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芒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的重要工作之一。2022年4月,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及黑臭水体整治推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议强调各地要“抓示范”,在重点推进4个试点市的基础上,每个地市要推出1个县(市、区)做试点。
在此背景下,2023年汕尾市城区找准切入点,积极主动印发先行示范区创建方案,以创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先行示范区为契机,内部完善机制,外部打造亮点,全面推进该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高质量发展,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取得一定进展。
以“五个坚持”为抓手
探索示范区建设路径
据了解,汕尾市城区以“坚持高位推进,合力攻坚;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要素保障,建管并重;坚持示范创建,打造亮点”这“五个坚持”为抓手,逐步探索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先行示范区建设路径,切实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
该区成立了以区领导为组长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先行示范区领导小组,提高政治站位,增强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等方面工作效率。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示范区创建的重大政策、规定和措施;区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听取示范区创建情况汇报,审议重大事项和工作安排。
在强化多部门合力攻坚方面,明确多部门各自职责。其中,汕尾市生态环境局城区分局作为牵头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和监督检查工作;城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设施终端的建设和运维;城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负责村庄内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和运维。三部门职责清晰、各司其职,共同推进示范区建设工作。
“我们按照《汕尾市城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1—2025年)》,一村一策明确治理模式,并于2023年2月,在全省率先印发先行示范区创建方案,明确了创建目标和任务清单,按规划有序推进。”汕尾市生态环境局城区分局负责人表示,按照统一部署,2023年,汕尾市城区需完成13个自然村和6个被列入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民生实事自然村任务。“当前,工作目标已基本完成,6个民生实事治理任务已顺利通过省生态环境厅评估。”
汕尾城區共有158个自然村,主要通过纳厂、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资源化利用三种模式进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其中,每个村庄情况都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香洲街道的西洋村位于城镇周边,人口集中,可将生活污水管网接入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由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红草镇的新村村,虽然居住人口也集中,但并不在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内,只能就地建设污水处理配套设施进行处理;而东涌镇黄竹坑村人口较少,居住分散,选用资源化利用治理模式则更为适宜……”谈起每个村的具体治理情况,该负责人如数家珍。“这些模式都各有特色,实现的目标也是一致的,那就是使治理后的农村生活污水实现达标排放。”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日常管理问题,一直是该领域的难点。目前,汕尾城区已建成61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均需进行有效运维管理。为此,该区印发《汕尾市城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健全“建管用”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加快推动治理工作从“有建设”到“建管并重”,从“有治理”到“有效治理”,实现“设施完好、管理规范、水质达标”目标。
“我们全区处理设施都尽量采用统一工艺,目的就是为了降低运维管理难度并降低运维成本。”城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有关工作负责人表示,“我们委托设备供应商作为运维单位,方便快速响应设备存在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每季度还组织现场绩效考核,按效付费,以督促运维单位不断提升运维管理水平。目前看来,此举十分有效。”
一番务实创新、苦干实干之下,汕尾市城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先行示范区建设卓有成效,亮点纷呈。
打造亮点 解决灰水臭味难题
围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态环境部曾提出至少要做到“三不到”——即看不到污水横流、闻不到臭味、听不到村民怨言。而做好农村生活污水管道(渠)收集就与这“三不到”息息相关。在汕尾城区,就有一个叫做牛肚村的村子,经过生活污水系统治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原来就是沿着房子修条沟,家家户户脏水直接流到沟里,又脏又臭不说,还很难看,下雨天更是惨不忍睹。”一位牛肚村村民感慨道,“现在接了管道,路面也填平了,看不到脏水,闻不到臭味了,挺好!”
走进村里,笔者看到,村子两排民房夹着的,是一条平坦笔直的水泥路,路面干干净净,看起来很清爽,村民门口摆放的花草盆栽形成的小“绿化带”,替代了往日污水横流的明渠。
“其实,黑水好收集,但灰水收集才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难点。”汕尾城区生态环境局相关工作负责人介绍说:“灰水管道铺设的过程中可能存在臭味,导致村民难以接受,增加了协调难度。即使接好管道,有时也会发生村民为了方便排水,把灰水管道锯断的情况。”
所谓黑水,就是水冲式厕所产生的冲厕水,以及家庭圈养禽畜产生的圈舍粪尿冲洗水,即粪便污水;而灰水则是厨房炊事、洗衣和洗浴等排水,以及黑水经化粪池或沼气池处理后的上清液。
为解决灰水收集和臭味抑制等难题,汕尾市城区相关部门与设计和施工方群策群力,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典型经验与做法。
“部分村民跟我们反映,巷道铺设污水管时,臭味难闻,熏得头晕。设计和施工单位立即跟进,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多项措施,尽量减少臭气对村民日常生活的影响。”该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当时采取的措施,如充分尊重当地村民生活习惯,在铺设管道时以村民接受程度高的方式收集污水,充分调动村内党员、乡贤、宗族长的带头作用,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重要性宣传力度,引导村民更加支持相关工作等。
在技术方面,该区也有一套“组合拳”。比如,通过采用砖砌室外水封井方案抑制污水管道产生的臭气,而水封井一般用于需要隔离有害气体的室外排水管道,能明显改善管道臭气问题;向居民住户普及排水管存水弯常识,由于很多农村房屋建成年代久远,多采用直排管道,没有安装存水弯成为臭气回流的“罪魁祸首”;在雨水箅子下设置防蚊闸,漏斗状带回弹挡板的防蚊阀既能防蚊,也能一定程度阻止臭气排放;铺设管道时预留陶瓷防臭地漏、借助地面硬化时的预留坡度,将村民在天井内洗地、冲鞋这部分污水也接入污水管道进行集中处理。
“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存在无序性和村民需求多样性的难点,我们工作开展过程中千万不能影响村民日常生活,在不与老百姓产生矛盾的前提下,为其改善生活环境质量,他们才能支持我们的工作。”该负责人总结道。
经过一系列探索实践,汕尾市城区在PPP项目优化提升、长效运维管理模式、查漏补缺及巩固提升等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效,总体治理率位于汕尾市领先水平。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该区累计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自然村有157个,治理率达到99.3%,设施正常运行率达到95%以上,农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普遍增强,在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先行示范区和“百千万工程”发展上均取得阶段性成效。下一步,该区将总结和提升经验,为在汕尾全市推广提供案例和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