、使命感。

(二)从“人物事迹”中挖掘思政元素

中国核潜艇的发展道路十分曲折,在这个过程中,涌现了一批热爱祖国、具有奉献精神的著名人物,其事迹能很好地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是我国的船舶与核潜艇设计专家,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中断对我国若干重要项目的帮助,以对我国施加压力。为解决困境,曾有过船舶设计经验的黄旭华被选中,通过十余年的研究,我国拥有了自己的核潜艇,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除了黄旭华以外,还有潘镜芙、彭士禄等,对中国的船舰潜艇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学习这些著名人物的事迹,挖掘其中爱国主义情怀、奉献精神、职业素养和科学探索精神等思政元素的体现形式,让学生体会一代代船海人为打造大国重器做出的努力与贡献,体会专家、院士投身深潜、科研报国的崇高精神,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子的学习兴趣与使命担当,取得了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船舶湘军”中的课程思政

湖南省位于洞庭湖之南,拥有“三湘四水”,河流资源丰富,船舶工业发达。省内拥有沅江船舶制造产业园、常德达门船舶有限公司、湖南湘船重工有限公司等省内知名船舶企业,以企业需求为根本,共同拟定校企联合创新项目与实训课程教学大纲,同时聘请企业资深技术人员为学院的外聘教授,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讲座,站在行业的角度引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性质、所学专业最终在实际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保证学生就业的同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与信心。

在课程实践环节,借助沅江船舶制造产业园的船舶博物馆,在现代高科技手段的支撑下,将液晶显示、电子翻书、液晶推拉屏、数字沙盘等现代声光电技术应用于船舶文化展示,以及船舶科普知识展示、船舶设备变迁发展展示等环节,使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相结合、体验式互动与三维实景模拟相结合,生动翔实地展示“湖湘”船舶文化与船舶制造技术,将湖南造船行业的变迁与发展等融入教学环节,从这些本土文化入手,使学生对专业相关内容产生亲切感,提升学生的参与感,真正做到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本土湖湘文化中的优良素养,例如,爱国主义情怀、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等,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技术赋能”的课程思政

“船舶原理”课程专业知识丰富,知识系统化程度高,可通过开展模型大赛与专业知识竞赛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在提升学生知识水平、巩固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例如,结合课程配套的课程设计,针对课程内容中船舶静水力计算、船舶阻力估算、船舶减阻等教学内容,选择新型船舶与海洋新型构筑物设计项目,要求学生从收集相关资料开始,完成项目申报、可行性论证等科研立项前期工作过程;此外,结合数值模拟技术,开发船舶与海洋构筑物性能预报模型,内容涵盖“船舶原理”课程内的船舶快速性、船舶阻力与船舶耐波性部分。

此外,为进一步丰富“船舶原理”课程的“技术”内涵,通过访谈和小型座谈等形式,摸清了我校交通、水利、土木等传统优势学科在科学研究和融合发展过程中对船舶与水下航行器的需求,据此提出独具特色的科学研究方向,进一步革新课程教学内容,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并以此为典型,培育竞赛项目,带领学生参加“挑战杯”“创青春”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优秀品质。

结语

目前,我国工科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较为薄弱,虽然课堂理论指导丰富,但难以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思政思维、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导致学生对专业前景没有信心,缺乏信念感。“船舶原理”作为海洋工程类专业基础性较强的课程之一,有必要探索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在“船舶原理”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从教学材料源头挖掘思想政治教学素材,结合船海专业典型人物事迹,在课程内容基础上孵化科技竞赛作品,增强学生的专业信心,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及科技创新能力,真正做到全面育人,实现人才综合发展的目标。

猜你喜欢
海洋工程原理船舶
《船舶》2022 年度征订启事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船舶!请加速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
BOG压缩机在小型LNG船舶上的应用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海洋工程》第二届理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