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联合针对性培训在科室急救教学中的应用

2024-06-03 00:45:29伍荣亮马宇彤王彭杜芬李彩娴黄东云梁颖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12期

伍荣亮 马宇彤 王彭 杜芬 李彩娴 黄东云 梁颖

[摘要] 戴明环(plan-do-check-actcycle,PDCA)已被广范应用于医院管理各环节并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在此基础上探究PDCA联合针对性培训在科室急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从科室全员及小组两个方面进行现状分析,根据现状分析结果制定改進目标,经过两个阶段PDCA循环及借助针对性培训手段来提升科室急救能力,对比改善前后科室成员及小组间急救技能和急救演练成绩的提升程度来验证该方法应用效果。实验结果显示经PDCA循环后科室全员急救技能和急救演练成绩较前显著提高,各组急救考核薄弱项及急救考核弱组均较前显著改善,科室急救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 PDCA;针对性培训;急救技能;急救应急能力

[中图分类号] R197.32;R605.97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673-9701.2024.12.022

急救是医院应对患者突发情况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急救可有效提高突发情况下患者的生存率[1];同时急救也是医务人员所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2]。医技科室作为衡量医院整体急救水平和应急能力的重要部门之一,目前存在对候诊区域患者无专属医护监管的问题,且部分医技科室的工作人员年资低、反应慢、缺乏临床抢救经验和技能[3];而患者一旦出现突发紧急状况,医技科室一线医务人员是抢救的主力,对其而言迅速有效的急救技能十分重要[4]。戴明环(plan-do-check-actcycle,PDCA)是指包括计划(plan)、实施(do)、确认(check)、处置(action)4个环节的管理周期,是一种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工具[5-6]。为验证PDCA联合针对性培训在提升科室成员急救能力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自2022年3月至6月将PDCA联合针对性培训模式引入核医学科急救培训中,比较实施前后胸外按压、呼吸球囊使用、除颤仪使用、急救演练流程的基础知识及实际操作得分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核医学科工作人员进行研究。PDCA前20人,PDCA后辞职1人、入职1人(采用数据平移,纳入统计),共计组内成员20人;其中医生组8人,护理组3人,技术组9人。

1.2  方法

2022年3月至4月中旬为第1阶段循环,2022年4月中旬至6月为第2阶段循环,将科室全员纳入急救培训。急救考核内容分为胸外按压、呼吸球囊、除颤、急救演练4个部分,每项内容涵盖相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按1~5分评分:5分为非常好,4分为较好,3分为一般,2分为较差,1分为很差。

在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将医生组、技术组、护理组按急救考核表进行摸底考核结果显示,全员4项成绩均未合格,医生组总得分最低,为最需要提升的小组;护理组薄弱项为胸外按压,技师组和医生组薄弱项为急救演练,见表1、表2。结合上述结果制定本次PDCA总目标:提高全员整体急救考核成绩、4项考核内容总平均分达优秀标准;重点提升医生组考核总成绩及各组薄弱项。

应用PDCA理论制定策略,解决问题。①计划:首先对科室急救现状和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的科室成员急救薄弱的主要原因为缺乏实操培训及专业知识、督导力量不足及科室成员疏于练习。根据主要原因制定以下对策:a.针对缺乏急救演练实操培训和专业知识,首先科室加大对急救演练的重视程度,成立急救培训及考核小组,负责对科室成员的急救专业知识及实操培训和考核;其次科室集中时间进行培训,培训时间为1周,制定为第1环节PDCA,简称PDCA2。b.针对急救演练督导不足,由急救小组负责落实培训结果,加强监管力度。c.针对科室成员疏于练习,首先要提高成员的积极性,进行奖惩制度,落实全员参与,对培训结果进行评分统计;其次完善急救应急预案,明确任务分工,提高全员抢救演练流程的熟练度及抢救人员间的配合默契度。d.根据各组薄弱项进行针对性培训。e.在实际培训过程中,根据个人差异进行个性化培训,由急救小组进行现场指导。②实施:制订急救流程并传达,按制订的计划严格执行,并根据制订的应急预案反复演练,不断提高全员抢救技能和配合熟练默契度。③检查:科室急救小组每日对急救相关理论知识、设备仪器的检测及使用、胸外按压及呼吸球囊的使用进行考核,并记录全员考核成绩。④处理:将考核中发现的问题集中分析及整理,从中挑选较为典型的问题,每周在考核管理群里进行总结,对完成比较出色的成员进行表扬和物质奖励,以期提高科室成员的积极性。对于各组共同的薄弱项目作为尚未解决的问题纳入下一PDCA循环,制定第2环节PDCA,简称PDCA3。

1.3  观察指标

记录科室成员胸外按压、呼吸球囊、除颤、急救演练成绩,计算PDCA实施前后的分数。0~3分为不及格,3~4分为良好,4~5分为优秀,并计算考核成绩提升百分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及同组不同时点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率)[n(%)]表示,比较采用c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DCA1与PDCA2急救考核成绩比较

科室全员PDCA1和PDCA2急救考核胸外按压、呼吸球囊、除颤、急救演练4个考核板块平均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说明科室全员通过第1次PDCA循环急救考核得分整體较PDCA1有较大提升,且除急救演练平均成绩不合格外,其余3项均合格。各组PDCA1和PDCA2急救考核4项评分比较:护理组4项考核成绩提升百分比分别为74.9%、49.1%、42.2%、15.4%;技术组分别为91.4%、121.3%、124.4%、43.4%;医生组分别为90.6%、132.9%、128.5%、26.1%。三组中护理组胸外按压提升最大,技术组除颤提升最大,医生组呼吸球囊提升最大,见表2。

通过PDCA2循环全员4项考核成绩均较前提升,但改善幅度有限,未达优秀标准。分析3组考核成绩,除护理组薄弱项胸外按压提升幅度较大外,技术组、医生组薄弱项急救演练均提升幅度较小,未达成PDCA总目标。三组共同的薄弱项为急救演练,所以下一循环以重点提升各组急救演练成绩、进一步提高全员各项考核成绩、4项平均成绩达到优秀为改进目标。

2.2  PDCA1与PDCA3急救考核成绩比较

经PDCA3循环,科室成员急救考核成绩进一步提升,PDCA1与PDCA3全员急救考核4项内容总平均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说明培训后科室成员急救考核得分较前均有大幅度提升,且经过PDCA循环科室成员急救考核4项总平均分均达优秀标准。三组培训前后总平均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经PDCA培训后全员急救考核4项总平均成绩均达优秀,医生组总成绩提升最大、PDCA1阶段各组薄弱项均得到显著提升,有效达成PDCA制定的总目标。

3  讨论

研究显示PDCA是提高工作质量的重要方法[7-9]。陈沪娜等[10]研究显示通过PDCA循环可有效提升科室护士心脑肺复苏能力,且培训效果较传统培训更佳。秦熠等[11]研究显示,通过PDCA循环不断发现问题,并根据问题分析原因、制订对策;通过两轮循环,急救考核成绩逐步提升,循序结束后成绩均显著提高。综上,PDCA是保证管理质量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可通过PDCA有效解决问题、提升工作质量[12]。

本研究的难点在于对科室成员急救演练能力的提高。既往急救演练大多采用演练剧本,模式固定,而现实中患者一旦出现突发紧急状况,一线医务人员急救技能的掌握程度、应急反应能力的强弱就显得十分重要。急救中科室成员的良好配合可有效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降低医疗差错[13]。本研究重视团队配合,研究中4人随机组合成抢救小组,每次演练随机分工,从抢救站位、参与度、配合度、语言表达、应急流程熟悉度5个方面综合评估成员急救演练能力。PDCA2阶段完善科室应急抢救流程预案、加强培训,培训后成绩虽有提升、但平均得分仍较低,需进一步提升,故PDCA3阶段以提高急救演练能力为重点。分析原因:应急预案不够细化、科室成员应急流程不熟练、缺乏练习。根据找出的主要原因针对性制订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急救应急预案。经过PDCA3循环,科室成员急救演练得分显著提升、急救演练5项内容考核平均成绩均为良好及以上。PDCA循环管理可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有效提升科室成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14-15]。

本研究应用PDCA循环理论及针对性培训的手段,从整体、局部两个方面进行摸底数据分析,同时兼顾整体和小组间差异,制订本次PDCA总目标。通过多阶段循环,循序渐进,针对每个阶段存在的不足进行针对性改进。此外在对策拟定时兼顾个人在急救中存在的不足,采用个性化、针对性培训,从而实现从个体、局部再到整体的提升,弥补急救中因个人急救能力不足存在的短板。在提升科室急救能力时,从提升急救技能和急救应急处置能力两方面出发,重视医务人员面对突发情况下急救应急处置能力[3,16]。

综上所述,PDCA联合针对性培训在科室急救教学中的应用成效显著,科室成员急救技能及急救应急能力均有大幅度提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 潘琴山. 浅析心肺复苏在医学急救中的重要作用[J]. 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22): 149–150. 

[2] 郭晓培, 孙玮, 林箐, 等. 北京某三甲综合医院门诊患者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实践与思考[J]. 医学与社会, 2021, 34(8): 79–83, 88.

[3] 施辉, 冯丽, 汪娇, 等. 医技人员实施急救措施的促进与障碍因素的质性研究[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1, 16(11): 1322–1325.

[4] 林昭旺, 汪坚, 方敏, 等. PDCA循环法提高影像科医护人员对对比剂过敏反应急救技能的价值[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 31(24): 95–98.

[5] 刘丽文. 生产与运作管理[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

[6] 顾顺, 唐震, 谢新鑫. PDCA在医院管理中的效果观察[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 14(3): 80–83.

[7] 金晶. PDCA联合情景模拟教学强化训练提高县域医共体内护理急救能力培训的应用效果[J]. 中国乡村医药, 2022, 29(8): 69–71.

[8] 丁红霞. PDCA循环管理对急诊脑外伤患者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 20(14): 2135–2139.

[9] 王颖, 关景超, 王娜.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联合PDCA循环优化在小儿院前急救流程管理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23, 29(5): 150–152.

[10] 陈沪娜, 傅佳, 吕剑杰. PDCA循环管理模式配合个体化培训对提高心肺脑复苏技术的作用[J]. 中国现代医生, 2017, 55(7): 132–135.

[11] 秦熠, 邵周俊, 李愛华, 等. PDCA循环运用于心肺复苏教学的效果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20, 27(3): 360–363.

[12] 刘长娥. 评价PDCA循环法在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7, 2(37): 144.

[13] 朱培. 急诊急救中加强医护配合护理管理对患者抢救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J]. 山西医药杂志, 2022, 51(3): 338–341.

[14] 田贝贝. 应急护理预案管理模式在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的应用[J]. 现代养生, 2023, 23(16): 1253–1255.

[15] 司贤峰, 袁水生, 周培元. 应急预案急救流程联合绿色通道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抢救时间及效果的影响[J]. 临床医学, 2023, 43(6): 42–44.

[16] 邹欣, 林琳, 孙蕾, 等. 复盘式急救演练对护士急救综合能力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 2022, 19(1): 193–196.

(收稿日期:2024–01–08)

(修回日期:202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