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宏
(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P21)。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现代化。没有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就无法实现。为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党中央适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2](P252)。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等诸多领域。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2023 年10 月7 日至8 日,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实现文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和形成的,其“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3],“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3]。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乡村文化理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我国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乡村振兴是一项全方位、多领域的系统性工程,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2](P278)。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我们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4]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2](P278)。乡村振兴的5 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产业振兴是根基,人才振兴是关键,文化振兴是灵魂,生态振兴是支撑,组织振兴是保障。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文化是贯穿其中的根脉和魂魄。无论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还是生态振兴、组织振兴,都离不开优秀乡村文化的融入、赋能和引领。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5]。习近平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2](P268)。乡村产业发展需要优秀乡村文化指引。一方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优秀乡村文化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基在农业、惠在农村、利在农民”[6],这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三产融合的基点在农业。无论是传统农业还是现代农业,其发展都需要优秀乡村文化指引。只有充分发挥优秀乡村文化的引领作用,才能使农业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农村,才能进一步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另一方面,做大做强乡村文化产业,需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乡村文化。文化产业是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落实,我国乡村文化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要把社会效益置于首位,以优秀乡村文化为引领,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确保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强有力支撑。“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7]。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人才振兴必须同步跟进。习近平指出:“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8](P19)。人才振兴离不开优秀乡村文化熏陶。只有在优秀乡村文化的正确引领下,乡村人才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一是要不断提升本土人才的文化水平。当下,随着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特别是城镇化不断扩展,农民群体进一步分化。大批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半农半工的“农民工”;只有一小部分农民依然在农村从事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活动。留在农村的本土农民由于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其在乡村振兴中的立功空间非常有限。为了更好地发挥本土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我们必须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其文化素质,使其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二是要培养返乡创业“能人”的家乡文化情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量劳动力外流到全国各地大中小城市,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劳动力中,有些人才通过自身努力在相关行业取得较大成绩,成为家乡人口中的“能人”。为了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工程,我们要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为家乡奉献自身力量。为此,需要培养其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文化情怀,积极鼓励外出“能人”充分发挥自身才能,带动家乡农民实现共同富裕。三是要用优秀乡村文化感染大学生村官,使其热爱乡村,服务乡村,建设乡村。大学生下沉农村从事村官工作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前景主要包括留村任职、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等。大学生村官学历相对较高、能力较强,是乡村振兴的骨干人才,对乡村人才振兴具有重要作用。当下,大学生村官群体中存在只把村官工作当作发展跳板、不愿全身心投入乡村建设等情况。为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优秀乡村文化感染大学生村官,使其能够扎根乡村,带动乡村人民共走致富之路。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考量指标,良好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要不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生态保障。生态振兴与乡村文化关系密切。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离不开优秀乡村文化的正确引领。一方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需要优秀文化指引。乡村振兴需走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正确处理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关系,走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之路。另一方面,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需要融入优秀乡村文化。生态宜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要以优秀乡村文化为指引,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和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为重点,结合不同乡村具体村情,凸显地域特色,制定科学规划,共建美丽家园。
乡村振兴战略中,组织振兴是保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中办发 〔2019〕41 号)指出:要“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9]。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称。良好的组织文化是组织振兴的重要保障。为了更好地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必须确立组织领导体系、完善组织网络、健全组织机制、发挥组织功能。一方面,强化乡村振兴的组织领导,需要弘扬优秀乡村组织文化。乡村振兴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涉及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为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需要进一步强化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力量。习近平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10]。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挖掘优秀乡土文化,全力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另一方面,健全乡村振兴的组织体系,需要融入优秀乡村组织文化。乡村组织体系主要包括村民自治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以及其他各类社会组织。乡村振兴需要强大的组织体系作保障。在组织体系建设中,既要强化各组织的自身建设,更要重视各组织之间的协同发展。为此,必须把优秀组织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组织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乡村组织的作用,进一步调动乡村居民积极性,更好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习近平乡村文化理论是习近平对“三农”问题的文化思考与理论探索。其内涵丰富,体系完整,体现了习近平对我国“三农”问题的深邃思考。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乡村振兴既要重视物质文明建设,也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2017 年12 月12 日至13 日,习近平在江苏徐州考察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2](P231)。乡村振兴中,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推进,展现农民良好精神风貌,才能“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11](P165)。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长期关注“三农”问题,非常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指出:“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2](P252)。因此,必须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习近平特别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2018 年3 月8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2](P269)。习近平强调,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相结合,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12](P3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立足我国国情,对助推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引作用。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历经数千年发展变迁的农村积淀了大量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指出:乡村文化“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11](P151)。我们应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实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优质载体。乡村文化建设中,习近平既注重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也重视乡村文化生态的重塑。一方面,注重保护和利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文明起始于农耕文明,中华文明的发展也带有农耕文明烙印。农耕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基础上,不断赋予其时代内涵、丰富其表现形式。优秀乡村文化蕴含的伦理观念、道德规范、生活风俗、行为习惯等,对维护乡村社会稳定、孕育乡村良好风尚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指出:乡村文化是我国数千年来农业发展积淀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13]。新时代,我们要在乡村振兴中继承和创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14]。习近平指出:“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2](P254)。习近平在论述传承优秀乡村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新目标和新路径。习近平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8](P121-122)。要“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15],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另一方面,重视乡村文化生态重塑。文化生态是人类作为主体进行文化活动的结果,是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有机统一。乡村文化建设要重视文化生态的重塑。2019 年5 月20 日至22 日,习近平在江西考察并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要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使乡村的精神风貌、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风气都焕然一新,让乡亲们过上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2](P227)。中国悠久的农耕历史塑造出丰富多彩的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乡村文化。乡村文化发展中要正确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关系。习近平强调,乡村振兴中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6],要“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处理好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17]。习近平关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乡村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增强了自信底蕴。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文化生活是相对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而言的精神活动。高质量的文化生活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发展,对人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习近平非常关注乡村文化生活,重视乡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服务供给和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强调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乡村振兴中,农民既需要物质方面的供给,也需要精神文化方面的满足。为此,全社会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2017 年12 月28 日,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推动文化下乡,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贴近农民,推出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深受农民欢迎的文艺作品”[12](P92)。2020 年9 月22 日,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18]。随着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得到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提倡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是人们在工作之余自我组织、自我参与、自我娱乐的社会性文化活动,是一种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习近平非常重视群众文化活动对丰富乡村群众生活的重要作用,提出:“要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农民乐于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12](P92)。通过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培养村民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其生活质量。习近平关于乡村文化生活的论述,贴近农村、农民实际,是繁荣我国乡村文化生活的根本遵循。
乡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识,树立文明乡风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文明乡风能够增加乡村的凝聚力,焕发村民的精气神,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2018 年8 月21 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19]。要通过抵制封建迷信活动、破除陈规陋习、倡导勤俭持家,“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2](P278)。一方面,加强无神论宣传,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迷信思想对乡村广大农民具有较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物质生活得到根本改善的同时,精神生活却相对空虚和贫瘠。一些乡村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严重影响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针对乡村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习近平指出:“要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抵制封建迷信活动”[12](P92)。把“抵制封建迷信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12](P93)。另一方面,倡导树立文明新风,破除陈规陋习。当下,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乡村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一些乡村,特别是落后地区的乡村仍然存在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炫富攀比等不良风气,对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都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针对这种情况,习近平指出,要“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发挥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约束村民攀比炫富、铺张浪费的行为,引导树立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12](P93)。习近平关于乡风的重要论述为农村开展文明乡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对乡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我国农业农村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发展重点。乡村振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支撑,更需要先进的文化引领。新时代,必须以习近平乡村文化理论为指引,为乡村振兴铸魂赋能,更好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
习近平指出:“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8](P188),“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8](P185)。为全面落实乡村发展战略,顺利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必须充分发挥习近平乡村文化理论的指引作用,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战斗力和影响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第一,强化思想建设,提升基层组织的引领力。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党组织的坚强领导。2022 年3 月6 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2](P230)。基层党组织建设中,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增强其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念,充分发挥其“领头羊”作用。基层党员干部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好地发挥其引领力。第二,重视能力培养,增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执政之基。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需要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能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乡村文化建设中,基层党组织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思维水平,善于分析农业农村发展中遭遇的各种文化发展难题;提高应变能力,及时有效解决乡村文化发展中遇到的新困难、新问题。第三,加强宣传工作,扩大基层组织的影响力。一方面,充分发挥会议的宣传作用。要围绕乡村文化建设问题,不断完善会议制度,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实现群众会议常态化,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另一方面,创新乡村文化载体,充分发挥媒体宣传功能。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积极宣传基层党建的优秀成果,不断扩大基层党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也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家发展、民族强盛要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文化发展繁荣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20]。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0]。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所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必须继承和弘扬。优秀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新时代,要不断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以更好助推乡村振兴。一方面,增强乡村文化认同。乡村文化以乡村为根基,既包括传统村落等物质形态文化,也包括民间曲艺等非物质形态文化。认同乡村文化是维系乡村情感的重要纽带。为此,乡村居民要进一步挖掘优秀乡村文化,不断融入乡村优秀文化,增强对乡村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我们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乡村文化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发展乡村文化。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正确引导乡村文化发展方向,“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2](P230)。同时,要寻找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嵌合点,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乡村、滋养乡风文明。
习近平指出:“农村要发展,根本要依靠亿万农民。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亿万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2](P157-158)。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优秀乡村文化人才的有力支撑。第一,培育挖掘乡村文化本土人才。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要通过文化帮扶、政策引导等方式,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形成一股新的农村文化建设力量”[12](P92)。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乡村人才培训,逐步提升乡村人才文化水平,不断扩大乡村人才队伍数量。第二,健全乡村文化人才激励机制。当下,乡村人口流动性较大。让文化人才扎根乡村,助力乡村振兴事业,需要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我们要通过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引导机制,让乡村优秀文化人才“用得上、靠得住、留得下”,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事业。第三,完善乡村文化人才传承体系。乡村振兴需要各类人才的大力支持。乡村文化人才涉及到农业农村发展的各个领域。当下,社会转型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较大影响,乡村居民对农业农村存在多元化认识,由此影响了乡村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此,乡村优秀文化人才要充分发挥好“传、帮、带”作用,不断扩大示范效应,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中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要培育和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支持乡村文化“能人”发展;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培养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
党的二十大就“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要部署,要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1](P45)。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的一体两翼。文化事业主要是政府行为,更多体现为公益性;文化产业主要是市场行为,更多体现为经济性。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统筹、意识形态规律和市场规律相协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打造一体化、多维度的文化软实力。一方面,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事业。文化事业具有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社会功能。在文化发展中,政府要健全农村文化发展服务体系,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促进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分配,更好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诉求。另一方面,着力壮大乡村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实现文化强国必须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习近平指出:“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市场属性,但意识形态属性是本质属性”[21]。文化产业发展中,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1](P45),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当前,我国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要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特色,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乡村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群建设,推进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丰富需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结晶,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工程,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强化乡村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优秀乡村文化的引领作用,以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