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夙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4年1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安全治理等全面发展,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规模稳步提升;到2027年,未来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部分领域实现全球引领。
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驱动,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和颠覆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方向,对集聚创新资源要素、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助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浙江省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航天航空、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对照国内外先进地区,金华市乃至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发展仍面临着产业整体规模偏小、能级不高,各地区产业布局较分散、产业链未得到有效延伸且存在“同质化”的问题,高端人才匮乏、产业整体技术创新水平不高等诸多挑战。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向纵深推进,发展未来产业时不我待、刻不容缓,是不容错过的战略机遇,是打造先发优势、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因地制宜,聚焦“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建设,以“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为引领,加快培育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工程等一批重量级未来产业,构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的未来产业发展格局,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未来产业高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新质生产力。
增强战略的前瞻性是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对尚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阶段的未来产业来说,更需要前瞻性谋划。要锚定产业无缝衔接、发挥领域优势、稳居全国前列、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目标,结合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特点以及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加强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预测研判,找准未来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研究出台未来产业培育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分行业发展规划,明确未来产业各重点领域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培育路径、保障措施等,系统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支柱产业、核心引擎的接续更新、提质增效,构建连接传统、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未来产业发展高地。依托科创走廊、“万亩千亿”等平台,优化调整产业招商思路,加大定向招商力度,引进培育一批未来产业领军型企业和龙头项目,建立重点领域未来产业重大项目储备库,加大产业、科技、土地、能耗等政策协同配合,推动更多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生产基地落地运行,给予未来产业发展优先要素和服务保障,加快推动形成完整创新链产业链,促进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快速发展壮大。
风物长宜放眼量。要因地制宜找准细分赛道布局未来产业发展,围绕未来技术产业化与重点领域未来化,探索各具特色、各显优势的发展路径模式。围绕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遴选一批在未来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培育、生态体系构建等方面具有基础和优势的地区和城市,谋划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集聚区),加快形成产业更高端、资源更集聚、规模效应更显著的未来产业集群。围绕未来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发布并迭代更新未来产业重点场景建设清单,聚焦小切口、大场景、快应用,用好首台(套)、创新券等激励机制,加大底层技术跨界示范应用支持力度,以场景建设应用促进未来产业加快发展。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未来产业引导专项基金,推进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聚焦企业发展关键阶段、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壮大等重点,加大未来产业投早投小力度,定向支持重大产业化项目和规模化应用项目,支持未来产业初创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国内外领先的行业龙头企业,形成未来产业“先行者优势”。
发展未来产业,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加快构建面向未来产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抢占前沿领域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所在。要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一体化配置,以“双一流196 工程”建设等为契机,调整优化高校学科设置,加快完善面向未来产业的基础学科建设,探索设立未来产业人才实训基地等载体,推动形成教科人一体、科产教融合的未来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人才培养无缝衔接、集约高效。以科创走廊融合式发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引领,加大国家级、省级重大科创平台、大科学装置等国内外顶尖、世界一流的研发平台建设,完善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形成对未来产业发展基础性、原创性、引领性研究的有力平台支撑。加快未来产业人才引进培养,建设未来产业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创新创业基地和科研平台,以开放、包容、创新、高效的发展环境,鼓励吸引国内外高精尖人才、领军型团队,形成对未来产业人才的强大虹吸效应,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最广泛有力的智力支持。
培育未来产业,恰如把一粒种子培育成一棵参天大树,良好的创新生态就是适宜的“温光水气”。要加强创新联合体建设,支持重点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牵头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和跨学科融合创新,推动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联合攻关,建立深度融合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和开放式创新网络,构建完善未来产业成果产出体系。聚焦未来产业重点领域方向,依托龙头企业、国内外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资源优势,加强创新概念验证中心、成果转化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构建成果供给、概念验证、技术交易、小试中试、规模化生产等全链条成果转化体系,加快未来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落地见效。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营造公正透明法治环境,建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改革创新未来产业监管,建强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等公共服务平台,持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基础制度,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