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光普
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是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之一。淮海经济区时空一体、山水相连,生态环境休戚相关,生态服务功能相互关联,必须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近年来,徐州市生态环境系统紧扣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和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这一目标,不断推进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机制一体化,全面统筹推进区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一股劲”实现自身污染防治攻坚大跃迁
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领航定向,对发展理念、思路、目标再审视、再对照、再深化,率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
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四大传统行业为重点,推动传统产业根本性重构。经过两年多强力推进,四大行业由115家压减至36家,钢铁行业炼铁、炼钢产能压减到882.7万吨和910万吨,分别下降51.5%和48.4%,装备水平全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焦化行业焦炭产能压减至796万吨,下降50.6%,全部实现余热余压综合利用;水泥行业粉磨产能减少2452万吨,下降44.9%,新型干法生产线位居世界领先水平;热电行业9家小热电机组关停、改燃,燃煤电力机组规模全部达到30万千瓦以上。“关停并转”为优势产业项目提供了充足的用地保障和能耗、排污指标空间。
聚合治污攻坚强大合力。交出过硬生态答卷,有力夯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底。2022年,全市PM2.5从区域倒数后三名跃居到正数第四名。2023年,全市44个国省考断面全部达标,优Ⅲ比例为97.7%,同比上升4.5个百分点,改善幅度连续两年位居江苏省第一,水质达历年来最好水平;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无废城市”建设经验在全国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聚力新旧动能接续替代。畅通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分类施策助力全市创新产业集群跑出“加速度”。对照区域环境质量改善要求,靠前服务企业绿色化、清洁化,帮扶解决企业环境问题3600余项;开展速递普法,累计向企业推送信息17万余条,服务80余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全面指导关键环节污染减排,推动89家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为后续产业集聚发展蓄能增效。
“一盘棋”建立区域共保联治发展大格局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牵头推动淮海经济区10市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总体框架。
凝聚合作共识。截至目前,10市已共同签署《淮海经济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合作框架协议》《淮海经济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淮海经济区水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共治共享协议》等3项生态环境领域共治共享协议,初步建立起区域突出环境问题联防联控大格局。
搭建合作平台。通过年度轮值座谈会、联合工作组协同办公等方式,细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区域水污染联防联控、生态环境联合执法检查和跨界环境污染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工作举措,共同推动区域间具体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探索协同示范。苏皖鲁豫四省联合制定出台《南四湖流域(江苏区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新增氟化物、全盐量、硫酸盐等管控项目,提高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等管控要求,统一南四湖流域四省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该标准是全国首例跨区域的统一流域排放标准。经徐州市、宿迁市两地共同修改确认,形成主要制度一致、具体措施有别的双文本《骆马湖水环境保护条例》,切实在法治层面解决骆马湖跨区域水环境保护重点事项行政区间隔阻问题。连云港市、临沂市流域交界地区初步达成《莒南—赣榆县级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意向,是淮海经济区打破行政壁垒、实施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有益探索。
“一体化”打造生态环境协同改善新样板
徐州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兄弟市局共治跨界环境污染,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联合开展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定期召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座谈会,2019年、2020年,生态环境部连续两年在徐州组织召开苏皖鲁豫交界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座谈会,安排部署联防联控、协同执法等相关工作。为推进四省交界地区联防联控工作有效开展,牵头起草《苏皖鲁豫交界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领导小组实体化运作建议方案》。与枣庄、淮北等地就柴油货车路查、“散乱污”治理等事项开展会商合作,探索实践交界区域10公里范围内互查机制,强化上风向清源,共同助推淮海经济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通过区域联防联控,强化省市县区域联动,保障重大活动空气质量。向淮海经济区各兄弟局发出关于做好秸秆禁烧联防联控的倡议,携手做好秸秆禁烧工作,守护同一片蓝天。
协同推动流域水环境治理。为预防汛期跨界河流水环境污染风险,徐州、宿迁、宿州三地生态环境局连续4年开展跨界河流水环境现场联合检查,共商共议水环境突出问题,确保流域水环境安全。多地行政区域边界地区组织开展溯源排查和联合交叉执法活动,逐步消除边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盲点。今年,“南四湖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联防联控机制全体会议”在徐州市召开,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淮河流域局,以及四省8市相关部门参加。落实南水北调东线水质安全,重点围绕骆马湖、洪泽湖汇水区域,推动签订省际、市际、县际跨流域联防共治协议,共同开展跨界河湖水环境治理工作。
跨区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落实接壤市之间共同签署的《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框架协议》,形成跨省水污染联防联治机制。联合开展苏鲁边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提升流域上下游地市之间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协作能力和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能力。
“一揽子”统筹叠合战略政策红利促共赢
当前,淮海经济区10市处于多个战略重叠区,必须在共享战略政策红利过程中加强联防联控。在共推绿色发展、共保生态空间、共治跨界污染、共建环境设施、共创协作机制等方面,我们将坚持“三个导向”,切实用足用好战略政策红利。
坚持需求导向。加大调研走访,充分了解各区域发展基础、瓶颈短板以及在各领域的发展需求,明确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任务,并在新一轮的年度轮值座谈会上充分研究,达成共识。
坚持问题导向。充分了解共保联治的约束性问题,列出跨區域的年度问题清单,找准生态环境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执法监管的“断头路”,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并切实解决一批跨界污染问题。
坚持效果导向。积极推动淮海经济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工作升级,在水、气污染物溯源排查、联合整治的基础上,拓展智库共享、要素调配、应急联动、监测同质化、生态公共利益维护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在生态文明建设更多领域精准对焦、协同发力。
(作者系徐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责任编辑: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