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莉
提起爆炸,很多人会把它视为危险的“反派角色”,但现实生活中,烟花绽放、火箭发射、定向爆破,就连汽车气囊弹出都与它息息相关。从事爆炸研究工作需要怎样的超凡毅力?如何才能成长为一名“驯服”爆炸的“魔法师”?快来一睹为快吧!
非常之功必得有非常之人。科学家有别于常人的异禀,并非通常人们眼中的智商天赋,而是持久而深刻的探索欲。
杨利,就是一名“驯服”爆炸的“魔法师”,近26年来一直从事爆炸研究的工作。她爱好化学的“种子”其实在幼时就种下了。杨利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都是当地化工厂的职工,她儿时就经常在父亲的陪伴下玩一些化学反应的游戏,对于烧杯、量筒、电热炉等化学反应装置有着深刻的记忆。
1989年,17岁的杨利考入沈阳化工学院(今沈阳化工大学)无机化工专业,这也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以化工专业为背景的高等学府。1993年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一所大专学校当老师,她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与扩展能力很欠缺,只是单纯地面对课本,很难讲出一堂生动、知识量丰富且有内涵的好课。
于是4年后,她选择继续深造,考入了北京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也正是这段经历,极大地开拓了她的视野,使她致力于将所合成的化合物应用于炸药领域的前沿创新性研究,立志以绵薄之力推动我国的国防事业发展。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究竟怎样的大树才能摇动另一棵树?这得从树苗的日子说起。“我读博士的时候是师从冯长根教授,当时他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每周都要开组会,来汇报自己这一周所做的研究工作。”
杨利口中的冯长根教授是我国最早一批从国外返回国内的学者代表,早年是有国际声誉的中国青年科学家,一直致力于爆炸力学研究。“冯老师在培养我们的过程中总结了点点滴滴,还出版了相应的书籍,有些是教学生如何攻读博士学位的,也有整理总结如何当好研究生导师的,这些书我到现在还时常翻看。”杨利说。
如今的杨利将攻读博士期间的很多习惯沿袭了下来,带领学生每周开一次组会,一个月进行一次大型的全方位的总结汇报。学生毕业后,她都会不断地鼓励他们走得更远,飞得更高,能够在爆炸领域做得更优秀,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
经过不懈的努力,38岁的她先后成为北京理工大学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北京理工大学官网的“科技成果”页面,GTX起爆药的介绍赫然在列,这是杨利擔任副主任的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最新发明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氯酸三碳酰肼合锌”起爆药(简称:GTX起爆药)。
自然的奥秘往往隐匿在幽深晦暗之处,难以直接捕获,这使得科学探索常常是极为复杂而艰难的过程。回忆这段探索历程,杨利坦言并不容易:“其实在20年前,也就是我刚到学校的时候就有学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物质也已经合成出来了,但是它有一个非常严重的缺点,就是它的假密度比较小,流散性不好,起爆能力也达不到标准。”
为了打破困局,杨利带领的团队致力于满足武器装备国防战略需求以及民用爆破器材用品的实际需求。他们长期探索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最终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GTX起爆药。这种起爆药具有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生产过程安全、生产成本低廉、稳定性高、相容性好等特点以及出色的爆炸性能。最难能可贵的是,GTX起爆药也真正实现了环境友好型的工艺技术。
GTX起爆药已在民用爆破器材行业推广使用
众所周知,在航天发射中,火药的作用非常重要。起爆药则直接决定着发射中引燃火药、引爆炸药、完成点火、打开活门、解除保险等动作的完成。杨利团队研发的新型GTX起爆药,未来也将助力于航天事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 / 李银慧 美术编辑 / 韦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