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亚庆
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我国教育需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然而,当下逆全球化举措大行其道,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着复杂的形势与极大的挑战,呈现出亟需关注的发展趋势。
双向互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着力点。高等教育国际化需在国际变局中积极构建基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高水平发展新格局。一方面,基于同世界各国互容、互鉴、互通的原则,高等教育要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内学科专业的短板,同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开展高水平办学合作。另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在开拓对外交流合作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充分擴大其全球影响力,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开展境外办学,实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
高等教育国际化应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发挥支撑作用。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需保持与共建国家友好密切的交往,促进合作领域和方式的多样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其中的有力抓手,为此,我国应构建高等教育开放高地,形成区域高等教育开放交流的新局面。
高等教育国际化创新试验区应成为中国教育开放发展的新标杆。开放的中国需要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教育开放,为此,我们应该着力打造高等教育国际化创新试验区,使其成为体现中国教育开放的窗口和标杆。通过在创新试验区积极引进境内外一流教育资源、引进境外知名院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引进境外一流工科大学独立办学等措施,可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中外高校合作办学在在地国际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加快外循环发展上扮演着连通作用。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与合作国在教育、人才、科技等领域保持着贯通联系,这种联系确保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不脱钩,也保障着其更高质量的发展。
应发挥中国高校联盟建设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集聚效应。在共同区域内,鼓励、促进、引导具备相同专业且有合作基础的各高校建设好大学国际联盟,打造文化交流平台、科研合作平台和人才互育平台,可以促进中国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国际化。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党委书记、副校长(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