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创作风格及演奏特点

2024-05-29 12:11:52王瞳
艺术大观 2024年7期
关键词:钢琴音乐创作风格

王瞳

摘 要:在浪漫主义时期的背景下,音乐艺术呈现出了其独有的魅力和艺术风格。众多杰出的艺术家通过他们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精神,这极大地促进了人们思维和个性的解放。他们从强调个性和情感的表达、大量展示技艺的音乐作品、突出民族特色的表现以及标题音乐体裁的出现这四个方面,对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演奏的特点和风格,而且在浪漫主义时期,钢琴演奏技术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本文从浪漫主义钢琴艺术的起源出发,深入探讨了其独特之处,并针对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以及演奏特点进行研究。

关键词: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创作风格;演奏特点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7-00-03

一、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

在18世纪的末期,由于当时的政治氛围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欧洲逐渐加强了对个人情感表达的关注。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音乐以其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成为一种流行文化,并迅速席卷全球,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伴随着文学和美术领域的持续发展,浪漫主义音乐也逐渐崭露头角,诞生了大量具有表达个人情感能力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可能充满了激情,也可能带有某种程度的悲伤和压抑。相较于古典主义音乐和莫扎特的钢琴作品所展示的积极、理性、节俭和刻意高雅的特点,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更倾向于关注个人的情感体验、自我表达和创作灵感的来源。在音乐创作中,更多的是通过描绘个体的内在感受来深入呈现各种社会事件。因此,在漫长的艺术旅程中,钢琴作为一种情感传递工具,不仅塑造了其独特的演奏风格,还展示了其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和深度。在钢琴音乐创作的旅程中,作品的风格因受到演奏方法和乐器本身的演奏技巧的共同作用,逐步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多样性。

首先,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色为钢琴创作带来了全新的音乐风格,为音乐注入了丰富的情感深度,并推动了钢琴表演技巧走向更高的层次。在浪漫主义初期,钢琴演奏者主要通过按键的深度来调控音质,这种针对古钢琴表演的非连贯性触键手法,更侧重于依赖手指的敏捷性来调整。当时,为了辅助钢琴指法教学,洛吉尔发明了练指机,用于提高手指肌肉的耐力、力量强度,还可以进行手指技能练习[1]。在这个阶段,除了强调基础手指技巧的培训外,还特别强调了弹奏者应当学会尽可能避免使用手臂来进行表演。

其次,随着钢琴乐器本身的进步以及音乐创作的风格和技巧的持续演变,钢琴的演奏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和更新,它将个人的情感表达得更为夸张,并将丰富的想象力完美地融入音乐创作中。例如,像舒曼和肖邦这样的浪漫主义钢琴家,他们用独特的音乐表达和深沉的情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五光十色、色彩斑斓的音乐领域,为我们的听觉和视觉世界增添了色彩。每位钢琴家都有其特有的情感倾向,这使得他们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都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这也是情感呈现出丰富多样性的关键因素。他们不只是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命运融入他们的音乐作品中,还通过音乐来传达自己的经验、情感转变和对国家社会的观点,从而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

最后,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表演中,炫技性的表现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在浪漫主义时期,钢琴的表现变得更为精湛,与其他乐器的匹配度也更高,这使得演奏者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演奏方式,更多的演奏者开始探索更高层次的演奏技巧,努力使钢琴演奏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艺术家如李斯特和帕格尼尼,利用炫技来全新理解浪漫主义音乐。炫技作为新型自我表达手段,可外化内心音乐,从而显著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这对于增强音乐的表现力是非常重要的。

与此同时,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乐器的创新也为钢琴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在19世纪初期,钢琴及其相关的音乐创作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同时,全球的钢琴生产商也对现代钢琴技术进行了深化和完善。与传统钢琴主要依赖木质支架不同,现代钢琴更倾向于使用铁铸支架,以达到更优秀的张弦性能。除此之外,他们还创新性地引入了复式杠杆机制,琴弦不仅经过了延长处理,还通过交叉排列的形式,成功地将键盘的音域拓展至七个半八度。这为钢琴表演带来了更为丰富的音效和更强烈的力度对比,满足了当时演奏者展示技巧的多种需求。通过踏板的优化,音长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这有助于营造出一种回荡的音乐氛围,使得乐曲更加凸显浪漫主义色彩。

二、浪漫主義时期钢琴音乐的创作风格

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核心在于抒发、传递、展现以及加强个体的情感。与古典主义音乐不同,他们在旋律创作上不再频繁使用以动机为中心的方法,而是选择了更长的线条、强调对比、更加自由和流畅的旋律。这种风格赋予了作品更多的歌唱性和抒情性,使得浪漫主义的多愁善感和优雅流畅的风格取代了古典主义的英雄性音调。为了更深入地传达情感的深度,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融合了众多的表达技巧。这些技巧主要在音乐的旋律和种类上得到体现。在这样的背景下,钢琴作品更倾向于充满激情和自由的音乐风格,旋律因此变得更为柔和,音乐的种类也变得更为丰富,音乐的多样性使得钢琴音乐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一)以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为例

肖邦作为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深刻地展示了欧洲浪漫主义文艺思想对钢琴音乐产生的深远影响。其中,《g小调第一叙事曲》被认为是他音乐生涯中的一部重要作品。《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在1831年至1835年间诞生的,它的创作灵感主要来自密茨凯维奇的长篇诗作。该作品以长篇诗歌的主题作为灵感和启示,通过各种情感的转变来串联,这在肖邦的钢琴创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从旋律的特性来看,肖邦在整首乐曲中融入了大量的半音变化和跳跃音程,这使得旋律能够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和冲动,这种激情在整首乐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创作旋律与当时常见的钢琴艺术作品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在保留了钢琴器乐本身旋律特征的基础上,融合了一定的声乐特征规律进行创作[2]。在这首乐曲中,三次主部和三次副部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而两部之间的连接部分则是为了保持曲调的连续性。肖邦在作品的展开部分中处理了内容的变化和整个曲目的循环,同时巧妙地融合了奏鸣和变奏的元素。为了更加强调音乐结尾的戏剧效果,在接近结束的部分,他采用了反向结构的曲式来进行,并对这一手法进行了创新,从而形成了其独有的创作手法。

(二)以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11首为例

李斯特作为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家,被誉为“钢琴之王”。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而且他的音乐作品突破了传统束缚,融入了一种自由和豪迈的风格,至今仍是炫技作品的代表人物。在李斯特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中,他表达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匈牙利民族音乐的独特性。自1839年起,李斯特便致力于收集匈牙利的民间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丰富,很多都是基于吉卜赛人的民歌和舞曲,经过独特的艺术处理,并结合钢琴演奏技巧所创作的。他的19首乐曲演奏各异,深受匈牙利民间音乐的影响,充分体现了他对民族的深厚情感。

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11首是舒勒辛格献给欧尔齐的作品。这首音乐作品的结构相对较为宽松,可以被划分为四个主要部分:A部分(1—18小节)主要采用慢板形式,大量运用了震音来模仿匈牙利的民族乐器——大扬琴,这种震音区别于平常的那种为了渲染色彩而具有一种紧张气氛的震音,是一种轻柔的、带有朦胧色彩的震音,给人一种像是在回忆过去的感觉,温柔而安谧。作品的开头就直接呈现出匈牙利音乐中自由、即兴的特点[3]。曲式结构为单三部曲式,具有再现的特点,由呈示段、中段和再现段构成,属于a小调,其速度具有即兴性质,相对自由。在B部分(19—43小节)中,行板的情感表达非常鲜明,并融入了新的音乐素材。这一部分大量使用了带有装饰音的和弦和附点节奏,同时也融入了大量由双音组成的倚音、琶音、附点节奏型和切分音。在演奏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重音所在的位置和琶音乐句的流畅性。在C部分(44—127小节)中,快板的节奏明显比前两部分更快。由于右手采用了快速而华丽的琶音半音阶,而左手则使用了灵活的断奏技巧,这种组合创造了一个轻松而充满活力的音乐环境,可以被认为是整首曲子中最为生动的部分。在D部分(128—166小节)中,急板成为整首乐曲的高潮部分。李斯特采用了大量的柱式和弦来营造出热情和辉煌的氛围,这与慢板部分有很大的不同,它强烈地表达了李斯特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同时,这一部分也展示了李斯特在钢琴音乐中的炫技性,音域的提升、力度的增强、急板的节奏、大量的厚重和弦,使得乐曲达到了高潮。再加上乐曲结束时的尾音落在主和弦上,使得乐曲在磅礴的气势中结束。

三、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演奏特点

(一)以舒曼的《童年情景》为例

《童年情景》这部作品是在1838年由舒曼创作的,这不仅是他作为成年人对童年回忆和怀念的具体表达,同时也是舒曼在创作技巧和音乐风格方面的综合体现。这套音乐作品包含了十三首曲目。由于这些套曲在音乐属性上是相互关联和对比的,并且在结构上也是各自独立的,因此在演奏过程中,需要确保内容的一致性。当然,也可以单独进行演奏,但每一首曲目都与“童年时光”有着深刻的思想联系。当你演奏这首音乐作品时,应当重视利用手指触键的技巧来增强音色的质感。如其中的《异国和异国的人民》《梦幻曲》《孩子的请求》以及《入睡和诗人的话》等作品。这些乐曲的主旋律主要集中在右手部分,但中间混杂了一些非旋律的过渡音。为了避免在演奏过程中触键过于生硬,当指尖触碰到琴键时,需要使用手腕来调整力度,这样不仅可以清晰地表达每一个乐句,还能使音色变得更加悦耳。当旋律转移转到左手上时,这时低音部分的音乐要演奏得更加深沉,而右手部分的音乐则要处理得抒情一些,同时要留意结尾处的强弱变化。在这套音乐作品中,《捉迷藏》是唯一一首节奏既快速又充满活力的音乐。整體上,它利用跳音来展现音乐中的小心谨慎,通过各种强度标记和断奏,生动地展现了孩子们的活泼和可爱。在弹奏时,需要特别注意力度的调整,确保跳音既轻盈又具有颗粒性,同时手臂的动作要小巧,指尖的反应也要敏捷。为了应对较快的演奏速度,更有效的技巧是运用手腕来进行弹跳式演奏,同时在指尖形成一种“勾住”的感觉。这种方法能够使音符显得更为灵敏、细腻和富有弹力。

(二)以勃拉姆斯《b小调狂想曲》0p.79 No.1为例

《b小调狂想曲》0p.79 No.1创作于1879年,标志着勃拉姆斯艺术创作的高峰。尽管勃拉姆斯采用“狂想曲”这一富有浪漫主义的钢琴小品体裁,但仍保持严谨的奏鸣曲式A—B—A的曲式结构,使得两首钢琴狂想曲既有浪漫主义的情感又有古典主义的形式结构[4]。在音乐表演中,A段的起始部分呈现出一个充满激情、焦虑且速度稍快的旋律。在弹奏过程中,应确保手掌稳固地支撑,进一步提高了乐句之间的流畅性,逐步丰富了音响的层次,从而实现了深沉而饱满的音效。这段音色既需要灵活,又要有颗粒的特性。以手掌作为支撑中心,快速用手指敲击键盘,两指、三指和四指的接触深度大约是钢琴键盘深度的4/5。通过手臂和手腕的踏板配合,整体音乐旋律既坚定又富有动感。同时,在八度柱式和弦的级进过程中,应将注意力集中在手腕上,确保大拇指与小指的指尖与钢琴键的接触角度约为45度。在按下琴键时,应迅速且精确地运用手臂的力量,尽管弹奏的力度会逐步增强,但速度应保持稳定,避免加快。B段从一开始就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代表着音乐的美妙进展。左手则是由连续的八分音符组成,演奏时主要使用慢触键的技巧。中声部作为伴奏,大拇指通过侧边触键与琴键紧密结合,但力度相对较弱。在低声部中,和弦的分解反复进行,随着节奏的变化,透露出一种不安的情感。在第123小节之后,三声部和声的音量逐渐降低,速度也有所放缓,给人一种暴风雨即将来临前的宁静感觉,为后续的再现部分奠定了基础。A乐段完整地再现了A乐段。第221—233小节作为乐曲的尾声,左手的低音部分融入了副部的材料,表达出浓郁的德国民俗风格。将大拇指、小指以及食指的力量汇聚于掌心,借助舒缓的按键方式与指尖接触,产生深沉且富有歌唱感的音质,最后以b小调主和弦作为整首曲子的结束。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和演奏进行了深入探讨。在那个时期的钢琴家包括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和舒曼等在内,对各种钢琴流派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们为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贡献至今仍然被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1]国曜麟.钢琴活动的手指机能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7.

[2]史继美.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音乐特征探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3,44(03):111-114.

[3]何诗琼.论李斯特钢琴音乐中的民族元素——以《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为例[J].当代音乐,2022(05):107-110.

[4]王芳.勃拉姆斯两首钢琴狂想曲的作品分析及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钢琴音乐创作风格
张晓风散文的阅读体会
青年时代(2016年31期)2017-01-20 23:45:26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钢琴音乐教育现状及措施
东方教育(2016年20期)2017-01-17 18:57:13
中国学院派艺术歌曲创作的典范
艺术研究(2016年4期)2017-01-16 12:55:52
梁雷钢琴组曲《我的窗》多元文化特性及演奏诠释
黄钟(2016年3期)2016-12-26 12:47:30
论李斯特钢琴作品《死之舞》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罗奇伯格的创作风格探析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19:49:07
渡边淳一作品的文学特色
我国钢琴音乐民族风格的自主创作浅析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7:17:01
浅析中国油画的绘画特征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21:43
钢琴音乐与跨文化音乐教育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0期)2016-06-18 13: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