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现实羁绊、内在契合、主要路径

2024-06-01 04:34王儒年
热带农业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药材药材中医药

徐 辉,王儒年

(中国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1198)

党的二十大报告[1]中明确指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围绕农村地方野生药材资源,发展相关中药材产业,兼具特色性与地方适应性,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一方水土养一方药,随着野生药材资源减少乃至枯竭,人工种植中药材逐渐成为市场上中药材的主要来源。脱离特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中药材“农作物式”种植以及化肥农药过量使用,致使药材质量不尽人意。“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赖于中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野生道地药材资源保育而言是一次机遇,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契机。有效保护野生药材资源能够促进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中药材品质提高,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及中医疗效提供基础和保障,也能带动药材产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1 直面现实:乡村振兴战略下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现实羁绊

近年来,道地药材产业作为农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径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就业增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在药材资源保护主客体、内外因的综合作用和影响下,乡村振兴下野生道地药材资源保护依然存在着深层次、多维度的道路羁绊。

1.1 资源依赖及消耗严重,产供不稳定

质优且供应稳定的道地药材资源供给为道地药材产业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但随着道地药材产业振兴进程的持续推进,产供不稳定和野生药材资源依赖及消耗严重,成为乡村振兴下野生道地药材资源保育进程中面临的两个宏观层面的现实羁绊。其一,当前我国中药材市场存在资源依赖及消耗严重的问题。“自古以来,我国使用的药材都以生长在大自然中的野生药材为主,且采集也基本全是依靠人力,加工也较为简单,其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3]人工培育的可替代的中药材品种有限,目前常用中药材70%左右的品种供应仍然依赖于野生资源,重采轻育、过度采挖及生态破坏的问题仍很突出。其二,当前中药材市场存在产供不稳定的现象,产需失衡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是中药材产供数量不稳定,中草药生长周期较长,而大部分人工种植中药材以露天栽培为主,极易受旱灾、洪灾、病虫害等自然因素影响,从而导致减产甚至绝产。另一方面是中药材产供质量不稳定。当前中药材市场仍存在着以次充好、掺假卖假等乱象,例如:重量掺伪,通草用硫酸盐或糖等浸泡增重;形似掺伪,用东北苍耳子冒充苍耳子;染色掺伪,用白芍的根茎部分染色加工成川乌、草乌。除此之外,还有纯加工掺伪、修饰掺伪、劣品掺伪、非药用部分掺伪、成分掺伪等掺假手段。

1.2 药材资源管理薄弱,制种技术落后

当前,由于药材资源管理薄弱、制种技术薄弱等原因,野生道地药材保育面临着“内部”与“外部”的双重挑战。其一,野生药材资源管理在引种驯化、种质资源、种植过程三方面仍然薄弱。一方面,野生药材引种驯化需要考虑自然环境差异、相关选育及栽培技术、场地设施等因素,农技人员在农村进行技术传播及村民在技术接收的过程中依然存在阻力,造成技术传播不彻底的局面,进而引发技术实施不规范、技术失效等问题。另一方面,尽管部分地区已经进行了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的工作,但未成体系。乡村振兴下野生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保育更应该结合农村的现实情况,不应局限于单一品质或部分地区。再一方面,道地药材的种植过程中还存在着滥用称呼、盲目引种和扩充产区的现象,不仅违背中药材讲究道地性的理念,也造成道地药材“不道地”,地区产业被动变迁以及部分中药材供求失衡的局面,对产业基础薄弱的农村地区产业稳定的发展以及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农户造成极大的风险。其二,制种技术落后也是阻碍野生道地药材资源保育的一大困扰。优质药材品质及优质药种药苗是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但目前我国道地药材种质选育基础薄弱,繁育技术落后,药材种子加工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

1.3 人工种植技术体系不完善,“农作物式”种植普遍化

野生道地药材产业化顺应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资源保护路径,但当前相关人工种植技术体系不完善,“农作物式”种植普遍化的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野生道地药材产业化的进程。其一,科普及技术传播不到位是主要原因。在农村,许多种植户对道地药材种植技术把握不深,对所种药材的生物特性不了解,存在着药材人工种植体系与农作物种植体系边界模糊的问题。例如,没有将枳壳种植在海拔200 m 以下的适宜地区,也没有严格使用良种壮苗,管理粗放,病虫害严重。其二,种植户盲目追求利润,非规范化的药材种植,导致“农作物式”种植普遍化问题进一步加剧。一方面,传统农村种植户对市场变化敏锐性不高,盲目追求利润,药材价格波动时,种植户往往采取增加或减少相应药材种植面积的方法应对,却因为市场预测能力弱,只顾盲目扩种,不进行市场深入调研与分析,最终造成药材价贱滞销的局面。另一方面,盲目增加中药材人工种植的面积和数量,“农作物式”管理,过量使用化肥、农药、激素等化学品,致使农残、重金属超标的问题突出。“农作物式”种植药材还面临致命的“连作障碍”,引起药材生长发育异常,造成药材产量、品质下降。

2 何以可能:乡村振兴战略与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内在契合

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在促进道地药材产业化、弘扬地方中医药文化中的作用愈发明显,不仅承担着为我国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历史使命,也承担着发展农村中医药事业、促进乡村中医药文化发展的重要责任。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乡村的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理念、原则等与之存在内在契合,能够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多维度推动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实现乡村振兴与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双赢。

2.1 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理念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存在契合

《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4]中规定:“国家对野生药材资源实行保护、采猎相结合的原则,并创造条件开展人工种养。”《国家林业局关于切实加强野生植物培育利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5]中指出:“选择林药植物和观赏植物作为培育发展的重点,实施优先开发和重点扶持。”党的二十大报告[1]中指明:“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可见,当前野生药材资源保护贯穿的是一种保护优先、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此外,从更为普遍的意义上看,当前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来看,要求乡村振兴落实推进中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将“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之一,加快推进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理念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存在契合,在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和乡村振兴层面体现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意味着乡村振兴可以利用其所贯彻的指导思想助推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即将乡村振兴与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相结合,充分利用野生药材资源发展道地药材产业,保护和传承宝贵的乡土中医药资源;通过乡村振兴发挥乡村的产品供给功能,促进野生药材种植生产;通过乡村振兴发挥乡村的生态功能,推动野生药材生态资源环境的建设和营造;通过乡村振兴发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功能,促进优秀农村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2 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目标举措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存在契合

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立足点是生态性,强调野生药材资源回归自然、与原生环境融为一体。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强调的是药材资源的绿色开发利用,侧重野生药材资源对乡村振兴的效能与价值。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最终是为了实现中医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6]提出“实施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工程”,列出了“野生中药材保护专项”,以促进濒危稀缺中药材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原则,强调要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绿色发展”的振兴方向。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目标举措与之存在一定的契合度。具体理由有三点:其一,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目标举措能够促进野生道地药材资源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一样强调立足本地资源,有利于推动道地药材产业发展;其二,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目标举措的实施能够融入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发展野生道地药材产业,有助于乡村药材资源保护工作、乡村中医药产业发展等协同推进;其三,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目标举措有助于农民接受“爱乡守乡”“两山理论”的文化熏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3 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宗旨和乡村振兴的生态权利诉求存在契合

当前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强调科学合理利用、保护优先、合法合规、整体保护、分类管理、源头治理,强调在进行保护和开发相结合的同时,有理由、有义务承担起相应的生态保护责任。事实上,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奉行“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服务人民”的宗旨,从而实现野生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助力中医药复兴。可见,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和尊重人们的生态权利。

结合乡村振兴的生态权利诉求来看,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乡村的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振兴,必须高度重视农民的生态权利。因而,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宗旨有利于落实乡村振兴的生态权利诉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性价值。其一,有利于提高农民对乡村生态振兴的参与度,激发农村生态资源底蕴;其二,有利于共享生态成果,为农村美丽乡村、生态乡村建设提供环境支撑;其三,有利于激活农村生态保护力、创造力,进一步延续乡村生态价值和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其四,有利于突破乡村振兴中的生态建设瓶颈,促进农村生态保护、生态治理。

3 何以可为:乡村振兴战略下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主要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0]为总要求,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乡村振兴战略下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本质是一条将野生药材资源保护融于农村发展的经济路线,其展开逻辑是立足中药生态农业的道地药材产业化,以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多重效益,最终实现农村发展、富强、兴旺。通过特定生境保护与规模化发展增产提质,推动道地药材产业化;科学生态种植与规范化播种以科学配置生态资源,使药材优质优价,增强与市场对接;严格技术规范与接地气传授以保障技术落地,造福药农。

3.1 基础:特定生境保护与规模化发展,推动道地药材产业化

“生境指物种或物种群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7]充分利用地方野生药材资源发展道地药材产业,需要注重特定生境保护,从而保障道地药材品质。近年来,许多药农模仿化学农业模式,在生产中滥用化肥、农药,造成中药材农残和重金属含量超标。此外,盲目进行药材仿生种植,也造成部分地区地表原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的发生,同时也破坏了部分野生药材的原始生长环境。乡村振兴战略下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应当注意保护与开发的尺度问题,以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绿色开发效能放到最大。

首先,应加强地方野生药材资源的普查、记录与管理。科学合理保护野生药材资源需要对当前野生药材资源现状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国家高度重视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自20 世纪60、70、80年代,分别开展了3 次全国范围的中药资源普查,并在2011 至2022年间组织开展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乡村振兴战略下也应加大对乡村地区药材资源普查,开发具有地方适应性的药材种质资源。

其次,加强野生药材资源生长环境保护,营造特定生境。大部分药用植物主要生长在林缘林下、路旁、山坡地、荒地、沙地等地区,对特定生境的长期适应是道地药材品质形成的重要保障。要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为乡村振兴战略下野生药材资源提供一个自然、完整的生长环境。

最后,科学合理开发,规模化发展,推动道地药材产业化。良好的野生药材资源生境的维护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利用野生药材资源发展药材产业奠定了资源基础。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开发具备产业化特质的药材资源,进而推动野生道地药材产业化。

3.2 示范:科学生态种植与规范化传播,谋求绿色可持续开发

中医药材生态种植是一套完整、相对固定、具有针对性的技术体系,如连翘仿野生种植、天麻-冬荪循环种植模式等。“我国中药材种植模式繁多,生态种植持续发展,且整体经济效益十分显著。”[8]生态种植保证了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科学合理地配置生态资源,开拓了经济效益新局面,投入产出明显,做到了优质优价,增强了中药材和市场对接的优势。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下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强调对野生药材资源的绿色利用,通过科学的生态种植,模拟野生药用植物的野生生境,在林下、山坡、荒地等处利用种植模式设计、科学灌溉、免耕或少耕、杂草管控、枝叶修剪等方式,实现中药种植的“天地人药合一”。

首先,科学规范野生药材资源人工选育、驯化后的生态种植。“中药材野生抚育被认为属于中药材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的新模式,是野生药材采集与药材栽培的有机结合,兼顾了药用植物资源的迁地保护、就地保护及栽培等方面,有望成为未来提高中药材栽培繁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9]根据当地野生药材资源的分布及中药材利用传统,可选择具有一定资源数量、抚育价值和生产潜力的林草中药材种类作为抚育对象。再进行科学规范选育,加强对选育种质的推广,加强规范其生态种植。

其次,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设计地方野生药材生态种植模式。通过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与技术优势,挖掘农村野生药材资源,并且立足特色药材品种,开发适应地方发展的生态种植模式。在云南红河州屏边县,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屏边三七一度被过度采挖,濒临灭绝,市场价格高达2 000 元/kg。昆明理工大学牵头的团队经过研究,确定屏边三七生长的环境,在当地找到相对合适的区域作为保护区,指导种植户播种种植,让药材始终处于自然状态生长。这既保护了屏边三七资源免于灭绝,也能保障一定的产量,使市场价格趋于平稳。[10]

最后,秉持绿色可持续开发的理念,加强生态种植模式的科学传播。立足乡村野生药材资源,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规划布局标准化GAP基地建设,构建乡村野生道地药材生态种植模式,从源头把控优质优价的道地药材资源。同时加强生态种植模式在农村的的推广与传播,助力乡村振兴。

3.3 推广:严格技术规范与接地气传授,完善中药材种植体系

通过利用地方野生药材资源发展药材产业,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以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出发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这既顺应了乡村生态振兴绿色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也实现了资源保护和乡村振兴的双赢。而中药产业发展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持,产业兴旺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而技术规范是科技落地的保障。

首先,要以专业团队为核心严格技术规范,加强相关技术培训与示范基地建设。如近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领衔的中药生态农业创新团队通过增强科研力量、建立核心示范基地、开展模式集成、召开示范现场会和技术培训等方式,在河北、山东、湖北、河南、福建等20 多个省市建立了中药材生态种植示范基地,累计推广面积超出13.33 hm2,培训技术骨干1 000 余名,线上下培训人员300 余万人,系列中药材生态种植种植技术规范受到了大批药农的认可。这些药农经过严格的种植技术规范培训后,实现平均每公顷增收45 000 元。[10]

其次,要加强技术传授的准确度,以普通药农喜闻乐见的话术进行技术传授。传统种植户对专业的药材种植技术不了解,对专业化的表述不理解会影响技术传授的效果。因此,在推动药材生态种植模式进乡村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技术传授话术的调整与转换,以更加接地气的方式进行教授,提高农户对药材栽培管理技术的掌握程度,从而达到理想的技术传授效果。

最后,要加快完善中药材种植体系,为野生药材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体系支撑。当前野生道地药材种植体系还不完善,许多地区仍存在粗放式管理、“农作物式”种植的问题,药材质量和数量稳定得不到保障,为此,要加强中药材资源评估,对市场预计消耗量、潜在风险及可持续利用措施进行摸底,以建立行稳致远、完备可行的野生道地药材生态种植体系,提升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水平。

猜你喜欢
中药材药材中医药
河南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