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淑颖
摘要:优美与崇高是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提到“崇高”,并将其与“优美”联系在一起。
优美不仅仅体现在外在的小巧、平静、舒缓、圆畅的温婉景象,也体现在让人产生愉悦之感,有前进的动力;崇高之美不仅仅局限于外在美,不仅仅是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的壮丽景象,崇高之美还体现在内在,内在则是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
关键词:《沁园春·雪》 优美 崇高
优美和崇高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可以看到:我们看到涓涓流水,也看到了奔腾不息的大江大河;我们享受着霞光云海,也目睹着雷霆电闪;我们品味唯美柔情的抒情诗,也领略气势恢宏的篇章。毛泽东诗词中的崇高是大山大河,雄伟奇景,同时也能从中看到优美。《沁园春·雪》中,就可以领略优美与崇高。
诗歌起篇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句,给读者描绘了雄奇伟丽的雪景,也让人领略祖国的大好山河,雪本是优美的景物,但是毛泽东由雪景而引发了对祖国风光的无限感叹,实现了从优美之景到崇高的转换。冰封与雪飘,视野是开阔的。千里、万里更非目力所能及。此情此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既优美又崇高。
“望長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一句接着对雪景进行描写,大雪覆盖了一切,眼前白茫茫一片,就连奔腾不息的黄河也停止了奔腾,失去了动态感,黄河本该是让人为之感叹的景观,而在雪的作用下,大江大河也停下了脚步,这何尝不是一种静态的美,这不就是优美吗?望见的雄伟景观,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正好映衬着崇高,白茫茫的景象,以及滚滚流水都凸显其雄壮气势。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高山、高原在毛主席笔下飞舞奔驰,颇为灵动,是化静为动的浪漫想象,更是大自然的勃勃生气。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这也恰恰体现着优美中的崇高,崇高中的优美。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如此美景,诗人的赞美溢于言表。这恰恰体现着诗歌中的优美。
由祖国的山河壮丽的感叹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及胸怀。江山美景、英雄都是阳刚的意象,是给人崇高之感的意象,这一过渡,非常巧妙,使得诗歌融为一体。一个“竞”字,写出了英雄间的激烈斗争和崛起衰落,也使读者能感受到此处的动态感,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引得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奋战,为之奋斗,这就体现着崇高,感叹壮美山河之余,也彰显了英雄姿态。
“惜”字总领的七个句子,对历代英雄人物展开评论。列举历代英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对每个人物都一一评述,这一幅幅画卷,这部千秋史册唤起读者的惋惜之情,同时又激发了奋起之情,优美呼之欲出。诗句中读者领略着一幅幅画卷,看历代英雄人物的风采,感悟着他们的壮举,“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又可以看出其中的动态感,对历代英雄人物的惋惜之情,但也存在批判之意。
“俱往矣”三字,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画龙点睛之妙。一笔带过历朝历代,将笔锋转向今朝,赋予今朝自信和抱负。这是新的时代新的风流人物的姿态,将崇高发挥得淋漓尽致。
《沁园春·雪》描绘了很多崇高景象,但是诗句中又能体会到优美景象,优美与崇高更体现在诗人身上。大山大河、雪景等是崇高,雪飘、舞、红装素裹等是优美,诗人的豪情、诗人的抱负、诗人的远大理想等是崇高,诗人享受着雪景图,诗人浏览着历代英雄的画卷,体悟着英雄人物的壮举等是优美,在毛泽东主席的诗歌中,既可以看到优美,又可以看到崇高。毛泽东的诗歌让读者从“优美”的审美体验到“崇高”, 最后是优美、崇高过后心灵的释放和升华, 两者之间相互体现,又各具特色,将诗歌的魅力充分展现在读者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