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存根
春光明媚,万物勃发。非常高兴在此初春时节与大家欢聚在春意盎然的渤海之滨——美丽的滨州,共同交流探讨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和体会,现场参观学习滨州社会治理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案例,十分重要、很有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为我们完善社会治理制度、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重要遵循。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决策部署,2018年全国社會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拉开序幕,除国家试点地区外,不少省份也开展省级试点,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基于中国国情和文化,在政策规范引领下,运用心理学、社会工作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积极主动预防和解决个体、群体与社会层面的各类问题,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和民众幸福感,形成全方位、全周期、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系统,其建设核心是建立一套层级完整、科学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中坚力量。十部委《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强调,发展心理健康领域社会工作专业队伍,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优势助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自2018年开始,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组织专家赴10多个试点地区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调研,推动支持试点方案落地。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在武汉建设“安心小屋”,探索一站式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得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联络组和民政部有关领导的认可。
下一步,中社联将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专业社会工作优势,助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一、推动建设一站式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平台
要集中专业优势资源,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在既有安心小屋基础上,按照“党建+社工+心理、文化+社工+心理”模式,建设一站式社会心理服务平台。逐步完善全周期社会支持系统,建构“自我支持—家庭支持—亲朋邻里与同学同事支持—社区(村)与组织(单位)支持—专业机构与行业组织支持—政府与法治支持—社会与文化支持—生态环境支持”的链条,找准心理心态需求最大公约数,画出社会心理服务最大同心圆。
二、协助政府全面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助力建立健全各领域社会心理服务网络
促进社会工作融入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广泛服务于养老院、儿童福利机构、医院、学校、灾害救援、社会救助、社区矫正、社区禁毒、社区康复等各个需要的地方和领域,预防和解决社会、群体、个体层面的各类心理心态问题,满足多元心理需求。为失独家庭、留守儿童、残疾人等易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特殊人群及其家属提供心理辅导、压力疏解等服务;强化对突发性事件心理障碍群体的及时干预与疏导;为一般大众提供公益性心理健康服务。
三、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技能培训,不断提升社会工作专业能力
要针对社会心理现实问题,设计培训目标、内容和培训计划,加强对社会工作者、以及从事社区群众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社会工作以受助人的需要为中心,并以科学的助人技能为手段,以达到助人自强的目的。社会心理服务可以赋能社会工作活动各领域、全过程,通过运用建立互信关系、平等倾听、同理心帮扶等专业技术,了解服务对象需求,设计切实可行的服务方案,确保服务效果积极有效,有利于提升社会工作效能,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四、以系统思维不断完善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要协调个体心理服务和整体社会心理服务,做到相互兼顾。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要从系统观念出发,实行各领域一盘棋布局和谋划,多措并举、协同发力,统筹推动各个领域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体系建设决不能以个体的、被动的、疾病的、单一化的模式去做,一定要主动整体系统性地配合政府和各级组织去完成。要以新理念对原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升,同时要搭建平台不断融入社会力量,形成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合力,推动我国社会工作再上新台阶,助力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对全社会、全人群和各领域、各组织进行赋能,以实现更系统的思维方式,更科学的管理方式,更优化的工作模式,更幸福的生活方式,从而构筑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共同深入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理论和实践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积极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发展规律,不断加深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认识,逐步走出一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
(作者系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会长,本文系作者在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交流大会的致辞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