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应峰
白花花的粮食,金灿灿的粮食,是从黄土黑土里长出来的。那么,它究竟是怎样从黄土黑土里长出来的?古人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对粮食来之不易的深刻领悟。在我看来,粮食,是从农民额头上、脊背上、手臂上,从一滴一滴咸涩的汗水中,滚出来的。正如唐朝诗人白居易《观刈麦》一诗中的描述:“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粮食是生命之源、活力之源。粮食养育着我们,值得我们热爱;粮食来之不易,值得我们去珍惜。粮食的位置,永远举足轻重。“存粮如存金,有粮不担心。”饥荒时,它足以果腹;富足时,它给人以底气。它可以喂养身体,也可以酿出欢乐。粮食本身经风沐雨,多忧愁,多磨难,联系着社会兴衰,所以,粮食永远是让人牵肠挂肚的。
那个对粮食牵肠挂肚的人,叫袁隆平。他知道“民以食为天”的道理,更明白“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的常识。而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粮食问题日益凸显。在有限的土地上,不解决粮食问题,势必会导致人心恐慌,滋长生存忧患。为此,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精心研究水稻的杂交培植,极大地提高了水稻的亩产量,得已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的粮食生产问题。
当然,有了足以解决人生温饱的粮食,我们需要的是好好珍惜,而不是无端地浪费。但是,在我们凡俗的生活中,浪费粮食的现象并不少见:吃了一半的面包,咬过两口的馒头,它们被人毫不在意地丢弃,进了垃圾桶,刺激着我们的眼睛和神经,这是多么让人遗憾和悲哀的事情。
这种现象,所涉及的,就是节俭问题。诸葛亮曾告诫自己的儿子:“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就是说,生活简朴,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美德;铺张浪费,实在是一种可耻行为。
唐朝诗人李商隐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北宋改革大家司马光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至清代,理学家朱用纯也说:“一粥一飯,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都是告诉我们,于国于家于人,要养成节俭的习惯。一个节俭的国家,才会立得起来;一个节俭的人,才会散发由内而外的品行之美。
所以,热爱粮食,厉行节俭,是人生的必修课。热爱粮食,就是热爱乡野里每一道清清的溪流;热爱粮食,就是热爱山丘上每一方层叠的土地;热爱粮食,就是热爱勤劳质朴善良的父老乡亲。我们可以一千次拒绝,懈惰者丧失尊严的乞求;却没有任何理由拒绝,热爱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