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荷,吴应辉
(北京语言大学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3)
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以来,学界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党报党刊以及学术刊物发表了千余篇相关文章成果。曲青山、赵卯生等深入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特征,探讨其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上的重要意义。(1)曲青山.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指南[N].人民日报,2023-10-24(13);赵卯生,陈滢,周芳.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特征与核心要义[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网络首发,2023-11-20.罗永宽、方世南、付文军等围绕“第二个结合”“文化自信”等命题开展研究,系统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2)罗永宽,郁熠铭.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原创性贡献[J].学习与实践,2023,(12):3-13+2;付文军.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J].宁夏社会科学,2023,(6):5-11.郑敬斌等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等探讨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脉络。(3)郑敬斌,陈艺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网络首发,2023-11-20.何虎生、齐卫平等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引导强国建设等议题,探讨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路径。(4)何虎生.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23,(11):8-10;齐卫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意义:理论含量与实践遵循[J].思想理论教育,2024,(1):11-17.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文化建设的具体问题上,多位学者就乡村文化、体育文化、新闻传播等展开了讨论。(5)冯志宏.习近平文化思想之乡村文化理论与实践[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网络首发,2024-01-02;钟秉枢.“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对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中国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3,(6):641-649;郑保卫,郑权.习近平新闻工作重要论述的时代特征、理论精要与实践路径——兼谈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J].现代传播,2023,(12):1-9;吴炜华.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全媒体发展的传播实践[J].艺术传播研究,2024,(1):4-11.但是目前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尚未有相关研究成果。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进行总体设计,作出系统部署,并深刻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6)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01).。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植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当中,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具有自主性与本土化特征。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还是知识有序组合的整体,是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有机结合体,具有系统性和创新性特征。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讨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指导意义,并提出建构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具体思路。
习近平文化思想已经形成的概括有“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在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九个坚持”高度概括了我们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在2023年6月举行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了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鲜明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深刻理解“两个结合”、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等重大创新观点,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任务;在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7)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论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N].人民日报,2023-10-11(01).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涉及国际中文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九个坚持”提出“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十四个强调”提出“强调坚持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强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七个着力”提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因此,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指引,为建构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指明了方向。
“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使命和担当。实现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三者是“学习好、领会好、运用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并将其转化为强大实践效能的关键原则”。(8)董振华,古荒.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实践方向[J].人民论坛,2023,(23):27-31.“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对建构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同样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国际中文教育具有学科和事业的双重属性,这也决定了在建构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要把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作为重要战略目标。
坚定文化自信是文化建设的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9)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02).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10)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4-11.
过去,学术界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主要停留在英语期刊发表论文、融入英语学界等方面,形成了运用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解释中国,用中国经验验证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现象。国际中文教育也未能幸免。国际中文教育是一个新兴的学科,1950年,保加利亚、匈牙利等东欧5国向我国派遣了第一批留学生,为培养这些留学生,教育部在清华大学设立了“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新中国的国际中文教育由此开始。国际中文教育还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这些学科和专业的知识体系大部分以西方知识体系为基础,国际中文教育知识体系带有深刻的“外为中用”特征。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变“外为中用”为“中为外用”。具体到国际中文教育,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解释框架、抽象出普遍适用的一般理论,并用这些解释框架和一般理论研究国际中文教育相关问题。以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二语习得理论为例,国际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体系主要是依据印欧语系建立的,而汉语与印欧语系语言差别较大,我们要深刻认识汉语及汉语教学的特殊性,构建一套既具有汉语教育特色又能与国际二语教学接轨的理论体系。(11)吴应辉.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38-46.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国际中文教育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文化问题,文化是国际中文教育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国际中文教育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化教学在世界各国中文作为外语教学和海外华文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朱瑞平就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外派汉语教师及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的需求信息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海外各语言文化教育机构对汉语教师及志愿者在文化方面(包括中华文化知识、文化素养、文化传播能力等)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2012年,超过70%的岗位对志愿者在“中华文化(含中华才艺)”有要求,到了2013年,这一比例上升到80%以上。(12)朱瑞平,张春燕.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文化传播内容选择的原则[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47-53.海外华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传承教育,是中华语言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途径,对增强海外华侨华人的中华文化自信和中华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文化内容,也才能在本土化和国别化的文化研究中,彰显中华文化的自信、自立、自强。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源远流长、融会贯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在新时代新征程下,“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13)习近平.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4-11 .国际中文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语言文化交流,是以语言表达为基础实现文化对话,这就要求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必须秉持开放包容。对国际中文教育来说,本土化是其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据统计,目前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学项目,85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海外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逾3000万。(14)李宝贵.中文纳入海外各国国民教育体系:价值、演进与表征[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2022,(4):1-8.因此,国际中文教育的全球覆盖与落地生根应以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本土化运营为基础。海外各国主动将中文教育纳入其国民教育体系,中文融入社区、融入当地民众生活,这才是中文真正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15)李宝贵,刘家宁.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转型向度、现实挑战及因应对策[J].世界汉语教学,2021,(1):3-13.在逐步实现中文教育本土化的过程中,应当秉持开放的姿态和包容的胸怀,与所在国一起构建高效务实的中文教学新模式,积极服务国际中文教育本土化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6)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J].求是,2019,(9):4-10.中华文明历经5000余年的历史变迁,正是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融合发展,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也才能创造出瑰丽璀璨的中华文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开放包容,不断提升对外学习吸纳能力,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容并蓄,择善而从。语言是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最简便最直接的工具,从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汉字在东亚文化圈的传播到今天的孔子学院、中文工坊,语言教育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搭建了友好合作的平台。建构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要包容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尊重其价值观和风俗习惯;也要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知华友华人士,加强中国与其他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信任,不断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新中国成立后,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从早期的对外汉语教学到21纪初的汉语国际教育再到新时代的国际中文教育。国际中文教育也从开始作为外事组成部分的政治任务,转变为正常的国际教育,再发展为国家和民族事业。国际中文教育性质几经转变,要求我们守好国际中文教育的初心,也就是开展中文教育,促进世界与中国语言文化的交流互鉴。坚守初心,国际中文教育才不会在中外文化和意识形态相互交流碰撞中失去灵魂,才不会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迷失方向。坚守初心,才能让国际中文教育保持语言文化教学的主体性,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行稳致远。
新时代新征程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国际中文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创造新理论、新模式、新方法。一方面,国际中文教育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能和期望,要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比如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和中资企业出海,对“精技术,通语言,懂文化”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中文+职业技能”作为一种服务国家战略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发展起来,其理论基础、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开发等也要相应纳入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中来。另一方面,国际中文教育自身也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需要推陈出新,辩证取舍。比如如何把当代中国文化和现代社会生活纳入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在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重新塑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输出的话语体系等。这既是实践“两个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对于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7)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 ,(17):4-11 .具体到国际中文教育,守的是语言文化教学,创的是新时代新征程下的新理论、新模式、新方法。守正和创新是有机的整体,要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二者的辩证统一中,建构起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1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 人民日报,2014-01-01(01).文化软实力如今已成为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成为我国文化建设乃至强国战略的要点之一。中华文明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基础。国际中文教育具有学科和事业的双重属性,党的二十大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这为建构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目标和指引。
虽然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但是污名化中国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塑造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成为新的时代命题。语相通才能心相连,国际中文教育是讲好中国故事、消除中外隔阂误解、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1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11.。具体到建构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既要考虑将上述5个方面的内容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展开论述,形成适用于全球传播的内容和价值观念,还要考虑跨文化传播的语言特点和不同国家人们的思维方式,“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20)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并讲话[EB/OL].[2021-06-01].https://www.gov.cn/xinwen/2021-06/01/content_5614684.htm?jump=true&wd=&eqid=941253b30000031d0000000664676ba9.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中文国际传播是我国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文虽然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但中文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的使用比例不高、中文在大型国际活动及经贸往来中的使用范围不广、中文的国际地位与我国综合国力不相匹配。(21)李宝贵,李辉.中文国际传播能力的内涵、要素及提升策略[J].语言文字应用,2021(2):2-15.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经济贸易形势、政治局势等都给中文国际传播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重大机遇。“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截至2023年6月,中国已经同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增强中文国际传播能力势在必行。需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推进数智化传播、防范可能风险等为重点建构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引导中文国际传播的健康发展。
建构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以语言文化教学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国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为使命,遵循知识的演进规律和知识体系的生长规律,不断创新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
范式是建构学科体系的基础之一。新时代建构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在传统学科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和技术发展,探寻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新领域、新议题、新方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显著改变了国际中文教育的研究领域,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国际中文智慧教育、中文虚拟仿真实验等成为新的研究领域。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和事业属性,决定了国际中文教育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中发挥更大作用,这也成为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议题。随着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和国际中文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深入发展,研究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状况需要开展大量国别、地区的比较研究。吴应辉提出“全球视野比较法”,强调“全球视野下大洲之间、区域之间、国家之间、不同文化背景之下、不同语言背景之下国际中文教育问题的定量和定性的比较研究”。(22)吴应辉. 国际中文教育新动态、新领域与新方法[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03-110.这一研究方法是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新方法,有助于发现不同比较单位之间关于中文问题的共性、差异、各自特征及其规律。
建构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特别是国际局势复杂变幻和数智技术的深度发展,给国际中文教育的内涵、使命、教学模式、资源建设等各方面带来了深度影响和巨大冲击,这也触发了对国际中文教育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等多维度、多层次的全新研究需要。因此,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以国际中文教育及其服务国家战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提出创新观点,并将其应用于实践。还要积极推动有组织科研模式,通过培育创新团队、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基地,凝聚力量,探索国际中文教育的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同时,引入工程化思想,变革教育理念,建设技术平台,再造教育管理流程,着力集成创新,激发创新动力和活力,促进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23)魏晖,吴应辉,苏向丽,荀恩东.“国际中文教育集成创新”大家谈——国际中文教育进入集成创新发展时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2,(5):1-12.
阐释好国际中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术语、新概念和新命题。要立足实际,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深入挖掘国际中文教育的原创性完整性叙述,既要易于被人接受,也要适合国际传播。同时,基于现代传播方式和数智化发展态势,建立传播阵地。一是要积极建设和发展中国的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期刊,推动单列国际中文教育核心期刊目录,还要主动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学术组织的发展,提升基于中文的理论建构和学术创新能力。二是要充分结合数智时代传播特征,积极运用数智化新技术,构建多模态传播体系,让我国学界建构的国际中文教育的理论和总结的实践经验引领全球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教材自主是推动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最直接的媒介。一方面高质量高水平的国际中文教育教材体系可以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高质量发展。而构建科学合理的教材评价体系,可以进一步提高国际中文教材质量。比如梁宇(24)梁宇.国际中文教材动态评价模型构建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136-145.构建了国际中文教材动态评价模型,确立了中外融通、素养提升、教学适用、应用实践、科学规范、技术赋能六方面的评价理念,引进机器评价、诊断评价、循证评价等评价手段。另一方面,需要对教材中的文化教学内容做出顶层设计,坚持标准引领。2022年,《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正式出版,这是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第一部文化教学的纲领性文献,为教材中文化教学内容的编写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数智化时代的来临为建构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际中文教育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巨大的学习需求,但也面临着许多国家中文教学资源不足、本土教师缺乏等问题。近年来在线中文教学蓬勃发展,数智化技术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运用越来越广泛,将对国际中文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并为国际中文教育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提供新途径。建设数智化教学资源,既要将文化内容或文化课程纳入整个资源体系,还要借助数智化技术和新兴媒体,兼顾不同国别和文化背景的受众,多渠道、全方位开展中华文化传播,优化人们信息和文化的获取途径。比如在短视频平台拍摄中华文化相关视频,或利用头部主播在直播中传播中华文化,扩大中文和中华文化影响。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也为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动力源泉。在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中,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推动理论建设、方法创新、人才培养、资源建设等各方面的创新发展,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国际中文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