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实现研究

2024-05-30 13:55石晶熊春兰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

石晶 熊春兰

摘要:学界和业界对学术期刊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构建科学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如何从宏观层面评价学术期刊在国家科研实力提升方面的作用,对学术期刊本身具有学术评价的微观功能却很少关注。事实上,小到具体科研机构的职称评定、奖项评审,大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三大体系”、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发挥的效果与水准。当前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是学术期刊存在的重要价值所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界的学术研究生态,进而影响着我国在国际上各项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学术地位。基于此,首先,本文对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的研究背景、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学术成果评价的阶段划分为初次评价和二次评价,评价的阶段不同,学术评价的重点也应该不同。在初次评价阶段,学术期刊的评价功能应体现在对学术成果的整体评价上,评价的内容从选题创新性、研究规范性到论证完备性都要进行评价;在二次评价阶段,学术期刊对学术成果的评价关注点更多地应放在学术创新性和社会影响力方面。其次,对现阶段我国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失灵的现状进行梳理,发现存在低质量学术论文大量涌现、学术期刊的学术不端现象频现、刊发或转载的学术论文选题和内容雷同等问题。最后,针对出现的各种“失灵”问题,提出需要从宏观的国家相关机构、中观的行业协会、微观的学术期刊自身三个层面做出相应的努力才能解决的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学术期刊本身具有的学术评价功能进行了分析,只有从学术评价的根源出发,把控学术成果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国发表学术论文数量多、质量较低的现状,进而改变我国科学研究氛围,促进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生。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术评价;初次评价;二次评价;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237.5;G3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24)02-0123-10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学术发展与学术成果交流变得愈加频繁,单一的信函交流已经无法满足学术研究的需求,1665年1月5日,法国人戴·萨罗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本学术期刊——《学者杂志》[1]。学术期刊诞生之初的功能定位是提供学术成果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伴随网络的发展,科研人员发表学术成果的载体变得更加多元,博客、微博或学术网站成为重要的学术观点、学术研究成果呈现、传播、交流的渠道,所以,现阶段学术期刊存在的意义已经从最初的学术交流变为学术交流和学术成果评价的介质,而且后者占据更主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学术研究机构、科研评价机构最认可的方式仍然是学术期刊。事实上,学术期刊对学术成果具有天然的评价功能[2],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每本学术期刊都有特定学科定位、选文范围、读者群体;二是所刊发的论文都需要经过一定的“评价”程序,编辑初评、同行专家评议、总编复评是现有学术期刊基本的审稿流程,这个过程是对论文质量的全面评价过程;三是学术期刊与学者都要遵守一定的学术规范,由学术规范约束而形成共同的学术样态。当然,学术期刊质量的高低也应该由其所刊发的论文学术质量的高低来决定,这是一种正相关关系。只有当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处于良性互动,才能真正以学术创新为出发点,从而真正实现学术研究成果量与质的双重提升。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我国的學术成果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虚假”现象,存在大量的学术“垃圾”,学术期刊并没有真正发挥学术评价的功能。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3]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4]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国家 “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5],该文件指出,“要创新学术理论体系、学术研究组织体系、学术平台支撑体系、学术评价考核体系,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原创性、本土化和竞争力”。可见,随着我国国力与国际地位的提升,我们必须拥有自主的、原创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多次重要讲话和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密集性发布的各项促进科学研究的政策与规划、“破五唯,立新标”的学术评价举措无一不体现出国家对以“三大体系”为基础与核心的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视与迫切需求。研究表明,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充分发挥与“三大体系”建设成功有密切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学术期刊严把审稿关,刊发所属学科领域知名学者、青年学者最新前沿成果,挖掘领域内容优质的作者资源和稿件资源,不让优秀研究成果流失到海外,成为中国优秀学术成果的传播和话语平台,能够加速学科成果转化,可以对学科体系建设起到依托与促进作用[6-7],对学术体系建设起到引领与创新作用,对话语体系建设起到强化与助推作用[8-9]。学术期刊作为呈现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学术评价后所刊发的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引领性是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成功的基础,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有赖于中国特色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的支撑[10]。

检索中国知网可以发现,目前学界对于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很少,但是对于学术期刊的评价研究成果却非常丰富。学界和业界对于学术期刊的评价研究重点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1)学术期刊各种微观评价指标的构建研究,例如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指标构建[11-12]、学术话语权评估指标构建[13-14]、传播力评估指标构建[15-16]等。(2)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研究,主要是对现有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利弊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17-19]、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的微观与宏观角度研究[20-21]、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体系研究[22-23]。不可否认,对学术期刊的评价研究非常有价值,例如,有利于了解某本期刊在整个学科领域内的位置、掌握提升学术期刊质量的方法、合理分配国家的期刊资源。但是归根结底,我们还是需要从学术期刊产生时具有的功能出发,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术期刊的学术交流、传播与学术评价功能,这是提升学术期刊质量的根本。在建设“三大体系”“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的大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发挥的程度与效果是建设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重要基础与前提,进而影响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进度。

基于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在现阶段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对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呈现形式进行总结,对现阶段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未充分发挥的现象进行归纳,并且针对现有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目的是希望学术期刊能够回归到对研究成果本身进行评价,实现“以文评刊”,而不是陷入“以刊评文”的评价“怪圈”,促进优秀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得以传播和交流,进而提升学术研究水准。

二、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呈现形式

现阶段,学术研究成果有多种呈现形式,如博文、著作、专利、研究报告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学术论文是学术成果最基本和主要的形式,学术期刊是这种形式表现的主要载体。目前,根据学术期刊呈现学术论文的初始状态可以将其分为原发期刊和转载类期刊,前者实现的是学术论文的首次正式发表;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对学术论文进行二次发布,根据是否删减,又可分为全文转载类和摘编类两种学术期刊。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实现路径就是用稿过程中的评审制度,原发期刊对学术论文完成的是初次评价,转载类期刊进行的是二次评价,无论哪种评价,最终的目的都应该是相同的:发现优秀的研究成果,推动学术研究,引领学术前沿。

(一)初次评价

原发期刊对学术论文的审稿过程就是初次评价,也可以称之为学术成果的首次评价或者原始评价[24],是学术成果进行正式传播之前的第一次评价。通常,学术期刊的评价贯穿整个稿件编辑出版过程,其中稿件审理是学术评价的决定性环节,由编辑和外审人员共同完成,这个环节至关重要,关系到能否使高质量的学术成果适时发布,进而促进其得到学界关注,获得传播与交流的机会;而低质量的学术成果能否被挡在“初次评价”这道门槛之外。初次评价是对学术成果水平的第一次正式评价,学术期刊如果这道关把得好,就会让真正优秀的学术成果走到学人面前,促进领域的学术研究;如果没把好,就会把低劣的垃圾学术成果刊发出来,成为虚假“学术繁荣”的一分子,学术期刊就会变成有量无质的学术怪圈的推手,对学术研究、科研发展百害而无一利。

在初次评价阶段,学术期刊需要对学术成果整体进行评价,选题的创新性是首要评价内容,这关系到能否发现优秀研究成果,是促进科研人才学术成长的关键;其次要对学术成果是否符合学术规范、论证是否完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这是良好的学术研究生态环境能否建立的前提。

(二)二次评价

《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是受到国内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转载类刊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转载已经刊发过的学术论文,被其转载的学术论文通常被认定是高质量学术成果的代表,有些单位会给予作者相应的奖励。转载类刊物是对学术成果的二次评价,在初次评价基础上做到“优中选优”,转载类刊物对学术成果有严格的评价标准和审稿流程。二次评价是对学术论文产生的社会影响力的再次评定,学术期刊的关注点主要是学术创新性,即要以学术创新为依据,以学术价值高低作为甄选稿件的主要标准,而对学术规范、排版体例等内容的关注度不如进行初次评价的学术期刊。转载类期刊通常也是实行“三审三校”的审稿制度,编辑人员和审稿专家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及对学界研究动态的了解,对稿件进行全面评价,最终确定可以转载的论文——必须是具有高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二次评价是对原发学术论文价值的再次认定,转载的论文应该是领域内的佼佼者,是领域的前沿或热点,对领域研究起到引领或推动作用。二次评价的好坏关系到学术生态环境能否良好运转,能否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成果得到更大范圍的传播与认可。

初次评价和二次评价虽然都是对学术论文的质量进行评估后刊发,但是因为二者的稿源不同会导致评价的流程、关注点有所差别。初次评价的稿源主要是学者的投稿和编辑部的约稿,稿源质量上存在较大差别,而且因为刊物定位、编辑喜好等原因,每本期刊都有特定的用稿范围和用稿特点,初次评价的关注点更多,除了论文创新性这个主要指标外,还需要关注论文撰写是否符合学术规范、是否有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作者的学科地位与影响力也是一个重要指标,整个评价流程比较复杂、繁琐,既要关注创新性,也要关注论文结构、论述逻辑、参考文献引用等细节性内容;二次评价的稿源是已经经过初次评价认可的学术论文,是对特定领域一定时间里所有已经发表论文的再次评估,用稿范围更广,评价标准是学术成果的创新性和影响力,标准相对唯一,整个评价流程也是以这个标准为出发点的,更依赖编辑和学术共同体的学术素养、学术价值判断力,学术成果细节性的内容不是评价的重点。

三、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失灵表现

从目前我国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不成比例的问题出发,可以发现,我国学术期刊并未真正发挥学术评价功能,出现学术评价“失灵”的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核心问题为刊发或转载文章时并未以学术质量高低为用稿标准。

(一)低质量学术论文大量涌现

一方面,随着国家对科研持续不断地增加投入,我国的学术成果数量与质量一直处于稳步提升的状态,例如,《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显示,2020年全球发文前5位的国家中,中国发表论文数量排在第一位,引文影响力和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三;美国发表论文数量排在第二位,引文影响力和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均位列第四。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论文大部分都发表在国外的学术期刊上,中国作者共发表SCI论文54.9万余篇,其中只有2.5万余篇发表在中国SCI期刊上[25]。另一方面,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各类学术期刊8 500多种,2018—2022年年平均发表学术论文200万篇左右,其中有近10%的文章处于低被引、低下载范围内[26]。经年累积下来,我国事实上存在着大量低质量的学术论文,如果不加以控制,这个量还会持续递增。表面上看,我国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是“惊人”的,使整个学术圈看似“繁花似锦”,实则有很多“滥竽充数”之流,高质量的成果凤毛麟角,更难见“颠覆性”级别的“惊世之作”,这一方面与现有的科研评价制度、期刊评价体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另一方面学术期刊在其中的推动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例如,一些期刊为了追求发表时效、发文量或者收取更多的“版面费”,通过改刊期来实现,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半月刊,甚至是旬刊,一些期刊通过增加页码来解决,其中不乏初衷是好的,能够加快一些优秀成果的“首发”时效,但是不可否认,客观上也催生出大量低质学术论文。还有一些原发期刊为了保证按时发稿,在稿源不是很充足的情况下,只能通过降低审稿标准,放宽用稿要求来实现,同样导致大量低学术价值的文章出现。

(二)学术期刊的学术不端现象频现

近些年,学界对学者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但是对于学术期刊的学术不端行为关注得却比较少。事实上,一些学术期刊在审稿过程中也存在不遵守学术规范的行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人情稿”,编辑和审稿专家顾忌某些“人情”,在审稿过程中,学术创新、学术规范、学术价值的衡量标准降低,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名家”的稿件审稿流程中。一些知名学者出于帮助学生或者个人的某种考虑将一些学术质量不高的稿件以自己是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的身份投给原发性学术期刊,期刊编辑顾忌到学者的学界声望通常会降低审稿标准,给予录用、刊发;对于转载类学术期刊来说,有些编辑认为转载知名学者的文章更容易获得学界认可,在选稿的过程中忽略了自身处于学术论文二次评价的位置,转载的标准不是文章的学术影响力,而是文章作者中是否有知名学者名字,这也是一种发人情稿的表现。二是“收钱发稿”,有些原发性学术期刊所谓的审稿标准形同虚设,只追求经济效益,只要没有政治性问题,属于刊物用稿范围,作者同意交“版面费”就会给予刊发,没有规范的审稿流程,不实行同行评议的审稿制度,几乎不评价稿件的质量。这两种学术不端行为都是学术期刊在审稿、用稿过程中没有遵循学术评价的规则,致使学术期刊学术评价“失灵”,是一种主观行为。

(三)刊发或转载的学术论文选题、内容雷同

严格来说,相关主管部门对每个学科的学术期刊数量是有总体规划的,并且进行相应的控制与管理;每本学术期刊的页码、刊期都是固定的,也就是说学术期刊的版面是有限的,本应该刊发具有创新性、对学术研究有所推进的研究成果,但卻存在与之相悖的情况,学术期刊广受诟病的一个问题是“千刊一面”,相似选题或相似内容的成果出现在不同的期刊上,这是对有限学术资源的巨大浪费。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由三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作者为了追求成果“数量”,通过主观故意“一稿多投”、一个成果拆分发表、同一个成果稍作修改再次发表等方式在多刊同时刊发一篇文章;二是学术期刊缺少独特定位,致使同领域很多期刊的栏目设置、用稿范围极其相似,最终出现了大量选题、内容相似的文章,只是文字表达有所区别;三是学者和学术期刊非理性追逐学术热点,导致在一定时期内产生大量同选题、研究水平相差无几的学术论文,从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到如今的ChatGPT,各个学科都产生了很多从选题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基本没有创新的学术论文。

四、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实现的保障措施

目前,学界正在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建构各个学科自主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发挥与否可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变学术期刊学术评价失灵的现状,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促进中国优秀学术成果进行快速、广泛传播,获得学界的关注,需要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进行努力,参与的各方都要“各司其职,各尽其力”。

(一)微观层面:完善用稿过程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无论是原发期刊还是转载类期刊,建立科学、合理,能够对审稿各阶段人员有所监督的审稿流程是学术期刊实现学术评价功能最基本的条件,其中,期刊编辑关注中青年学者的投稿、理性研判学术热点的研究成果、建立同行评议的外审制度是这个审稿流程中的关键内容。

1.关注学科中研究梯队整体情况,重视中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

学科的发展需要有合理的人才梯队作基础与保障。随着学科交融趋势的加强,学科发展需要不同专业背景、年龄阶段与知识技能的人才齐聚,形成互补、递进替换,呈现人才的阶梯结构,在学科核心价值的凝聚下,实现学科发展人力资源效益最大化。处于不同梯队的人才在学科中的影响力、话语权、研究能力、产出成果水平等都是不同的。固然知名学者思想成熟,眼界宽阔,对学科发展的总体方向具有“舵手”的作用,但也不可否认,因为年龄、思维习惯、接受新事物能力等原因会有一些知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名不符实”,或者只是成果的“挂名作者”。同时,中青年学者因为处于科研、事业的上升期,对待新问题能够保持积极的探索精神,对各种新技术、新研究手段接受快,通常都能够快速掌握所研究问题的前沿情况,因此,这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视角、方法通常比较新,存在的问题可能是对待问题思考得不够全面、学术规范有待改进,而且对学科领域的期刊定位、用稿风格、撰写要求等都不是很了解,期刊编辑对这部分学者不如知名学者那样熟悉,因为惯性思维很容易发生未仔细评审就“拒稿”的问题。为了促进整个学科的繁荣发展,真正发挥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提升学术期刊的学术引导、引领作用,学术期刊需要对学科的人才梯队有整体的了解,审稿中既要关注“关键少数”[27]的知名学者的研究成果,也要重视学科发展“中坚力量”的中青年学者的投稿论文。

目前,有很多学术期刊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改进,例如,刊物设立青年编委,聘请青年学者作同行评议专家,开设青年学者专栏,向优秀青年学者约稿,等等。这种前瞻性地重视中青年学者及其研究成果,一方面有利于中青年学者的学术成长,培养高潜质的人才,保持学科研究的活力,确保学科发展的人才无断层;另一方面,比起成为知名学者后“锦上添花”的约稿,中青年学者更看重学术生命初期刊物给予“雪中送炭”的录用或转载,对其研究成果的认可,让他们都对期刊有归属感,成为期刊的优秀作者。

2.理性判断学术热点类研究成果

为了发挥学术评价的作用,真正引导学术热点问题的研究,减少低质量、雷同性成果的刊发,学术期刊编辑面对围绕学术热点产生的大量研究成果时需要“站得高,看得远”。首先,对热点问题产生的背景、可能的影响、研究所处的阶段、未来的发展趋势等基础性的内容进行比较深入的学习,对热点问题的学理性形成基本判断。期刊编辑要成为热点问题的半个专家是避免无目标追求刊发热点论文的先决条件。其次,对同行期刊已经刊发的成果情况有基本的掌握,了解热点问题研究的学科、整体水准、核心机构、核心学者,对热点问题研究的学界领域有整体认知,这是避免作者故意对同一热点类成果简单修改就“一稿多发”,或者重复刊发与同行选题类似、内容类似的成果的重要措施。第三,在明确刊物定位、确定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开设区别同行的专栏,编辑部对出现的学术热点形成判断后,可以自行确定主题、研究视角,主动约稿或关注相关的投稿,对稿件撰写有一定的参与,客观上可以把控论文质量,避免同质化。

3.建立并严格执行同行评议的审稿制度

学术论文说到底是学者针对某一领域的研究,只有同行才能判断出这个研究在领域内有无学术贡献以及贡献的大小[28]。经过同行评议的学术成果其研究水平和价值得到评价,评价的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者的学术道德和学术态度进行相应的规范,从而促进学界建立起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与生态。学术期刊通过组建自己的同行评议团队,对所有稿件实行“外审专家”评议的审稿环节,一方面,经过“外审专家”的评价、把关,学术期刊录用稿件的质量会有所保证,提升刊物的学界影响力和公信力,另一方面,“外审专家”对稿件提出的各种建议对学者的研究能够起到启示、改进与促进的作用,长此以往,学界就会建立起良性的学术研究生态链,进而促进学术研究。

同行评议的审稿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因为“小世界理论”决定在实施同行评议的审稿过程中很容易通过各种关系网找到评审专家,然后进行某些操作使某些专家作出非公正的评价[29]。而评审专家的权威性、评审程序的公正性、评审结论的客观性是同行评议制度要实现的目标,为此,编辑部在建立同行评议的审稿制度时,可以考虑一篇论文由多专家匿名评审,这样可以避免由于某个评审专家的“失误”导致好文“流标”,差文“上榜”。另外,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编辑部可以利用各种网络平台,聚合网络上的专家对稿件进行审稿,这样能最大限度降低同行评议审稿制度的弊端。当然,实施网络专家审稿也有利有弊,如果完全自由评审,就会出现“外行”评“内行”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目前比较实际的做法是可以先将刊物所刊发文章的所有作者聚集在一起,做成一个专家库,然后利用某种平台,将稿件对这些专家开放,这样出现偏差的情况会降低,审稿会更公正、权威。

(二)中观层面: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的监管职能

行业协会是一种民间性组织,它不属于政府的管理机构系列,而是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为其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公正、自律、协调的社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属于中国《民法典》规定的社团法人,是中国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的一种,属非营利性机构[30]。在我国,随着政府管理机制的完善,行业协会对所属行业的经济作用、法治作用越来越大。一方面,行业协会能够保持行业机构和政府间的张力,通过增进行业和政府的沟通来促进二者和谐共存、良好发展;另一方面,行业协会以其自治性组织活动构筑起社会经济秩序的自我调控机制,弥补部分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造成的损失,是解决市场与政府失灵的有效工具[31]。目前,我国期刊的行业协会主要是中国期刊协会(China Periodicals Association,缩写CPA),它是经民政部批准成立、中共中央宣傳部主管的全国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组织,成立于1992年5月。协会共有会员单位4 000余家,下设数字期刊分会、医药卫生期刊分会、教育期刊分会等14个二级分会[32]。此外,我国的很多期刊是一些学会、协会的会报、会刊,这些学会、协会有些是刊物的主管、主办单位,如《编辑学报》是中国科学技术期刊协会主管、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有些只是单纯的学报,协会不是主管也不是主办单位,只是提供学术支持。无论是哪种情况,行业协会/学会都应该对所归属期刊的学术性肩负起监管的责任。对于某些学术期刊的不符合学术规范的行为,应该予以反映,并提出相应的处罚措施。目前,期刊的行业协会或所属的学会基本没有这个职能或任务,为了学术期刊更好地发展,真正发挥学术评价的作用,成为学术成果展示、交流的平台,借鉴国外经验,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放学术监督职权给行业协会/学会,让行业协会/学会发挥自律监督职能作用。

(三)宏观层面:完善现有的期刊评价体系

任何行业如果想要进入良性的发展都需要有评价体系进行督促,学术期刊行业也不例外。基于这样认识,出现了很多对学术期刊质量进行评价的机构,虽然评价指标不一,但结果都基本类似——排行的榜单。学术期刊都非常重视权威机构发布的榜单。当下国内以CSSCI来源期刊、CSCD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以及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为代表的学术期刊排行榜经过多年的发展,普遍被学术期刊同行们所认知和认可。然而现有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当下的几大评价机构进行学术期刊评价时几乎都是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评价的权重不高,这样的评价指标更多适用于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而不能完全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科学、公正、完善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要采取分学科评价的方式才有意义,尤其是针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评价[33]。根据不同学科的发展特点、学术研究特点,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学术期刊所刊发论文学术水平的评价上来,这样评价后产生的排行榜才有意义,例如,将考古学、公安学类的期刊放在所有学术期刊中进行评价,评价中再主要以影响因子高低论英雄的话,那么这两个学科的学术期刊必然是“全军覆没”,这样的评价结果显然不符合学科发展特点,也不利于该类学科的发展,背离了学术期刊评价的初衷。

政府相关的行政管理机构在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完善过程中要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包括对实施评价的机构,也包括对各个学术期刊编辑部,对前者要督促其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待后者要让其把关注点转移到学术期刊发展本身,找准刊物定位,刊发高质量学术论文,而不是追逐各个评价指标体系人为干预评价结果。

五、余论

学术期刊具有天然的学术评价功能,这个功能的实现具有推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净化学术研究氛围、提高国家科研能力的重大意义,然而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并未完全实现,出现了失灵的状况,需要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分别提供相应的措施予以保障,这三个层面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建立了完整的保障体系,学术期刊才能进入良性发展,才能有效发挥学术评价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學者杂志》最早的科技期刊[EB/OL].[2023-07-12]. https://www.docin.com/p-1426259845.html.

[2] 俞伯灵. 学术期刊的评价功能与创新发展[J].甘肃社会科学,2015(1):75-78.

[3]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3-09-12].http://www.scio.gov.cn/31773/31774/31783/Document/1478145/1478145.html.

[4]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EB/OL].[2024-01-09].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5/content_5687105.html.

[5]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J].社会主义论坛,2022(5):2.

[6] 李晶,李天鸣,刘天星.学术期刊支撑学科、学术与话语体系建设的作用与路径[J].出版发行研究,2022(4):52-57.

[7] 梁枫.学术期刊对学科建设的支撑能力研究:基于第五轮学科评估的内容分析[J].科技与出版,2022(6):130-137.

[8] 赵超,王慧.论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融合发展的可能性路径:基于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视角[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32-141.

[9] 韩云波.新征程上的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话语权:基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96-113.

[10] 袁源,温优华,谢文亮.自主知识体系语境下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评价的改革路径[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91-96.

[11] 赵蓉英,王旭.多维视角下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研究[J].情报科学,2019(11):3-10.

[12] 田依林,刘平平.合著型论文对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贡献度评价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6):725-730.

[13] 赵蓉英,朱伟杰,王筱宇.从学术影响力到学术话语权:学术期刊四维评价理论框[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3(5):576-583.

[14] 王旭.多元融合视域下中国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14-131.

[15] 俞立平,庞如超,周娟美.学术期刊学术传播水平评价:期刊传播因子[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1(4):133-140.

[16] 赵爱清.传播力评价对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补充与发展趋势[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0):235-240.

[17] 李宗刚.建构中国特色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之我见[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37-143,156.

[18] 沈固朝.学术期刊评价十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3(5):564-568.

[19] 叶继元.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中若干问题解答[J].甘肃社会科学,2021(3):63-69.

[20] 王伟明,徐海燕,张发明.基于双激励模型的学术期刊动态综合评价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20(5):65-71.

[21] 胡绍君,郑彦宁,成颖.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情报杂志,2020(2):169-175.

[22] 吴林娟.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基于专家视角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97-110.

[23] 赵均,张欣然.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学术期刊质量评价构想[J].中国出版,2021(21):12-17.

[24] 胡政平,巨虹.初始评价:学术评价视域的关键性拓展[J].甘肃社会科学,2015(5):99-104.

[25]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发布[EB/OL].[2023-07-12].https://m.gmw.cn/baijia/2022-08/26/35978521.html.

[26] 詹媛. 我国科技论文数量质量显著提升[N].光明日报,2022-08-26(01)

[27] 吴金鸽.单位人才梯队的构建原则与实施方略[J].领导科学,2022(10):24-27.

[28] 秦卫波.我国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的运行困境及改革趋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178-183.

[29] 石晶,李晓彤.热与冷:高校学术代表作评价制度的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14(6):73-75.

[30] 张耀铭.挑战与进路:数字时代的同行评议[J].理论与改革,2023(3):24-42,158-159

[31] 谭凌波,占悠雅,黄文茵.后脱钩时代行业协会自主性生成机制研究:基于组织身份理论的多案例分析[J].管理学报,2023(5):643-654.

[32] 中国期刊协会:协会介绍[EB/OL].[2024-03-09].http://www.cpa-online.org.cn/WKE/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navigationContentID=3b2689f6-615b-474f-b158-b7d81867c6f5.

[33]张志强.学术期刊何以高质量发展:历史、现实与未来:以学术期刊评价为中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145-151,156.

Research on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academic evaluationfunction of modern academic journals

SHI Jing, XIONG Chunlan

(Information Center for Social Scienc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P. R. China)

Abstract:The focus of academic and industry research on academic journals is on how to build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for academic journals and how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the enhancement of n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strength at the macro level. The micro-func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themselves in academic evaluation has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As a matter of fact, from the evaluation of titles and awards of specific scientific research organiza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systems of philosoph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the effect and level of academic journals academic evaluation function is relied on to a large extent. At present, the academic evaluation func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is the important value of the existence of academic journals, which determines the academic research ecology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then affects the academic status of China in the field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Based on this,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academic evaluation func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which is divided into initial evaluation and secondary evaluation according to the stage of evaluation of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the focus of academic evaluation should be different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evaluation. In the initial evaluation stage, the evaluation func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should be embodied in the overall evaluation of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the content of evaluation concerns the innovation of the selected topic,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completeness of the argumentation. In the secondary evaluation stage, the evaluation focus of academic journals on academic achievements should be put on the academic innovativeness and social influence. Secondl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cademic evaluation dysfunctions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China has been sorted out, and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low-quality academic papers, frequent academic misconducts in academic journals, and the topic selection and content of academic papers published or reprinted are the same, etc. Finally, in view of the various dysfunctions, it is proposed that corresponding efforts should be made at three levels, namely, the macroscopic national institutions, the mesoscopic industry associations, and the microscopic academic journals themselves,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academic evaluation func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Only by starting from the root of academic evaluation and controlling the quality of academic results can we fundamentally chang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rge quantity but low quality academic papers, thereby changing the atmosphere of China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omoting the production of high-quality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Key words:academic journals; academic evaluation; initial evaluation; secondary evaluation; Chinas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責任编辑 刘 琦)

作者简介:石晶,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编辑部主任,副编审,Email:shijing789@sina.com;熊春兰,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室主任,副编审。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三力”并举,提升学术期刊舆论引导力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学术期刊的版式设计
二维码在科技类学术期刊中应用的思考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