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双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常州科学把握发展的“时”与“势”,坚定不移擦亮“常有优学”教育名片,在更趋公平、更高质量、更加开放、更多贡献、更为满意的“发展赛道”上奋勇争先、全面创优,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贡献教育力量。
更趋公平:在稳固发展基本盘上争先创优
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让“好上学”成为一种常态。过去五年,全市总投资309.5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305所,竣工投用学校244所,增加学位15.7万个。未来三年,将优化前瞻性资源预警平台和可视化学位建设系统,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78所,新增学位7.6万个,在更大力度、更深层次上实现“常有优学”的起点公平。
让“上好学”成为一种状态。积极构建“适合人人、服务人人、满足人人”教育。全面加快学校“一校一品一特色”建设,挂牌100所市级体育特色项目学校,率先实现学校体育课程“私人订制”,加快优秀体育人才贯通培养,在更广领域、更高品质上实现“常有优学”的过程公平。
让“上学好”成为一种生态。坚持“一人一案、按需施教”原则,推动企业、高职院校与特教学校三方融合共育,为每一位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适合且有温度的教育。未来三年,常州将建设10个市级产教融合共同体,建成100家以上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让孩子上学有盼头、学成有奔头,在更多时机、更大舞台上实现“常有优学”的结果公平。
更高质量:在增强核心竞争力上争先创优
提高办学质量,造就“四有”好教师,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個自信”的孩子。
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好学校”。坚持“尊重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成就每一个”的办学理念。全市优质幼儿园达85.55%,优质义务教育学校达88.35%,5所高中获评省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学校,2所高中被评为省首批高品质示范高中,10所中职校100%创成省现代化示范校或优质特色学校,基本形成了“家门口的学校都精彩”的竞秀局面。
造就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致力于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深入推进“四有”好教师培养项目。全市现有市级“四有”好教师团队92个、省级“四有”好教师团队9个,进一步发挥以德立学、研学一体的引领示范作用。
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好孩子。教育引领青年学生将个人和社会、劳动和奉献、学习和实践统一起来。常州市西仓桥小学开发“河之礼”“河之研”“河之旅”“河之源”“河之创”课程,将古代四大发明、非遗文化、劳动教育等内容融为一体,让这所生源100%为随迁子女的学校焕发勃勃生机。
更加开放:在激活教育新动能上争先创优
关爱学生成长和心理健康,广泛探索教育数字化,持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领域。
以父母之心办教育,让教育更有“人情味”。实施“广结同心,玉兰花开”学生成长关爱行动,在全省率先成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联盟,实行“1个中心3家医院”运作模式,打造医教联盟、警教联盟、社教联盟协同育人共同体,为全省建设高质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打造更有“人情味”的教育提供了“常州样本”。
以前瞻眼光办教育,让教育更具“时代性”。着眼前沿数字技术,聚焦数字教育发展,以教育数字化为抓手在未来教育上开展广泛的实践探索,加强数字学习空间、学习方式、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单点突破”,加快数字赋能创新未来学校的“整体推进”,努力让“常有优学”具有更鲜明的“时代性”。
以开放姿态办教育,让教育更趋“国际化”。持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领域,全市国(境)外培训进修的教师比例达5.81%,参与国际合作交流的中小学比例达24.42%,参加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核心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比例达30.39%,“常有优学”的国际影响力和亲和力显著增强。
更多贡献:在服务现代化建设上争先创优
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推动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全面推进城乡教育质量提升。
强化创新人才支撑。以市政府名义出台《深入推进“常有优学”三年行动方案》,设立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专项资金,建立“高品质高中+高水平大学+高层次科研机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全力打造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新高地。
赋能城市能级提升。成立联系愈加紧密、协同愈加融畅、支撑愈加有力的产科教联盟,支持在常院校新设新能源领域学科专业,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获评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努力推动教育与城市相互成就、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全力打造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的城市。
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坚持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未来三年将进一步创新创优城乡学校办学模式,组建250个优秀教师城乡牵手项目,选派城镇优秀教师1000人援乡任教、乡村教师1200人跟岗城镇学校,全面推进城乡教育质量整体式提升,努力为乡村振兴贡献越来越强大的教育力量。
更为满意:在提升教育影响力上争先创优
以专家督导评估为抓手,释放学校办学活力,不断提升社会满意度。
坚持专家认定强根基。充分发挥专家督导评估作用,强化结果的反馈应用,7个辖市区已全域创成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3个辖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实地核查,3个辖市区创成国家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形成了“以评强基、以评促建”的良好发展局面。
坚持业内认可促发展。自2003年率先启动学校主动发展工程以来,实施了6轮学校主动发展规划,邀请了省内外业内人士100余人次参加规划制订与指导、论证与评估,实现了学校发展从“被动改革”向“自主创生”的转变,全面释放了学校办学活力,塑造了学校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坚持群众认同立长远。在全省义务教育课后服务质量评价和社会满意度调查中,常州两项评估在13个设区市中均位居第一。全面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5+2+1”模式,不仅满足了学生多样化需求,也体现了常州教育始终坚持群众认同立长远、谋发展的根本导向,是在坚持生命本色、厚实生命底色、充盈生命亮色的“常有优学”新赛道上奋力奔跑的生动实践。
(作者系中共常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