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形成脉络

2024-06-01 02:49:02钱正武
关键词:三农

DOI:10.3969/j.issn.1672-1101.2024.02.002

摘  要: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积极应对新时代“三农”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三农”思想、党的主要领导人“三农”思想、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思想进行传承、创新与发展,对“三农”工作实践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对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有着清晰的形成脉络。梳理和分析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形成脈络,对于理解其精神实质、做好“三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三农”;形成脉络

中图分类号:D422.6;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101(2024)02-0012-07

收稿日期:2024-02-2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和价值意蕴研究(20BKS072)

作者简介:钱正武(1966-),男,安徽枞阳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农”问题等。

On Formation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uss

about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

QIAN Zhengwu

(School of Marxism,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zhou,Jiangsu   213032,China)

Abstract: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uss about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 cope with new situations and changes of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the new era,inherit,innovate and develop the classic Marxism writer′s thought of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the thought of the main leaders of the party on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d the though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arming civilization,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and theory of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 work practice,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learned from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in various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which has a clear formation path.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its spiritual essence and doing the work of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 well to analyze the formation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uss about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

Key words:Xi Jinping;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 formation

“三农”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习近平围绕“三农”问题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三农”发展规律,是中国共产党“三农”理论的最新成果,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梳理和分析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形成脉络,有利于我们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有利于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全面振兴乡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一、时代脉络:积极应对新时代“三农”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

(一)回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三农”发展提出的新挑战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三农”发展提出了新的期盼。从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来看,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状况与城市居民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农民对进一步提升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希望更为迫切。从美好生活的内容来看,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是满足于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更加注重美好生活的品质和内涵,“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8,因而对“三农”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三农”领域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十分突出,成为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期盼的瓶颈制约。一方面,“三农”领域内部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缺乏统一规划;精神文明建设相对落后,传统美德弱化、集体观念虚化、公序良俗失效;乡村治理面临困境,不断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监管机制不健全,微权力腐败现象突出。另一方面,城乡之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城乡要素交换不平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明显落后于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与城市相比差距明显。“三农”领域内部和城乡之间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双重叠加,严重阻碍农业农村发展,严重影响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

“三农”领域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主战场。习近平强调:“从‘三农工作本身看,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求我们更加重视‘三农工作。”[2]235“从城乡关系层面看,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求我们更加重视乡村。”[2]236 这表明,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全面振兴乡村,解决好“三农”领域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对“三农”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新发展理念是指导新时代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原则,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党中央明确提出要“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3],对“三农”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三农”领域存在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方面,农业发展方式尚未完全转型,存在一度程度的粗放式经营,集约化程度低,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农业发展较为落后,要确立创新发展理念,增强“三农”发展的内生动力。协调发展方面,农业、农村现代化未能同步推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各方面发展水平不齐,城乡分割局面未能得到彻底改变,要确立协调发展理念,解决“三农”领域的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方面,农业面源污染严重,耕地质量下降,生态产业发展水平不高,食品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农村人居环境问题较为突出,要确立绿色发展理念,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开放发展方面,农产品供给结构性失衡问题较为突出,农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弱,农业国际竞争面临着不公平的环境,要确立开放发展理念,实现“三农”发展的内外联动,掌握国际市场竞争主动权。共享发展方面,农村贫困人口多、脱贫任务重,尤其存在集中连片特困贫困区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落后,社会保障薄弱,要确立共享发展理念,改变农村贫困落后局面,增进农民福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事关“三农”发展的深刻性变革。习近平指出,做好“三农”工作要“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4]4,强调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推进“三农”领域各项改革,解决“三农”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

(三)夯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三农”基础

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部署,对未来3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战略安排。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对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三农”领域是最突出短板。首先,農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突出短板。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形势依然严峻。贫困人口较多、脱贫任务重,以脱贫标准2 800元计算,截止2014年末,农村贫困人口7 017万,到2020年,平均每年要减贫1 000多万人;贫困程度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成本高、难度大,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贫困地区内生动力不足,集体经济薄弱,缺乏产业支撑;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弱,“两低”(健康水平低、文化水平低)现象普遍,自身无力改变贫困现状;返贫现象突出,一些贫困户脱贫能力不稳定,返贫现象时常发生;贫困地区发展基础差,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水平低、产业发展落后、资金严重短缺,脱贫攻坚的瓶颈制约突出。其次,“三农”领域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最突出短板。在“三农”领域内部,发展的全面性存在严重不足:农业现代化已经起步,但农村现代化明显滞后;经济建设成效明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则相对落后。在城乡之间,乡村现代化整体上明显滞后于城市现代化发展。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三农”领域是重要方面和重要场域。“三农”领域发展如何,决定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进程。习近平强调,必须补齐“三农”短板,加强“三农”这一大头重头发展,夯实“三农”基础,确保“三农”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征程中不掉队。

二、理论脉络:“三农”思想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三农”思想的坚持与发展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强调农业的基础作用,认为农业活动作为第一个历史活动,是“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5]158,是其他各类活动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提出改变城乡分离局面、实现城乡融合的设想,主张“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5]422。指出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认为小农阶层是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应该团结农民形成一种合唱,要切实维护农民利益、“慷慨地对待农民”[6],要通过“经济的道路”而非暴力方式引导农民走向合作道路。

作为社会主义实践的先行者,列宁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指出要运用机械化设备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要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促进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市场化。认为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农村中没有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支柱,就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因此要全面开展农村建设,加强城乡经济联系,城市支持农村。提出要加强无产阶级与农民的联合,“斗争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此”[7],要改造小农经济,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认为对农民的文化工作是“划时代的主要任务”,要进行文化革命,提升农民文化水平。

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了经典作家“三农”思想。从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层面看待“三农”问题,指出“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2]70。以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为着力点,提出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农村全面协调发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从主体性角度认识和看待农民问题,认为农民是“三农”事业的创造主体、价值主体、评价主体,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农民主体观。

(二)党的主要领导人“三农”思想的守正与创新

毛泽东在党的历史上对“三农”问题进行了开创性探索。坚持依靠农民、为了农民,指出“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8],提出以苏为戒维护农民利益,不能像苏联那样“把农民挖得很苦”[9]29。建立农村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建构起中国农村社会的经济基础,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必须实行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9]310。

邓小平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打开“三农”发展新局面。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性,现代化建设“农业是根本,不能忘掉”[10]。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大力推动农村改革与发展,支持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鼓励开展多种经营,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提出“两个飞跃”理论,指明农业改革、发展的前进方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变革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江泽民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和要求出发,指导“三农”发展实现世纪跨越。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11]。提出要形成“大农业、大流通、大市场”新格局,扶持、保护、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小城镇建设,把小集镇建设成为农村经济、文化中心。推进扶贫工作,提出从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的新思路。

胡锦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对解决“三农”问题进行了接续探索。强化“三农”问题的战略地位,在党的历史上对“三农”问题首次作出“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作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为重塑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奠定了理论支撑。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12],进一步厘清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党的主要领导人“三农”思想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形成了丰富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习近平坚持党的主要领导人“三农”思想,从新时代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目标出发,围绕新时代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发展道路这一理论主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实现了党的“三农”思想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

(三)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思想的传承与弘扬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在长期农业实践中形成了丰富宝贵的农耕文明思想,对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深刻的农本思想。重农固本是中国古代治国安邦的根本大计,主要内容包括:农业是财富的本源,“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荀子·富国》);农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国之所以兴者,农戰也”(《商君书·农战》);农业是治理国家、巩固政权的基础,“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治国》);农业是国家军事安全的保障,“故地不辟,则城不固”(《管子·权修》)。

丰富的农学思想。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形成了丰富的农学思想:分辨土壤,因土种植,根据土壤的不同性质种植不同类型的农作物;用养结合,使“地力常新壮”,采用不同种植制度和换茬、轮作、复种技术;抗旱保墒,开发水利,注重土壤保墒,发展农业灌溉;合理施肥,增进地力,耕作施肥根据农作物种类不同各随其情,根据天时、土壤不同各应其候;培育良种,稳产增收,重视农作物选种和培育,确保种子质量;重视田间管理,农耕技术精致,对作物栽插、烤田、锄耘、复种、套种等都有具体明确的要求。

辩证的农业生态观。秉持“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要内容有:天地人物协调统一,农业生产通过人的活动,实现天时、地利与物性的有机联系和统一,取得好收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善待宇宙万物,方可永续利用自然资源;遵循生态循环,根据自然气候变化规律实现农业活动的自然循环,作物轮作、土壤轮耕双循环以保护地力常新,各业互补、多业循环以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习近平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2]95,并提出要把农耕文明思想与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使其在新时代展现魅力和风采,要挖掘、保护和传承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三、实践脉络:“三农”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一)习近平地方任职期间“三农”工作的思考与探索

“三农”工作一直是习近平在地方任职期间的工作重点,地方工作期间对“三农”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是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源头活水。

1969—1975年:陕西梁家河插队时期。接受农村艰苦生活的磨炼,带领农民发展农村经济。深入了解农村实际,与农民结下深厚情谊。确立了情系“三农”、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为农民谋利益的坚定信念。梁家河时期是习近平心系“三农”的起点。

1982—1985年:河北正定工作时期。提出并实施“半城郊型”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突破“小农”思想局限,提出“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和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13]140。改变“自然经济”观念,重视商品生产。鼓励和支持“两户一体”(专业户、重点户和经济联合体)经济发展,正确对待非公有制经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使农村成为优良传统、先进思想、现代文明的集合体”[13]144。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战斗力。这一时期的经历和探索,是习近平“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形成的实践源头。

1985—2002年:福建工作时期。提出走大农业发展道路,发展立体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福建省的林权制度改革得到中央肯定,在全国推广。推进山海协作,开展闽宁协作,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出“扶贫先扶志”“弱鸟先飞”的扶贫理念,探索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的扶贫路径,强调要办好贫困地区教育、避免愚与穷的恶性循环,首次提出“真扶贫、扶真贫”,脱贫成效要经得起历史与实践检验,形成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农村扶贫开发思想,福建成为习近平精准扶贫方略的发源地。

2002—2007年:浙江工作时期。习近平主政一方,对“三农”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思考与探索。探索“三农”发展规律,提出“五个务必”,明确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要求。调整城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浙江城乡一体化。提出建立高效生态农业的产业体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推进浙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两山”理论,谋划实施浙江生态省建设。推动扶贫开发,实施山海协作、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百亿帮扶“三大”工程,消除绝对贫困。完善乡村治理,总结提炼“后陈经验”、创新发展“枫桥经验”、提升实践“新仓经验”,促进浙江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2007年:上海工作时期。习近平指出,上海虽然是国际化大都市,农业比重很小,但决不能忽视“三农”问题。习近平以高标准对上海“三农”工作提出要求,农业生产要坚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农村建设要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维护农民权益要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农村改革要推进制度创新激活动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绿色生态导向,公共服务要坚持城乡一体化方向。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农”发展的政策与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不断调整和完善“三农”政策,推进农村改革,促进“三农”发展,为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

1978—1984年:农村改革起步,城乡隔离的局面开始打破。党中央作出在农村实行改革的决定,肯定、支持小岗村试行“大包干”,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管理体制,实行政社分开,确定乡人民政府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肯定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繁荣城乡经济、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作用,各地放松户籍限制,支持、引导农村勞动力外出经营。肯定乡镇企业在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方面的重要作用,各地乡镇企业逐步兴起,代表性模式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耿车模式。

1984—2002年: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入,城镇化发展不断加快。试行、推广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取得有限突破。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农村经济结构得到调整,1994年“农村非农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74.3%”[14]。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畅通流通体制,活跃农村经济。农村流动人口从“离土不离乡”到“离土离乡”,城镇化发展加快。

2002—2012: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中央把农村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如建立农业补贴体系,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15]。打破城乡二元壁垒,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放开各类城市(镇)的落户限制,城乡关系变革取得新突破。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2012年以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三农”发展进行整体谋划、重点突破,“三农”领域发生深刻变革。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构建大扶贫格局,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出台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城乡融合,如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并轨,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1]14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总方针、总要求作出整体规划,并从制度层面作出具体部署。

四、国际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总结

(一)打破现代化发展必然会出现乡村衰退这一“铁律”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政府政策的重点集中于城市发展,农村各类要素资源流向城市,以至农村发展受到严重消弱,走向衰退。乡村衰退成为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被称为一条“铁律”。

先行发达国家的乡村衰退现象——以英、美为例。英国于19世纪70年代进入工业革命阶段,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同时,农业农村发展遭受很大影响。1846年废除《谷物法》后,英国实行自由贸易,农业失去保护屏障受到严重削弱,出现两次农业大萧条。农业萧条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乡村走向衰败,粮食供给下降,一度出现粮荒。19世纪20年代初,美国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乡村衰退。乡村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小农场主资不抵债,纷纷破产。乡村教育落后,大量儿童辍学,出现“贫困文化”现象。人口大量流失,绝对数量明显减少,据1890年美国人口资料统计显示,“宾夕法尼亚州人口减少了五分之二,佛蒙特州人口减少了四分之三”[16]。

后发新型工业化国家乡村衰退现象——以韩、日为例。韩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进程,但“以大城市和重工业为重点的开发政策导致城乡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17],乡村严重衰退。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大幅下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1962年的农户年平均收入是城市居民的71%,而1970年降到61%”[18]。农村日渐式微,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严重,基层政权管理混乱,社会矛盾和冲突时常发生,传统文化、纯朴民风遭受冲击,生活伦理水平下滑。日本自20世纪50年代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同时农村出现了过疏化现象。过疏化现象反映日本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严重的乡村衰退问题,呈现出农村人口大幅减少、老龄化问题突出、经济发展停滞、就业岗位不足、家庭收入低、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等特征。

习近平深刻审视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衰退现象,慎重思考新时代条件下我国“三农”发展问题。习近平指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如果“一边是越来越现代化的城市,一边却是越来越萧条的农村,那也不能算是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让乡村尽快跟上国家发展步伐”[2]237。习近平强调,中国现代化发展要防止出现乡村衰退现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2]241。

(二)避免乡村走向凋敝、出现社会动荡而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现代化发展中出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综合问题的反映。从世界范围看,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只有少数经济体能够实现顺利发展,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多数经济体则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拉美地区由于中等收入国家数量多、进入中等收入行列时间早、滞留在中等收入水平状态的时间比较长,被国际机构认为是“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称为“拉美陷阱”。

尽管“拉美陷阱”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但“三农”问题是重要因素。拉美国家长期实行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重工轻农”“以农养工”,使农业农村发展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而政府农村政策的失误未能及时遏制乡村衰退,以致乡村走向凋敝,进而对整个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影响,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具体表现有:第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遭受严重制约。大量贫困人口的出现抑制国内市场发育,内需拉动不足,工业化发展遭遇需求瓶颈制约,严重影响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第二,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失衡状态严重阻碍现代化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影响农业、农村发展,而农业、农村的落后局面反过来影响工业、城市的发展。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失衡状态长期得不到改变,成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严重桎梏。第三,出现过度城市化现象。乡村凋敝使大量农村贫困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短期内出现爆炸式增长,而城市就业岗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人口增长远远超过城市的承载能力,各类城市病由此产生。第四,贫困问题十分突出。贫困人口从1980年的1.36亿上升到1990年的2亿,同期贫困率从40.5%上升到48.3%。极端贫困(赤贫)现象严重,“1980至2002年期间,拉美的极端贫困率均在20%上下”[19]。第五,社会问题严重。大量贫困人口的长期存在、社会治理乏力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社会治安恶化、社会冲突频发,甚至出现反政府运动。20世纪末,巴西“无地农民运动”组织与大地主阶级之间发生严重的流血冲突。1990年,厄瓜多尔发生了大规模反政府运动,严重冲击和影响了国家的政治活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乃至外交活动。

习近平在分析、总结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经验教训时指出,一些国家由于没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导致“乡村和乡村经济走向凋敝,工业化和城镇化走入困境,甚至造成社会动荡,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2]274。进入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三农”问题是影响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有城市的现代化,又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20]“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21]习近平强调全党必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妥善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强化“三农”弱项,补齐“三农”短板,夯实“三农”基础,助力中国现代化发展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2]  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03.

[4]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2.

[7]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1.

[8]  毛澤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2.

[9]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26.

[12]  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30.

[13]  习近平.知之深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

[14]  刘应杰.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2):1-10.

[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9:18.

[16]  徐和平.郊区化和逆城市化下的美国乡村发展与振兴[J].中国名城,2019(10):13-19.

[17]  李仁熙,张立.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要因及当下的新课题[J].国际城市规划,2016(6):8-14.

[18]  李水山.韩国的新村运动[J].中国农村经济,1996(5):76-79.

[19]  江时学.论拉美国家的社会问题[J].国际问题研究,2011(1):52-58.

[20]  习近平在江西考察时强调  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扬长补短固本兴新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N].人民日报,2023-10-14(1).

[21]  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  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N].人民日报,2023-04-14(1).

[责任编辑:吴晓红]

猜你喜欢
三农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9:34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 06:17:46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1:38
“五个坚持”做好“三农”工作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11-27 19:19:53
《走进三农》电视栏目
讲好三农好故事 唱响三农好声音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44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10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32
观察·图说三农
甘肃农业(2017年15期)2017-09-03 08:56:39
栉风沐雨,服务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