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悦英
“持续推动绿色转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3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北京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向世界作出郑重宣示。
把握绿色转型机遇,深度赋能绿色发展,既是中国的坚定选择,也是世界的高度共识。在3月24—25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上,绿色转型及与此密切相关的碳中和、气候治理等议题引发中外各界与会嘉宾的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至关重要,绿色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之道,而绿色转型过程中蕴含众多新的商业机遇、新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中国新产业、新业态彰显绿色新动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绿色低碳市场机制持续完善,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探索出一条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的成功之路,也为世界气候治理以及绿色化、低碳化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既有成绩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绿色化、低碳化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作出五方面阐述。
一是激发绿色低碳发展的内生动力。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深入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探索区域、城市和产业园区绿色低碳转型有效模式和技术路径,强化温室气体、锅炉、机动车等排放标准引领,促进落后产能淘汰、设备更新改造,用好环境保护税激励工具,给予环境绩效好、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少的企业减税优惠。推进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项目试点,推动绿色金融创新示范,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推动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二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完善全国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设,健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探索碳排放配额有偿分配等政策实施路径。增加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项目供给,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公开、与国际接轨的全国统一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深化低碳城市、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建设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深化生态环境领域国际合作,积极开展与重点国家、国际组织在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对话合作,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三是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开展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启动水泥、焦化两个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统筹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推进农用地安全利用和建设用地风险管控,严把环评准入关口,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进北方地区散煤治理。谋划实施一批跨区域流域、陆海统筹、多要素协同的生态环境领域的重大工程。
四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以绿色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减污降碳新兴产业,努力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加强生态环境科技平台建设,开展新能源等前沿引领技术的储备和关键技术攻关,开展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和深度治理等技术成果协同示范。加快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夯实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人才和技术基础。
五是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中方呼吁各方坚持多边主义,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规定的目标原则,认真兑现承诺,增强政治互信、深化务实合作,携手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围绕“坚定目标,落实责任,加快绿色转型进程”这一主题,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发表三点看法。
一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长期目标不能动摇或者后退。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已经深度投入的前提下,如果长期目标动摇或者后退甚至放棄,所涉及的不仅是理念问题、价值观问题,更是相关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向前走还是往后退,甚至是否会陷入危机的问题,因此必须有战略定力。
二是落实责任,完善激励机制。不同国家发展阶段和具体情况不同,减排目标各异,但都应从各自实际出发,尽快落实责任。中国根据自身情况提出要尽快由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加快这一转变,首先需要积极创造条件,提出与实现“双碳”目标相适应的减碳量化指标,再进一步分解到各个行业和企业,并建立起可核查、可追责的责任体系。当前减排压力紧迫,至少在生产领域应当实行普遍的强制性减排。只有建立起强有力的量化责任体系才能够激发起各个层面(特别是企业)强劲、持久的减排动力,碳市场才能够提高效能。加快“双碳”进程,技术创新是关键,制度机制创新也很重要,而且往往要走在前面。
三是绿色低碳产业的增长目标应适当调高,新技术、新产业的替代速度要加快。减碳与增长以前是相互冲突的关系,现在则转化为相互协同与共赢的关系。对于发达国家而言,通过创新实现“双碳”目标有利于其获得新的增长动力;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绿色发展更加重要,将促进其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是全球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必须秉持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坚持多元化、全球化,这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必须的,也符合各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
中国的绿色发展成绩令世界瞩目。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必和必拓首席执行官韩慕睿、渣打集团行政总裁温拓思等嘉宾表示,中国在清洁能源、可持续供应链建设、关键绿色技术等方面都是世界主要的引领者,未来应继续发挥好引领者的作用,加速推动绿色转型,同时为全球绿色转型提供核心技术。
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各国共同应对才是唯一正解。全球气候治理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机遇。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强调,绿色转型是实现全球碳中和与净零排放的明确路径。COP28完成的首次全球盘点成果文件明确了全球“转型脱离化石能源”的大方向,这一进程应当是公正、有序、公平的,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各方各尽所能,通力合作,在确保各国能源安全的基础上稳步实现。科技创新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驱动力。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报告指出,过去十年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了60%和80%,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工程。中国通过自身努力为全球维护能源安全、促进能源低碳转型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将推动构建全球绿色低碳产业供应链,提高绿色服务贸易合作水平,推进经济、能源、产业结构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新动能。他还表示,务实行动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关键。各方的目标愿景应具有现实性、可行性、连续性,充分考虑实施手段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起点及能力水平。各方应努力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目标,通过务实行动使愿景成为现实。合作共赢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应有之义。各国应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坚持公平正义的气候治理原则,尊重市场规律和贸易自由,坚持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作为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法则,携手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尼古拉斯·斯特恩认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可以激发创新、提高生产率、推动城市转型、促进投资,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企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促进高质量发展、推动绿色转型、应对气候变化中肩负着重要使命职责。不论国际还是国内,代表性行业企业在绿色发展道路上既是开拓者,也是引领者,促进产业和企业发展提质升级。
在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看来,在企业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为之带来了根本性变化,新的技术将助力每个公司实现碳中和目标。
必和必拓首席执行官韩慕睿认为,企业只有有效利用创新和技术,才能在未来实现更低排放、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同时不断提高全球居民的生活水平。全球脱碳挑战的规模和复杂性凸显了工业界、政府和社区合作的重要性。跨价值链的协作促进了各合作方分享专业知识,获得多赢成果。他还谈到,世界各国正努力按照各自的时间表实现净零排放,拥有财力、技术和运营能力,以可持续的方式满足增长需求的公司将成为未来的赢家。
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首席执行官米格尔·洛佩兹认为,工业企业要全力以赴发展气候友好型技术,致力于绿色转型并成为绿色转型的先锋。他还谈到,企业和政府合作对于工业领域减碳意义重大;加强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合作对于绿色转型的成功至关重要;建立联盟是推动实施大规模脱碳项目、增强各方信心的最可靠方式。
美国UL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简思明同样强调了科技创新在绿色转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她同时提醒,创新可能带来风险,特别是安全风险,而加强各相关利益方的合作是应对与安全相关挑战的关键。
波士顿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施伟策和瑞士再保险集团首席执行官缪汶乐均谈到,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核算体系范围三的排放对于企业实现碳中和目标十分关键。只有解决好供应链中存在的减排问题,才能够帮助企业真正实现碳中和。为了促进整个产业链供应链实现碳中和,下游產品制造商对上游供应商的减碳应提供支持,可考虑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
欧莱雅集团首席执行官叶鸿慕认为,企业必须积极推动绿色转型。不论是企业自身还是上下游合作伙伴,都应致力于生产满足安全、健康、高科技、可持续性等标准的优质产品,实现绿色发展。
多位企业界嘉宾谈到金融在助力企业绿色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大力发展绿色投资,采用多种形式的融资方式,加强多边金融机构与民营部门的合作,降低新兴市场融资成本;建设统一标准的全球碳市场,等等。
中国企业在绿色转型中的重点突破领域备受瞩目。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兵表示,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含绿量”更多,打造能源产业的新结构;二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含新量”更足,打造能源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三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含碳量”更低,打造碳市场管理的新机制。
伊利集团高级执行总裁张剑秋认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企业未来领导力的表现。企业将以产业协同为路径,实现全链减碳“从无到有”;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现减排技术“从优到新”;以数字转型为动力,实现降碳增效“从新到强”。
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董事长张君婷表示,下一步将围绕低碳制造与产业链共同推行绿色低碳模式,在推进绿色制造过程中做好减排与经济增长、供给与需求、创新与成本的平衡。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自2000年首次举办以来,论坛坚持“与世界对话,谋共同发展”的宗旨,形成了专业化、高层次的鲜明特色,已成为中国政府高层、全球商界领袖、国际组织和中外学者之间重要的交流对话平台。
(作者单位:中国发展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