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蓓蓓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2022年,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再次强调“发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倡导在语文课堂中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语文自读课作为一种推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链接课内外阅读的纽带,其聚焦学生学习和思维过程,为学生迁移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品质和培养核心素养提供了充分条件。
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有效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的改革,由传授知识转向提升素养。在自读课中,由教师创设实际语言运用情境,学生依照喜好和能力,自主选择自读任务进行实践活动。这种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增强情感体验,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明确目标,合理分工,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是开展有效合作探究的前提。小组合作目标应契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内涵、匹配课堂教学目标,避免偏离教学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根据课堂教学和学生差异,合理分工。小组的划分要依據“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实践能力和教学目标分配组内角色,给予每个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
全面把控,多重维度,有效进行课堂师生评价。教育教学活动离不开评价。2022版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
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自读课指向学习的过程价值,学生的思维走向应用和探究的层面,教师评价应与教学目标相契合。教师既要对小组讨论的最终结果进行评价,也要注意对小组内组织秩序、讨论氛围、成员参与度等进行综合评价。
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的意识。新课标强调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在教师评价之外,还应当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等纳入评价体系。自我评价需要学生思考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有助于培养反思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同伴评价能促进学生发现和学习其他同伴的优点,在一次次互评中养成主动寻求帮助、辩证看待学习成果的习惯。
总体来说,教师要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并设置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有效性;要明确活动目标,指导学生进行合理分工,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实效性;要全面把握教学手段,从多重维度进行评价,在反思中提高生生和师生之间协同发展的高效性。在语文自读课中,推动学生有效进行合作探究,实现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上海市奉贤区四团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