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意义

2024-06-01 05:16刘建军郑娓娜
思想战线 2024年2期
关键词:新形态现代文明中华文明

刘建军,郑娓娜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人做出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2023年6月,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这一论断的提出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大意义。

一、只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接续中华古老文明,从而保持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

人类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类文明也是不断进步的。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地域中,人类文明呈现多种形态。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精神、制度等全部成果的总和。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创造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举世无双的古老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绵延不断且以政治实体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黑格尔曾这样赞誉中华民族:“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远古时代保持至今的帝国。……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个民族拥有自远古以来至少长达5千年前后相连、排列有序、有据可查的历史,记述详尽准确,与希腊史和罗马史不一样,它更为翔实可信。”(2)[德]黑格尔:《世界史哲学讲演录(1822—1823)》,刘立群,沈真,张东辉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114页。曾在特定历史时期中流光溢彩的人类其他的古老文明,虽历经荣光但却未能避免断流和消亡,更谈不上延绵至今。而古老的中华文明却从未中断,延续至今,这充分说明了中华文明是接续发展和延绵不断的,展现出突出的连续性和强大的发展性。正如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3)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那么,中华文明何以能够保持连续发展呢?习近平对此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回顾历史,支撑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4)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日。这个文化基因既包括向内凝聚、团结一致的统一性追求、也包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性气度,还包括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创新性精神以及共生并进、保合太和的和平性主张。这些使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并且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5)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人类文明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深深打上了历史和时代的烙印,并在历史的延展和连续中得以继承和发展。“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70—471页。中华文明的创造和发展同样需要遵循历史创造性和历史继承性相统一的规律。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中华文明的构成内容来看,中华文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文明样态,虽然这些文明样态是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但并不是彼此割裂,毫无联系的,而是一脉相承的。习近平指出:“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19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脱胎于中华文明的文明新形态,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中走来,充分汲取了中华文明的养分。由上可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接续发展,是伟大的中华文明在现代中国的继续发展。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8)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它是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和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体,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社会主义属性和现代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利于赓续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绵不断和保持历史连续性。

二、只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激活中华文明固有活力并彰显其当代价值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且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为世界创造了绵延五千多年的璀璨文明,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但其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中国封建统治的腐败,自近代鸦片战争以后便遭遇磋磨、走向衰落。伴随着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劫难而来的是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华文明的价值遭受质疑,日益丧失发展的活力。在这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扛起了民族复兴、文明复兴的历史重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经百年奋斗挽救了民族的危亡,也避免了中华文明的泯灭,使中华文明抖落灰尘走向复兴。特别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论断的提出使人们认识到:中华文明有其固有的生命力,即使经历了劫难和打击,但其内在的核心并没有失去,其固有的生命力仍然存在,并能够在现代条件下焕发活力和彰显价值。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意味着勇敢担当文化使命,在担当文化使命中自觉重视彰显中华文明的当代价值。从出场的语境来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论断是基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而提出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第二个结合”孕育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不言而明,其还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要求,即中国具体实际是“第二个结合”被提出的现实要素和重要动力。当前,我国国内外具体实际的核心分别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9)韩庆祥:《从三维逻辑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10期。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平发展和合作共赢的国际发展格局同样需要协和万邦、和合生物等中华文明独有智慧的指引和助推。中国面临的这些国内外具体实际都要求我们党和国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认识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独特气韵、智慧和意义。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根脉”,具有根基性的价值和作用。正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新要求和满足时代迫切的新需要,我们党和国家将“第二个结合”从“第一个结合”中衍生和独立出来,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论断和新使命。在完成这个文化新使命的过程中,必然会敦促我们树立中华文明发展的先进理念,从而使中华文明更好地焕发当代活力和彰显当代价值。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古老文明的活力和生机。因为从丰富的内涵来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对中华文明的简单延续,而是中华文明在当代的复兴。这不仅意味着实现民族复兴,还意味着实现文明复兴,更意味着用中国化和时代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激活并实现中华文明的时代化、当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第二个结合”造就的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其主要蕴含着三层意味:其一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富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特别是要彰显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质;其二指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明焕发当代活力和彰显当代价值,特别是要彰显道义和真理力量;其三是立足当代中国具体实际,让“魂脉”和“根脉”在协同、衔接、融合等过程中彼此转化和发展,从而形成双向奔赴和协同并进的美好局面。为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然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0)刘建军:《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3期。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新境遇中,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道义力量激活中华古老文明,用马克思主义中蕴含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实践智慧滋养中华古老文明。同时,也要求我们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道路和文化等方面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为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现代赓续和现代发展提供实践平台、实践资源和实践力量,更好地展现出中华文明的当代形象,更好地发挥中华文明的时代价值。这可以有力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时代化,使中华文明焕发当代活力和彰显当代价值。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激活中华文明固有活力和彰显当代价值提供正确路径。中华文明的当代活力不能只靠主观上重视、语言上强调去焕发,更重要的是要在运用、交流和传播转化中激活。同样,中华文明的当代价值也不能仅仅在观念中建构,而是要在创造符合新时代人民群众需求的文明新形态中实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恰好能满足上述要求,将其由理念变为实践,由理想变为现实。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只是一种先进的文明理念,更是一系列丰富、真实和有效的实践活动,具有磅礴的实践伟力。因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能“坐而论道”,必须“真抓实干”。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及其成就,将中华文明创造性地转化、运用和发展于现实中,将中华文明中蕴含的要素、资源进行反复多次的挖掘,将中华文明和当代实际进行反复多次的对接、运用和实践。于具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激活中华文明的当代活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实现中华文明的当代价值。此外,凭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取得的伟大成绩,通过与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树立中华文明新形象,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新风貌和新样态。同时,还要推动中华文明从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其他国家的民众重新认识和高度认同中华文明,并将其运用到自身的具体的治国理政、为人处世等实践中,焕发出中华文明更大的当代活力,实现中华文明更大的当代价值。

三、只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是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是一种区别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新样态。从表面上看,“现代”是历史范畴和时间范畴,具有历史定位和时间划分的重要意义。从本质来看,“现代”蕴含着破旧立新、改革创新、发展升级的特殊意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蕴含着“立足”和“超越”的关系,只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提法,反映了我们党在文化和文明发展上的战略考量和方法构思。首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意指立足现代来观照传统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明以服务于现代化建设,从而更好地建设新文化、开辟新生活和创造新文明。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现实需求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首要意蕴,即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要求、实践要求和问题需求出发,去谋划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战略方向和创新路径,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其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蕴含着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科学理念。“第二个结合”就意味着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推动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即“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1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最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本身蕴含着充沛的实践力量,必然要求中华文明根据特定的现代化使命进行现代转型,也可以真正实现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这方面当前已取得丰硕的成果,譬如,“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华文明别开生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1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上述内容赋予传统文明新内涵,并以新形式表达和呈现传统文明内容,从而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对中华文明的转型升级,可以说是现代化文明的超越形态。因为此处的“现代意蕴”和西式的现代意蕴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具有特定的价值旨趣。具体表现为它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和为民族谋复兴的现代文明,致力于实现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使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超越西式现代化文明,使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富有“中国特色”和独具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文明形态,是人类现代化文明的发展形态或超越形态,是人类现代化文明的升级换代。”(13)刘建军:《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3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西式现代文明的翻版,也不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文明的再版,而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基础上形成的创新版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它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性,更有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比如,在现代化的实现方式上,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一条不同于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即走和平发展道路,绝不将就自己的发展建立在别人的苦难之上。同时,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如何交流发展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即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坚持美美与共,坚决反对零和博弈,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致力于实现自身与他人的共同发展,实现世界的和平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四、只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中华文明的内在对接

所谓事业,是指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活动。任何事业的发展都需要相应的文化支撑,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艰难求索,并在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是一份伟大的事业,它集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于一体,摄物质、政治、精神、社会和生态五大文明于一身。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本身就是一种整体性的文明形态,是一份文明的事业,也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有着内在同一性,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从理念而言,“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14)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从实践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这是对民为邦本治理思想的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对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的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精神追求的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坚持共同富裕,这是对富民厚生经济伦理的推行。

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既富有中国特色,也蕴含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同时,体现着显著的时代特征。它是在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和回应时代需求中生发出来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开创出来的,也是在充分汲取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中开辟出来的。这是一份民族复兴、文明复兴的伟大事业,这份事业,浸润着古老民族的理念和智慧。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强大底气。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延绵不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可以吸吮、汲取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积淀的文化养分。因此,“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70页。另一方面,中华文明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强大的精神支撑,“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下光芒四射、生机勃发。在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致等同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大地和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古老文明,是尊重、赓续、更新和发展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古老文明的结晶,而不是否定、抛弃和撕裂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产物,更不是对世界上其他民族和国家所创造的文明的模仿和照抄的结果。因此,中华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或者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脉和纽带,中国式现代化或者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结果,是中华文明现代转型、发展的现实样态。正如习近平强调的,“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315页。中国特色离不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滋养,中华文明的现代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动。

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并指出了“两个结合”的根本路径,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中华文明的内在连接。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18)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从理念上来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聚焦文明的主题进行建设,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中华文明的内在连接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科学性的方向指引和理论指导,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中华文明的内在连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感召力。从实践来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本身就意味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活又多样的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中华文明达成内在连接,以便为其提供充沛和持久的精神文化力量。同时,这些实践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中华文明得以连接创造了众多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也在检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中华文明内在连接的真伪和疏密,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中华文明形成高度的、持续的和紧密的连接关系。

五、只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使业已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走向成熟和辉煌

文明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与蒙昧和野蛮相对,是标识着人类进步状态的概念,代表着人类在历史发展中创造的物质、精神、制度等全部成果的总和。人类的文明总是以具体的形态存在着。我们通常所说的公有制社会形态、私有制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等都是不同文明形态或社会形态的语义表达。只不过是层次不同、性质各异而已,它们都是人类文明百花园中的一朵,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人类的文明也不断进步,且不断产生新的发展形态。所谓人类文明新形态意指世界上新近出现的、由特定民族或社会所创造的,但又具有新的特质和世界性意义的具体文明形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实践中创造的文明形态是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文明与现代化文明的有机结合体,是一种新近出现的、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崭新的理论命题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文明发展上取得伟大成绩的系统总结,也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式现代化重大意义的认识不断深化而做出的理论创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了重要论断,“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3—14页。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意蕴。(2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4页。这一理论命题的提出向世人昭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意义和人类价值。它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所以伟大,主要在于创造出更高的文明新形态,为人类进步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任何一种文明形态都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虽然已经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但是,这里的“创造了”只是从发生学意义上来讲的,并非是一种完成式,它表明我们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只是起步阶段的,阶段性目标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创造过程已经完全结束。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它还是一种正在进行的过程,意识到它尚处在发展壮大的未完成状态,而不是已达到完满和成熟的最终状态。总而言之,“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指的是“形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而不是“完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既然人类文明新形态已经产生了,那么如何继续发展,使其不断成熟就是我们要思考的新课题。对此,中国共产党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希望大家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从这两句话的逻辑来看,我们应该创造新的历史、创造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而这是通过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来实现的。因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就被提出来了,这一文化使命正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现途径,而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则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所具有的世界意义。

目前,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已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并已初具雏形,但还需要将其继续向前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更是助推人类文明新形态走向更成熟样态的有力抓手和实践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恰好是接续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而进行的,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科学理念,更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系列实践活动的集合体,蕴含着真理和道义的力量,彰显着强大的实践伟力,为业已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走向成熟和辉煌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引和无穷的实践动力。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面临的机遇愈来愈多,同时,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能力也与日俱增。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文明自信的增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进一步展现出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清晰的轮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持续、长远的发展,必将酝酿和生发出更加成熟完善、更加光彩夺目的文明新形态。

猜你喜欢
新形态现代文明中华文明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摩擦力催生现代文明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当原始人遭遇现代文明
新形态西装
激活时装新形态
“走转改”活动在塑造新闻宣传新形态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