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东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基础课,对于学生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思想品德修养与法治教育的重要基础学科。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已经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治意識的重要途径,为青少年阶段的学习成长起着导向引领作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如何培养学生们的核心素养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以人为本”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个方面,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必然需要。因此,在核心素养视野下,优化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学策略,是值得道德与法治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应该贴近学生们的现实生活,拉近学科与生活的距离。在以往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往往采用单纯讲解式的方法,将知识和道理机械地输送给学生,但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常常会使学生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
所以在现代化的教育方式下,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主动探究与实践,通过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出发,思考道德与法治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能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生动鲜活的例子,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
二、尊重学生主体,倡导个性化学习
以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一大不足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不强。而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挖掘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并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方向,制订个性化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自由发表观点与看法。
三、强化情感体验,促进道德内化
小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无法通过现象掌握本质,不能自行决定对与错。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中,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道德与法治的力量。与此同时,老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视频实例与图片等素材,增强学生的视觉冲击力,促进道德的内化。
四、以实践为本,促进知行合一
道德与法治教育所强调的不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法治教育基地、参加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法治精神,提高法治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道德讲堂、法治讲座等,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从而达成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
五、多方参与,加强法治观念
道德与法治教育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积极参与到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来,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家长可以通过家庭中的日常聊天、交流,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加强法治观念;社会方面可以通过开展法治宣传、提供实践机会等方式,为学生的法治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
总之,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学生学校教育的起步阶段,也是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重要阶段。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才能找到更适合学生发展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为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法治意识的优秀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当然,我们要清楚,教学策略的实施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在未来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继续深入研究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要求,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以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