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松
战国时期,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的医术最好呢?”扁鹊答:“大哥治病于未发之时,二哥治病于初起之时,而我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因此,长兄最好。”事实上,“治病于未发”背后蕴含的哲理对今天从严管理干部具有积极的启示,只有严在日常、管在细处,对干部身上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发现提醒、早点纠正惩治,才能防微杜渐。
梳理众多落马干部的贪腐轨迹,不难发现他们大多是在小毛病、小问题显露时,没有得到及时监管纠治,最终积小患成大疾,走到不可救药的地步。贵州省思南县“90后”干部张艺,身兼会计、出纳双重职责,入职仅一年便开始实施贪腐行为。事发前,单位领导虽感觉到了张艺的一些“不正常”,却没有深入了解、及时制止。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在接受组织调查时,曾经抱怨:“如果组织上早提醒或早处理我两年,我給国家造成的损失也不至于这么大,自己犯的错误也不至于这么严重。”诸多案例表明,及早介入、从细微处严管才是对干部真正的帮助与厚爱。
“麻绳最容易从细处断”是良训。然而,个别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细微问题却没能引起党组织和有关领导干部的警觉和重视。有的私心作祟不想管,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下属和身边干部存在的问题听之任之;有的思想懈怠不愿管,喜欢搞“一团和气”,认为在小问题、小毛病上大做文章得罪人没必要,一味地纵容、袒护干部;还有的担当不足不敢管,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既怕丢失选票,又怕遭人打击报复,于是明知不对、少说为佳。可以说,正是日常监督管理的缺位,致使“问题”干部逐渐放松警惕,纪法防线层层失守,由小错发展成大错,一步步坠入腐败的深渊。
“禁微则易,救末者难。”问题往往在刚刚露出端倪时容易防范禁止,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难以挽回了。辽宁省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原院长贾永祥曾承认:“我先后担任了几个单位的‘一把手之后,感觉好像进了‘保险箱。从那时起,我再也没遇到一次令我紧张的上级领导谈话,再也没有听到过一句同级领导的忠告,再也没收到过一封语气尖锐、来自群众的批评信……自己的阴暗心理、道德弱点、畸形需要,就像决堤的洪水一样开始泛滥了。”贪腐干部的这些话虽有为自己开脱的成分,但也反映出对党员干部进行日常监督提醒的重要性。严管就是厚爱,监督就是保护。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要多一份责任与关爱,发现党员干部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时,要随时随地找其谈心,或是及时召开会议带头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让其在“红脸出汗”中存戒惧、省不足、知悔改,第一时间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唐代诗人杜荀鹤的《泾溪》有云:“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很多时候,越是那些不易被察觉的微小问题,越容易成为前行路上让人跌倒的绊脚石。广大党员干部也应时刻谨记“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的箴言警句,在日常工作中,于细微处着眼,及时纠偏,防止小毛病变成大问题,确保自己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