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史学视角下的贝多芬

2024-05-29 14:30:58王瑞婷
轻音乐 2024年4期
关键词:拉古史学贝多芬

[摘要]音乐史学教授马克·费拉古托于2019年出版的专著《贝多芬:1806》从微观史学角度出发,将目光定格在贝多芬创作生涯中的重要年份(1806年),探讨贝多芬该时期的创作过程及其是如何通过音乐构建国际声誉的。此书以独特的研究视角与叙事风格重新审视关于贝多芬的“英雄性”问题,为研究贝多芬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有启发的方向。

[关键词]《贝多芬:1806》;史学视角;微观史学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4)04-0199-03

[收稿日期]2023-11-03

[作者简介](王瑞婷(2000—),女,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福州 350000))

作为音乐历史上的传奇人物,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ng van Beethoven)凭借其超凡的音乐创造力、杰出的音乐作品、苦难的人生经历被人们所熟知并铭记。在19世纪,贝多芬作为“一位耳聋的天才、与命运抗争的英雄”激发了人们的无尽想象,其作为艺术家所展现出的对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的追求与当时社会的理想完美契合,因此被浪漫主义者推向神坛,缔造了“贝多芬神话”。时至今日,贝多芬依旧无处不在:在文化界,贝多芬被视为公共性的文化符号;在艺术界,贝多芬是艺术家灵感的来源与发挥的素材,他对抗命运的英雄人格、易怒不定的性格、坎坷苦难的人生都被画家、导演、作家等进行想象和补充;在思想界,贝多芬成为具有超验精神和典范哲理的启示与训示,其作品被进行多重思想上的解读。从19世纪到现代,贝多芬始终位于神坛之上,人们对英雄主义的关注也让“英雄”的标签深刻烙印在他的身上。

人们总是将贝多芬的一生作为超越和抗争的叙事来解读,这就导致了我们对贝多芬认识的局限,特别是面对他的中期作品时始终执着于其英雄气质。1803年至1812年是贝多芬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完美融合的阶段,他在此期间创作了《第三(英雄)交响曲》(Op.55)、《第四钢琴协奏曲》(Op.58)、《“拉祖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Op.59)等一系列代表性作品,其音乐作品中突出的英雄气质使人们将此时期称作“英雄十年”。近二三十年,学者渐渐开始关注贝多芬中期作品中的“其他声音”,探索其被边缘化的风格,长期致力于18、19世纪欧洲艺术音乐研究的音乐历史学教授马克·费拉古托(Mark Ferraguto)就是其中的一位。费拉古托质疑贝多芬中期的英雄主义范式,认为英雄主义范式并不能反映出该时期音乐的异质性,进而转向了对贝多芬中期音乐的研究,其所撰寫的《贝多芬:1806》从微观史学视角出发,将目光定格在1806和1807年初贝多芬创作的几部作品,通过考察与这些作品相关的人、物、地点和环境探讨贝多芬该时期音乐风格的形成以及他是如何通过这些作品谋生并构建国际声誉的。在书中,费拉古托以独特的研究视角与叙事风格重新审视了“贝多芬”的英雄性问题,他另类且全新的解读向我们展示了贝多芬“英雄”形象的另一面,书中所采用的微观史学方法论更是为研究贝多芬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有启发的方向。

一、始于个案、放眼整体的文章结构

始于个案、放眼整体的文章结构是《贝多芬:1806》的一大特点,个案指构成全书的每个章节内容,而整体指作者为论证贝多芬1806年音乐作品中的“非英雄性”的最终写作目的。从文章框架上看,书中的每个章节都具有独立的主题与关键词,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分别为:莱昂诺尔之后;为演奏家所作的音乐作品:Op.58和Op.61;为外交官所作的音乐作品:Opus 59;为文化英雄所作的音乐作品:Op.60;为法国钢琴所作的音乐作品:WoO.80;为剧作家而作的音乐作品:Opus 62。其中,第一章提纲挈领,着重叙述了关于费拉古托所确定的贝多芬1806年所创作的管弦乐作品的主要特征——一些并不符合人们对英雄主义风格看法的特征,以此交代贝多芬1806年间“风格转向”的个人背景和政治背景。第二至六章则对一部或者一组作品进行研究,以某部音乐作品或某一流派与某一中介影响的关系为框架,探讨贝多芬1806年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

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将贝多芬在1806年初到1807年初创作的一系列作品:《第四钢琴协奏曲》(Op.58)、三首《“拉组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Op.59)、《科里奥兰序曲》(Op.62)等以分散的形式放置于与之相关的不同主题的各个章节当中,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诠释。如在第三章“为外交官所作的音乐作品:Opus 59”中,作者就将三首《“拉组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与“外交官”一词相对应,通过与当代美学辩论并联系当时的政治背景以及拉组莫夫斯基本人的外交官身份,探讨了贝多芬在四重奏中对俄罗斯民歌的处理方法。而在第四章“为文化英雄所作的音乐作品:Op.60”与第五章“为法国钢琴所作的音乐作品:WoO.80”中,费拉古托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在第四章中,作者根据当时席卷音乐厅、剧院、杂志的“海顿狂热”浪潮重新审视了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在第五章中则从乐器角度对贝多芬《c小调32段变奏曲》的创作过程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贝多芬:1806》文章结构的梳理可以看出,该书的每个章节都是相互独立的存在,这种独立不仅存在于章节主题内容的不同,还体现在每个章节中对音乐作品分析角度的差异上。诚然,费拉古托这种对音乐作品的独立解读会给人带来叙事上的割裂感,但在笔者看来,作者在写作中其实从未绕开原本的写作目的,各个独立章节都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纵观全文,虽然每一章节论述的主题都有所不同,但实际上皆是对贝多芬中期音乐中“非英雄性”的探讨,换言之,每个“碎片化”的个案分析最终都会导向对贝多芬“英雄主义”面纱的揭露。

二、以小见大、识微见几的研究方法

2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音乐史学在研究方向、史学观念与方法论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反思精神与批判性思维的推动下,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实证主义进行解构,并对音乐史学方法论和未来发展问题展开持续的讨论,音乐学界新见迭出。经过复杂多变的尝试与变化,如今,当代西方音乐史学已呈现出从“史料—史述—史论”到“史论—批评性诠释”的范式转换和微观、精读、详析和深究的研究取向。同时,从宏观逐渐转向微观也已成为当代音乐史学写作的一大趋势。在此背景下,费拉古托紧跟时代的脚步,以微观史学为方法论,撰写了《贝多芬:1806》这部与当代音乐史学研究取向相契合的贝多芬专著。

从历史上看,微观史学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起源于意大利,而后影响范围扩大至欧洲各国。一般说来,微观史学指的是从事这种研究的史学家不把注意力集中在涵盖辽阔地域、长时段和大量民众的宏观过程,而是注意个别的、具体的事实,即一个或几个事实或地方性事件,以局部现象辐射深入研究整体的一种历史研究。受微观史学观念的影响,费拉古托在书中明确概括了微观史学的三个特点,即“对具体案例或情况的分析(而不是跨越十几年或几个世纪的发展),强调使用微观调查来回答更大的历史问题,以及将历史个体视为‘有意识的行为者而不是‘历史的巨大的潜在力量手中的傀儡”,并根据这些概念展开写作。

根据费拉古托所概括的微观史学特点来看,《贝多芬:1806》一书的微观性首先明确地展现在该书的标题上,即对贝多芬这一历史中的个体生命中某一时间节点(1806年)的摘取,充分体现了对研究对象与范围的确定。在作者看来,1806年这个年份在贝多芬的中期时间段里显得尤为特殊,它虽是贝多芬“英雄十年”中的一部分,但该时期的音乐作品却并不符合贝多芬中期通常的英雄主义范式。不同于以宏观视角按照时间顺序和风格特征对贝多芬一生进行梳理的著作,《贝多芬:1806》将1806这个年份单独摘取出来,着重考察该时期的音乐作品,不仅切断了历史的连续性,同时也摈弃了贝多芬话语中的宏大叙事,是对贝多芬中期“英雄性”以外“声音”的发现。

除了对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微观性的强调,微观史学还强调以局部现象辐射深入研究整体,使用微观调查来回答更大的历史问题。费拉古托在写作中也充分践行了微观史学这一概念,他采用了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ar)的《重组社会:行动者网络理论导论》中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将贝多芬与人、物、地点和环境联系起来,通过行动者网络的编织来揭示更深层的问题。虽然书中并没有对拉图尔进行仔细的讨论,但拉图尔对理论中“调解”的概念的定义却为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帮助。在拉图尔看来,中介是一种对象、事件、存在、思想、话语、实践或组合,它不是简单地传送意义,而是转变、翻译、歪曲和修改意义。费拉古托正是运用了“调解”的概念,将中介作为一种分析范式,以指出艺术创作并不是由艺术家个人支配完成的,而是一种“集体工作”的观点。如在第三章“为外交官而作的音乐作品:Opus 59”中,作者集中讨论了《“拉组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中的俄罗斯曲调风格与学者风格之间的张力,主要围绕献曲人拉组莫夫斯基的政治身份以及他对音乐界和维也纳的参与重新评估贝多芬在四重奏里对俄罗斯民歌的处理方法。在这里,拉组莫夫斯基并未对贝多芬提出具体的创作要求,但其外交官的身份却调节了贝多芬在四重奏中对俄罗斯民歌风格的运用。由此看来,《“拉组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并不是贝多芬独自创作的,而是由他个人、社会与政治协同建构的结果。

纵观全书,以小见大、识微见几的研究方法在写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费拉古托在研究中始终致力于挖掘贝多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通过观察贝多芬生活中的微小事件、分析其音乐片段,揭示贝多芬音乐的创作过程以及贝多芬音乐风格的转变原因,这种微观史学方法论指导下的写作,无疑为我们认识贝多芬音乐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同时也让我们对微观史学的研究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然而,作者对挖掘边缘事物的执着以及不按传统的风格、作者身份、作品概念而是以自身条件为参照对音乐进行的解读,使之有过度强调主观想法的嫌疑。即使作者在文中表明:“忽视对风格和时期的考虑既不可取也不可能”,但在实际写作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作者对贝多芬中期风格全貌的论述,这也许会使得读者在看待贝多芬中期音乐时忽略该时期作曲家发生的重大事件而陷入一种以偏概全的漩涡之中。

三、“文本细读”的写作策略

聆听贝多芬音乐作品中的“非英雄性”,突破贝多芬中期音乐风格的传统认知是费拉古托最为关注的事情,也是他撰写《贝多芬1806》的目的所在。为实现这个目的,费拉古托在书中采取了“文本细读”的写作策略。“文本细读”即细致地研究作品的上下文及其言外之意,它产生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英美“新批评”文学理论,主张从作者研究转向文本研究,强调对文本进行细致入微的阅读和分析,由此深入作品的结构以揭示其审美内涵。费拉古托的书写在结构与内容上似乎都透露着“文本细读”的观念,在《贝多芬1806》的写作中,作者首先将目光聚焦在一个音符上,在序言部分对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中开头的G大调和弦进行了分析,由此引发对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思考,而后则通过每一章节不同主题以及章节下不同音乐作品的论述呈现出贝多芬中期音乐中的“非英雄风格”。从章节布局上看,每个章节都呈现出独立分散的状态,但每部独立的音乐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呼应了各个章节的主题,而后方才构建出了贝多芬“非英雄风格”形象的宝塔。在微观层面,在对贝多芬1806年创作的音乐作品进行单独和历史性的讨论时,费拉古托并没有对每一首曲子进行“逐一”分析,而是选取音乐中独特的瞬间,并以特定的方式阐明各个音乐作品中独特瞬间的意义,像是《第四钢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曲》中富有表现性的内在瞬间、《“拉组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中的“俄罗斯风情”瞬间、《第四交响曲》中的“海顿式”瞬间以及《科里奥兰序曲》中的程式暗示性瞬间。通过对音乐瞬间的分析,作者重新审视了这些音乐的社会功能与美学价值,以达到揭示贝多芬该时期音乐风格“非英雄性”特点的目的。

此外,《贝多芬:1806》结合音乐分析与背景研究,采用了微观史学方法论与在人文学科中流行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对1806年初至1807年初的贝多芬音乐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在文章中,作者同时运用了音乐分析、史料论证、文化解读,针对不同章节中的音乐作品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将音乐审美与社会文化有效地联系起来以探讨贝多芬的日常生活与音乐的关系。这种将音乐、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写作方式,不仅体现了对传统音乐史学写作中音乐文本与社会文本之间裂痕的填补,还从新的角度给予了音乐作品更加深层的解读,同时也为该书增添了趣味性,如在第二章“为演奏家所作的音乐作品:Op.58和Op.61”中,费拉古托对约翰·卡尔·弗里德里希·特里埃斯特关于演奏家的论文进行了解读,以此说明同时代演奏家对内在性的重视并借此指明《第四钢琴协奏曲》的两个表现主题对理想演奏家内在表现力的展现。在这里,我们似乎很难辨认出费拉古托关于演奏技巧的论述是在协奏曲中的表现性时刻起到了中介作用,还是仅仅作为解释这些协奏曲中的表现性时刻所提供的一種历史背景。

结语

总的来说,尽管费拉古托所著的《贝多芬:1806》一书存在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但我们并不能否认该书的学术价值。作为一部“非典型”的贝多芬专著,《贝多芬:1806》一书通过聚焦历史中被忽视的边缘事件,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崭新的历史面貌。长期以来,对“贝多芬神话”的崇拜使得人们往往只能看到贝多芬音乐中“英雄性”的一面,从而忽视贝多芬中期音乐作品中的“其他声音”,在此情况下,费拉古托凭借其犀利的目光发出了“打破贝多芬神话”的宣言,以全新的角度对贝多芬的中期音乐进行审视,给我们带来了关于贝多芬的全新的思考。他在写作中摈弃了宏大叙事与传统二分法,采用微观史学的方法,打破了预先确定的风格、传记或美学框架,努力根据“自己的条件”来认识贝多芬1806年所创作的音乐作品,这种富有创新性的书写方式不仅是对传统历史的挑战,更是对史学写作的创新。同时,这种独具趣味性的写作方式与对音乐作品的另类解读也使得读者进一步走进了贝多芬的日常生活当中,以窥见他“英雄”面纱下的另一面。

参考文献:

[1]FERRAGUTO M.Beethoven 1806[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9.

[2]孙国忠.西方音乐史学:观念与实践[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2):20.

[3]陈启能. 略论微观史学[J.史学理论研究,2002(1):21-29;161.

[4]LATOUR B.Reassembling the Social:An Introduction to Actor-Network-Theor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5]何宽钊. 文本细读与音乐批评[J. 人民音乐,2021(7):68-72.)

(责任编辑:金方建)

猜你喜欢
拉古史学贝多芬
亦远亦近贝多芬
心声歌刊(2021年1期)2021-07-22 07:52:22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鸟儿睡在哪里
伊利亚·拉古坚科
世界知识(2017年16期)2017-08-30 04:45:10
叙拉古围攻战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法国拉古尔纳夫?约瑟芬贝克学校
神州·校长(2013年7期)2013-04-29 19: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