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悦
[摘 要] 基于课程思政背景,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在声乐教学改革上做出了重要调整,并取得良好的成绩。声乐教学改革要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作用,通过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贯穿课程思政元素,帮助学生寻找全新的声乐学习突破口,通过不懈努力形成声乐学科核心素养。在探寻课程思政背景及意义中,突出其辅助声乐教学的价值;通过系统分析课程思政影响下声乐教学特点,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策略,致力于强化学生声乐学习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政素养。
[关键词] 课程思政;地方本科高校;声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J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4)05-0044-03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声乐教学改革,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学科技能,帮助大学生在声乐学习实践中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全能型人才,具备良好的艺术创新能力[1]。因此,在课程思政下的声乐教学中,要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学习技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能力、艺术修养、歌唱功底、表演能力等方面取得学习成果,为学生全面性发展保驾护航。另外,教师要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借助课程思政背景帮助大学生认识艺术发展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在理论+实践的学习活动中形成主观意识,获得知识与技能。
一、课程思政背景及意义
(一)背景
课程思政最早可以追溯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彼时党把重要思想传播到高校、中学、小学[2]。新中国成立后,我党确定了中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将相关课程列出到中学教学计划当中。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推动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进程中,突出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为教育领域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二)意义
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意识具有积极影响,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思想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更需要课程思政专业的政治引导,保证高校教育工作与党和国家发展保持一致性思想和步调,实现公正性教育目标,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出指导思想。
在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中落实课程思政,有助于提升学生政治素质。落实好课程思政能够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培养优秀人才,促进高校教育长远性发展。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家和民族责任感,为学生树立远大思想和抱负提供指导思想。课程思政从理念到形式上都具有实践性意义,能够在与专业课程、跨学科课程探索中,体现出思政价值,助力学生获得身心成长。
有助于唤醒学生心底意念,引导大学生实现共情目标,在大学生内心深处宣传正向、积极的能量,使大学生在课程思政中获得思想上的收获和启迪,为大学生获得长足发展拓宽教育路径。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
声乐教学改革的特点
(一)思政素材的广泛性
课程思政在地方本科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体现出广泛性特征,特别是在思政素材上,能够丰富声乐教学内容,让大学生在声乐学习和表演中形成良好的思政素养。以校本教材为例,在高校声乐教学活动中,蕴含家国情怀的作品较多,如《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思乡曲》等;表现民族文化自信的作品,如《紫竹调》《川江船夫号子》《茉莉花》等。在国家、民族的思政元素影响下,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使大学生在声乐教学改革中培养良好的民族情怀,成为艺术领域发展的弄潮儿。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高校声乐教学改革能够体现时代的艺术特征,使美育教学实现育人目标。在课程思政与声乐教学融合过程中,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指明声乐教学的方向,对声乐教学改革提出全新的要求。声乐教学方法相比于文科、理科教学,更具文化性和艺术性。声乐教学可以通过聆听、独唱、合唱、欣赏等学习方法,为课程思政提供应用机会,突出声乐教学的正规化作用,促使学生在多样性教学方法下扎实掌握声乐理论知识、培养声乐实践技能,从而提高声乐课程学习质量,为自身艺术发展开辟新路径。
(三)教育模式的融合性
声乐教育改革中应用课程思政,主要从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方面拓展[3]。课程思政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发展。但是,仅仅依靠课程思政进行教育效果不够明显,在当前艺术教育大环境下,要通过教学模式的融合性特点,将声乐教学进行细化、分解,对其中艺术元素进行分析与应用,使课程思政的独立性特征表现出来,从思政角度培养学生的声乐表现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声乐教学改革不能简单地将教育内容与政治元素结合起来,而是要在课程思政中将主要政治元素渗透到声乐教学中,致力于促进三维目標实现,帮助学生习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声乐教学
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陈旧
地方本科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相对滞后,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往往过于重声乐技巧训练,轻思想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不能很好地满足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首先,传统教学模式下声乐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唱歌、会唱歌曲,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次,地方本科高校声乐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声乐技术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最后,这种陈旧的声乐教学模式还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缺乏思政元素融入
声乐教学中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主要包括声乐技 能训练、歌唱方法、音乐理论、文化素养等。由于部分教师 自身思政意识薄弱,在声乐教学中往往忽视了思政元素,导致学生只注重技能训练,而忽视了文化素养的提升。 此外,由于教师对学生缺乏情感上的关注,也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情感支持和帮助,导致学生不愿意主动学习。同时,由于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在课堂上无法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导致声乐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
(三)教师课程思政意识薄弱
地方本科高校声乐教师多为声乐专业出身,由于受 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他们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往往不足。部分教师甚至将课程思政视为一种额外的教学任务和负担,而没有认识到它与声乐教学的内在联系。在实践中,这些教师往往只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导致思政教育在声乐教学中未能得到有效的渗透。
(四)教学评价单一
传统的地方本科高校声乐教学评价主要依赖于考试成绩,且分数所占比例较大。这种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不能科学、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此外,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主要以笔试为主,未将声乐课的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因此,教学评价方式与内容亟待完善,以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
四、课程思政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
声乐教学改革策略
(一)把握声乐教学关键
地方本科高校要结合本地域的文化艺术特点,在声乐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融入课程思政,突出教学改革价值。同时课程思政为声乐教学提供了新的契机,实现教育思想的重塑目标,使声乐教学改革取得成功。基于此,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要体现声乐教学的创新性和文化性特色,教师要通过提升专业教学素质,强化声乐教学能力。通过对地方本科高校声乐教师进行培训,帮助其深入学习课程思政核心内容,让教师认识到声乐教学的重要性,进而体现课程思政的有效性作用。教师要结合声乐学科的本质,科学把握声乐教学关键,在定位教学重点的过程中,建构完整的教学体系,将声乐教学的艺术价值展现出来。另外,在进行声乐课程教学设计中,要重点把握教学关键点,确保声乐的艺术价值凸显出来,为学生积极开展各种艺术形式的教学活动提供可行性方案。在课程思政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普及应用,帮助学生培养塑造力和感染力,采取有效手段围绕声乐教学活动体现课程思政的引导力量,使大学生在声乐表现力上张弛有度,以独特的声乐学习视角提升艺术素养。
(二)制定声乐教学体系
依托课程思政背景开展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工作,要结合具体目标和根本任务,制定出适用的声乐教学体系。因此,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教师设计逻辑清晰、条理明确的教学方案,制定一套符合当代大学生艺术思维发展的声乐教学体系,帮助学生熟悉声乐课程学习流程,推动声乐课程教学实现改革目标进程。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建立完善的音乐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夯实音乐教学基础,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追根究底”的学习平台,提高学生声乐课程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在整合声乐专业教学资源中,通过丰富声乐专业课程内容,挖掘声乐素材库中的课程思政资源,帮助学生建构以学科+思政的艺术素养;学生在这些声乐资源中,能够对学科本质进行深入理解,从中提取自己需要的优秀品质和文化知识,体现声乐学习的有效性作用。在高校完善声乐教学实践活动中,要结合声乐表演、声乐鉴赏等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声乐知识应用能力,以专业的鉴赏与表现视角对作品进行品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课程思政辅助下的声乐教学活动中,能够形成“听”与“唱”的良好学习行为,使音乐教学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切实满足课程思政贯穿声乐教学的现实需要。
(三)创新声乐教学案例
声乐作为艺术教育分支,随着时代发展而蜕变和改革。在声乐教学活动中渗透课程思政,能够把握好艺术发展的风向标,使大学生通过声乐课程学习活动提升音乐能力,进而培养良好的艺术核心素养。教师要结合音乐发展历程,针对不同时期的音乐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解读声乐学习的本质,以此为依据锻炼声乐学习技能。因此,教师依托课程思政加强对声乐教学案例创新,摒弃传统教学案例模式的禁锢,在多元化音乐教学手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建构良好的音乐学习思维。
高校声乐教学活动中,以红色歌曲学习为例,教师要带领学生回顾历史,学习音乐作品中的红色元素,在感悟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和优秀品质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突出红色歌曲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进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等进行红色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深入感知红色歌曲的传唱价值和艺术本质。在《洪湖水,浪打浪》《打靶归来》《团结就是力量》《十送红军》《浏阳河》《唱支山歌给党听》等红色歌曲的传唱中,增强学生声乐唱功技巧掌握能力。
(四)加大课程思政宣传
教师加大宣传课程思政理念,落实课程思政模式,为学生开辟新的声乐学习路径,突出声乐教学的实效性作用。基于社会发展背景,学校在声乐教学改革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营造数字化学习环境,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体现声乐教学改革的智能化特征。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程思政宣传,要注意网络环境双刃剑的特征,在规范化管理与创新型管理中,帮助大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思想理念,借助声乐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实现人生价值。另外,在课程思政宣传工作中,教师要有意识挖掘其中的文化元素和政治思想,借助新媒体手段提高声乐教育水平。比如,在表演《黄河大合唱》《松花江上》《红梅赞》等曲目时,教师鼓励学生挖掘其中的红色文化元素,在感受歌唱情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创新、创造能力,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奠定坚实基础。再比如,在学习《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时,为了加大课程思政宣传力度,教师借助《铁道游击队》影视作品,使学生沉浸在红色文化经典中,感受歌曲的情感,引发大学生抵御外敌、保护家园的共鸣。
(五)发挥课程思政作用
课程思政背景下,要通过声乐教学具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人文情怀,帮助学生在声乐学习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政治意识和文化素养。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总结声乐教学经验,对教学的不足和问题进行分析,借助课程思政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进而提高学生声乐课程学习综合能力。同时,为了实现声乐教学改革目标,教师深度分析课程思政,带领学生探索课程思政,使课程思政成为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有力手段。
在学习《五星红旗》时,教师带着任务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目标,借助课程思政手段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学习。教学目标:学生正确掌握歌唱方法;了解作品创作背景,通过理解作品内涵帮助学生建构艺术表达思维;在声乐演唱技巧学习时,正确把握声音位置、调整歌唱呼吸,体现歌唱的连贯性;对《五星红旗》进行深刻理解,带着浓厚的情感进行表演,进而体现课程思政的教育作用。比如,在《五星红旗》中的每一句歌词都押“i”韵,使整首歌曲从欣赏的角度上体现流畅性。另外,课程思政理念下,要结合《五星紅旗》的艺术特点,激发大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使学生通过精心品鉴歌词、深度分析曲调、慷慨激昂歌唱,体现出精准的唱功和浓烈的爱国情怀。
结 语
总而言之,声乐课程是一门集知识、技术、智慧、能力等于一体的学科,具有较强的艺术影响价值。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声乐教学活动中渗透课程思政,形成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为声乐教学提供系统性教育体系,促进大学生声乐技能提升,进而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声乐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通过专业的唱功体现声乐艺术的魅力,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艺术品德,帮助学生在声乐学习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具有艺术核心素养的有为青年。
参考文献:
[1] 高蕾.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课改革实践性研究
——以徐州幼专为例[J].艺术评鉴,2020(07):2.
[2] 马雯.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创新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05):64-66.
[3] 谢丹.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音乐鉴赏课的创新研究[J].文教资料,2021(22):65-68.
(责任编辑:庄 唯)
[收稿日期] 2023-12-28
[基金项目]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视阈下师范院校声乐教学的实践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23JG015Y)。
[作者简介] 赵 悦(1987— ),女,博士,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讲师。(西安 71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