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2024-06-05 12:04:36蒋锦花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4年5期
关键词: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政策

蒋锦花

一、前言

政府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是目前各级政府部门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如何构建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成为当前比较迫切的问题。依据政府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中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等特点,本文从专项资金和绩效评价体系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入手,研究了政府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策略及在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据此提出了改进建议,旨在为构建高效、公正的绩效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二、政府专项资金的特点

政府专项资金是由政府为特定目的而设立的、需要专门预算和管理的一种财政资金。从目的上来讲,政府专项资金的设立旨在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公共财政资源,以满足社会的特殊需求和促进特定领域的发展。

政府专项资金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专门用途。此类资金被专门用于执行明确定义的任务、项目或活动,如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二是专项管理。政府专项资金在预算和财务管理上有独立的账户和管理机构,以确保其使用符合预定的目标和标准,有助于提高使用效率、透明度和责任性。三是明确来源。政府专项资金的来源通常是通过税收、政府拨款、捐赠或其他特定的融资渠道,来源的明确性有助于追踪和核算此类资金的使用情况。四是法定约束。政府专项资金的设立和使用通常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确保政府在使用此类资金时遵循一定的规定和程序。五是目标导向。此类资金的设立旨在推动特定领域的发展或解决社会问题,因此,其使用应当与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方向相一致。但是,要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通常需要建立合适的绩效评价体系和监管机制。

三、绩效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一)绩效评价的概念和意义

绩效评价是一种定量或定性地评估单位、项目、个体或政策在实现目标和预期结果方面表现的过程,评价通过比较实际绩效与预期绩效标准之间的差距以及分析造成差距的原因来完成。一般而言,绩效评价既包括定量指标,也包括定性因素。绩效评价通常涉及将实际绩效与预期标准进行比较,标准可以是事先设定的目标、行业标准、过去的绩效水平等。同时,绩效评价提供了有关政策的反馈信息,有助于识别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领域。通过学习绩效评价结果,政策制定者可以优化其运营和决策过程[1]。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一方面,绩效评价有助于提高政策的透明度,使政策制定者更好地了解其运作和成果,确保活动和决策符合政府的战略方向,并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标准,建立起对单位和个体的问责制度。另一方面,通过识别和推动最佳实践,绩效评价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政策效率,也可以对个体和单位的绩效进行评价,并為晋升和奖励提供依据。总的来说,绩效评价是一个关键的管理工具,通过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清晰的反馈和改进路径,有助于实现政策的长期目标和使命。

(二)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绩效评价体系是政策制定者用于评估政策表现和贡献的重要工具。构建具有一定效率的绩效评价体系,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保持与总体战略的一致性。绩效评价体系应与政策制定的战略目标一致,即绩效评价应当支持政策瞄准的长期战略规划。二是一定程度的可衡量性。政策制定者应当设定可以量化的绩效目标,以便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估政策的表现,从而避免模糊不清的指标,而是采用能够度量和比较的具体标准。三是适当的灵活性与调整性。绩效评价体系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确保其能够适应不同的部门和环境,同时,定期评估和必要调整有助于确保体系的有效性[2]。此外,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也要关注体系的连续反馈、公平性及法律合规性等。总之,上述原则有助于确保绩效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公正性和适应性,从而确保政策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政府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建设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当前主要经济指标可以看出,我国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明显,国内大循环动力不断释放,同时也要看到国内经济仍然面临不少困难,要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必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其中,用好用活政府专项资金,构建完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府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框架

一般而言,政府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框架要考虑多个方面,包括目标设定、指标体系、数据收集与分析、评价方法等。

一是制定绩效评价的总体目标。要确定政府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目标,例如提高项目执行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改善社会服务等。同时,明确专项资金评价范围与对象,即确定评价的具体项目或计划范围以及评价的主体,包括各级政府、承接政策的机构、政策执行团队等。二是建立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一套全面、客观、可量化的评价指标,指标应该直接关联到政府专项资金的目标。指标可以分为效果性指标(政策达到的效果)、效率性指标(资源利用效率)和过程性指标(政策执行过程的质量)等。同时,要设定具体的评价标准,根据每个指标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以便能够客观、准确地评估政府专项资金的绩效。三是建立专项资金数据收集和监测机制。确定数据收集的方法和频率,包括定期报告、实地调研、监测系统等,从而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及时性。同时,依靠获得的数据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例如,使用问卷调查、专家评审、文档分析等方法。四是建立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反馈机制。及时将评价结果传达给政策制定者,以便决策者调整和改进政府专项资金的使用。同时,设计定期的专项资金运行报告机制,定期向政策制定者汇报绩效评价结果以及采取的改进措施,从而提高专项资金的透明度,不断优化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五是确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在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合法原则,确保专项资金评价过程的公正性和合法性[3]。

(二)政府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和制定

政府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和制定是评价体系设计中的关键步骤。一是明确专项资金目标和愿景,确保评价指标直接关联到政府专项资金的整体目标和预期结果,并分阶段制定指标,将指标分为效果性指标、效率性指标和过程性指标,确保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指标。二是明确评价指标的可量化和可测量性。选择那些可以量化和测量的指标,避免使用过于主观或难以度量的指标,以确保专项资金评价的客观性和可信度。同时,选取与项目目标直接相关的指标,确保指标能够准确反映项目的绩效。值得强调的是,直接相关的指标应该具有逻辑关联,并能够揭示专项资金使用的成果和影响。三是考虑评价指标的收集成本和效益。选择在数据收集和分析方面相对经济且实用的指标,以确保评价的成本效益。同时,要综合运用多个维度的指标,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从而提升全面评估的绩效,避免过于狭隘的评估视角。在此基础上,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定期审查和更新指标,以确保其与项目目标和外部环境变化保持一致。

(三)政府专项资金数据收集和监测

政府专项资金的数据收集和监测是确保绩效评价有效性的重要环节。一是建立标准化的数据收集流程。制定标准化的数据收集流程,明确各项数据的定义、数据来源、收集频率等,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二是使用信息化系统。信息化系统可以提高数据收集的效率和准确性。引入信息化系统,例如管理软件、数据仓库等,以支持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实时监测。三是制定数据收集计划。制定明确的数据收集计划,包括数据收集的时间表、责任人、方法等。同时,结合定性和定量数据收集方法,确保数据按计划采集,以便及时进行监测和评估。此外,要整合来自不同来源的数据,包括财务报表、执行报告、实地调研等,确保综合考虑多方面的信息,以获取全面的评价绩效数据。利用已有的数据分析工具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减少冗余的数据收集工作,并与其他相关部门合作,共享可用的数据资源[4]。

五、政府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绩效标准顶层设计不尽合理

政府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绩效标准的设计不合理,可能导致评价体系的失真和不准确。一是目标设定不明确。部分政府专项资金项目存在主要目标设定不明确或过于宽泛的情况,且具体的指标不够清晰、具体,加上没有制定相应合理的绩效标准,导致评价体系无法准确反映项目的绩效表现。二是过度依赖量化指标。过度依赖量化指标可能导致对实际效果的忽视,有些政策的成功往往难以量化,而仅仅依赖于数字化的绩效标准可能无法全面反映项目的实际贡献。三是短期倾向存在。过度强调短期绩效可能忽略了政策执行的长期影响,一些政策的效果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而设定过于短期的绩效标准会影响政策的实际价值。

(二)數据收集工作成本相对较高

政府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在数据收集和质量方面面临一些挑战,可能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一是数据来源不一致。政府专项资金涉及多个部门和机构,数据可能来自不同的机构,且数据来源之间的一致性可能存在问题。不同部门使用的标准和方法差异,可能导致数据不一致,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二是数据收集成本较高。一些数据的收集可能涉及较高的成本,包括人力、技术和财务成本。政府可能面临在限定预算下进行绩效评价的挑战,导致数据收集不足或选择性收集。三是数据选择存在主观性。某些绩效指标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如利益相关方的主观评价或个别执行团队的主观看法,主观性会导致数据的不客观和失真。

(三)风险管理不确定性依旧存在

在政府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中,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不确定性是一个重要的挑战。一是缺乏培训和技术支持。部分执行人员缺乏一定程度的培训和技术支持,缺少必须具备的技能和知识,使得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和实施面临一定程度的困难。二是没有充分考虑社会和环境因素。有些绩效评价体系可能过度强调经济指标,而忽略了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因素,导致出现对项目绩效的片面评估。三是存在风险管理和不确定性。部分地区的评价体系通常无法完全考虑到政策执行中的所有风险和不确定性,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以至于难以确保评价结果不受未知因素的干扰[5]。

(四)管理支撑体系较为匮乏

政府绩效管理工作平台主要依靠预算管理平台,未能实现绩效评价工作信息化,致使各个平台未能得到有效结合,难以支撑预算以及绩效的一体化管理。在日常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中仅能采取线下的方式,继而无法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标准。同时,在指标体系方面,绩效评价指标是落实绩效评价管理的重要条件,由于政府行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传统的成本以及效益难以真实反映出具体的绩效情况以及综合价值,通常需在广泛实践下构建科学的绩效指标体系。但由于各部门职能不同,导致财政部门无法深入了解各部门的实际活动,继而难以构建完整有效的指标体系。并且,在智力支撑方面,政府未能形成成熟专业的绩效管理智库,难以确保绩效评价的各个环节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尤其是在第三方机构方面,参与绩效评价的单位相对较少,并缺乏一定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经验,从而导致最终绩效评价内容不够清晰,未能达到既定的标准,影响政府各项工作的全面推进[6]。

六、政策建议和改进措施

建立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已经成为政府部门的重要任务,改进政府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是确保公共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关键一环。在此过程中,政府需要不断审查和调整绩效标准,确保其与实际目标和社会期望相一致,使绩效标准的制定过程更加透明、参与广泛、灵活性更强,最终提高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一)加强顶层设计

一是要明确目标和指向。目标的清晰性有助于精准地设定评价标准和指标,要确保政府专项资金项目的目标明确、具体,并与绩效评价指标相一致。二是要设置多维度指标体系。构建综合的多维度指标体系,包括效果性、效率性和过程性指标,避免过度依赖单一维度的评估。三是要兼顾灵活性和适应性原则。灵活性可以帮助应对不同政策和环境的特殊性,因此,要设计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评价体系,帮助评价体系适应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变化。

(二)强化数据收集

一是提高数据收集和质量。优化数据收集过程,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数据管理系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加强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对数据质量的关注度。二是强化技术和信息系统支持。先进的技术支持有助于提高数据质量和评价效率。加强信息技术和系统的支持,确保数据的高效收集、管理和分析。三是引入创新方法。要探索和引入创新的评价方法,如数据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等,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7]。

(三)完善风险管理

一是建立灵活性和适应性强的体系。设计灵活、适应性强 的评价体系,充分考虑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因素,全面反映项目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并能够根据政策执行情况和外部环境变化进行调整,同时,定期审查评价体系的适应性,进行必要的更新和改进。二是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促进政府内外部门的协调和合作,确保评价体系能够全面涵盖各个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贡献。同时,设计定期报告和沟通机制,向决策者、政府高层和公众通报评价结果,提高评价结果的传播和应用效果。三是强调目标的稳定性。确保政策目标在执行周期内相对稳定,避免频繁變更。如果有必要调整目标,要确保变更的合理性,并及时通知相关方。同时,激发和促使各利益相关方积极参与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包括政府部门、执行团队、公众和社会组织等。

(四)加强信息化体系建设

在政府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充分丰富评价经验,了解当前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围绕有关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策略。因此,在绩效评价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加强信息化体系建设,探索全新的管理目标,加大构建绩效智库力度,充分挖掘各方面人才,以此组成绩效评价专家库,能够有效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专业意见。同时,在第三方机构的应用中,需逐渐增加机构数量,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基础上引进相关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咨询企业等,并在此过程中积极完善机构遴选方式,根据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基本标准,出台一系列的绩效评价政策,不断选取优质力量参与到评价工作中,可有效确保评价结果的公信力,提高政府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质量。另外,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当优化绩效评价信息系统,引进全新的技术,确保系统功能得到更新。根据具体管理办法确定主体工作事项,构建预算管理以及预算信息的一体化系统,促使绩效评价能够在线上得以开展,加强信息的交互利用,从而提高绩效评价效率,保证评价结果的精准性[8]。

七、结语

绩效评价体系的不断改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数据收集、完善风险管理、加强信息化体系建设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设计和执行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提高项目的透明度、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最终建立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标准。

引用

[1]柴鹏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研究[J].财经界,2021(17):3-4.

[2]黄良杰,崔海红.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J].财会月刊,2021(11):122-126.

[3]韩振海.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问题研究[J].财富时代,2021(02):44-45.

[4]李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分析[J].财会学习,2020(36):63-64.

[5]张春政,丛方磊,张琪.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16):153-154.

[6]纪效珲,尹月,叶赋桂.学生资助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基于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学生助学项目的研究[J].教育学报,2023,19(01):149-164.

[7]张震.基于BSC的“双高计划”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时代商家,2023(07):94-96.

[8]邱钰鑫.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思考[J].营销界,2023(14):26-28.

作者单位:兰州生态创新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韩 柏 蔺怀国

猜你喜欢
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政策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8期)2022-10-09 06:19:34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6期)2022-06-16 01:28:40
助企政策
政策
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11-17 08:25:07
探索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监督新路子
人大建设(2018年9期)2018-11-13 01:09:58
涉农专项资金领域职务犯罪浅析
人大建设(2017年6期)2017-09-26 11:50:53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
当代经济(2016年26期)2016-06-15 20:27:15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中国商论(2016年33期)2016-03-01 01:59:53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