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唐三彩的发现、种类和造型特征

2024-05-28 11:58韩建春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8期
关键词:造型特征唐三彩发现

韩建春

摘 要:洛阳唐三彩是陶瓷史上的创举,是中国历史文化之瑰宝,在我国陶瓷发展史和雕塑艺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同时也为我们研究唐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以及中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洛阳;唐三彩;发现;造型特征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8.037

洛阳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据文献资料和考古证实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有超过1500年的建都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唐三彩便是众多艺术品中的一枝奇葩,不但在我国陶瓷发展史和雕塑艺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同时也为我们研究唐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以及中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1 唐三彩的发现

洛阳北面的邙山,非常适宜土葬,加上这里的“风水”一直被人们看好,自汉代以来,帝王陵墓星罗棋布,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也多埋葬于此,民间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历朝古墓更是重重叠叠,不计其数,“几无卧牛之地”,地下埋藏着数不清的宝物。洛阳唐代墓葬常出土一些陶制的釉色不同的俑以及各式的生活器皿,这些明器上呈现出不同的釉色,有黄、绿、白、蓝、赭、黑等多种。有的是单一釉色,有的是两种釉色,有的是多种釉色,常见的是一件器物上有三种釉色,民间约定俗成,习惯称之为唐三彩。真正引起人们注意的是,清光绪年间修筑陇海铁路第一段汴洛铁路时,在邙山脚下发现大量唐代墓葬,出土了数量可观的随葬品,包括各种釉色的人物、马、骆驼和壶、盘、碗、杯等生活用品,一些人将其运到北京贩卖。这引起了中国近代历史学家、金石学家王国维、罗振玉的重视。他们对这些被民间称为唐三彩的随葬品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研究,指出了他们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引起了世人的关注。罗振玉在他的《古明器图录》序言中写道:“此为古明器见于人间之始,是时海内外好古之士尚无知之者。厂估既得厚赏,则大索于邙洛之间,于是邱墓间物遂充斥都市。”

唐三彩的发现在世界考古界引起了轰动,一些外国人和各地古玩商纷纷来到洛阳,竞相重金搜购。一时间洛阳盗墓之风大兴,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在这一时期被挖掘出来,有些被买走后运往国外,至今在海外一些博物馆和藏家手中还常能看到造型生动、流光溢彩的洛阳唐三彩。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物部门为配合洛阳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发掘和研究工作,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唐三彩。尤其是1981年在洛阳龙门东山北麓发掘和清理了唐代定远将军安菩与其妻何氏的合葬墓,出土唐三彩50余件,单色釉器60余件。该墓出土的唐三彩数量多、器形大、施釉匀润、色彩鲜艳、装饰华丽、造型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代表性。随着人们对唐三彩研究的不断深入,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逐渐被人们认识,各式造型的唐三彩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艺术世界。

2 唐三彩的种类和造型特征

唐三彩属于低温釉陶,三彩釉是一种低温铅釉,它晶莹透明,色彩瑰丽,活泼流动。将其运用在陶马身上,顿感雄健浑厚;运用到陶骆驼上,显得魁梧、俊秀;装饰在女俑身上,又显温柔丰润。当然,雕塑的形体塑造也起着关键作用,同时也发挥了釉彩的表现作用,使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统一的程度。洛阳出土的唐三彩品种繁多,内容丰富,囊括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造型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各种俑、生活用具和小陶塑。

2.1 俑

俑包括人物俑和动物俑。人物俑常见的有文官俑、武士俑、天王俑、贵妇俑、男女侍俑、伎乐俑、骑马俑、牵马(驼)俑、胡人俑等,包罗万象。人物俑的造型充分把握住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物的特定情感和特征,使塑造的人物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形象逼真,各具风姿。

三彩文官俑(图1),尺寸大小均有。此俑头戴鹖冠,身着高领宽袖襦,双手捧笏供于胸前,足穿上翘方头履,直立于椭圆形镂孔台座上,周身施红、绿、白三色。端严直立,神情拘谨,温顺虔诚,似唯命是从地聆听吩咐,又似深思熟虑地为上司献策。唐代工匠用简约的手法将人物的外表和矜持尊严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彩武士俑(图2),造型威猛勇武,充满着力的表现。此俑头挽发髻,圆目鼓睛,粗鼻大口,面容威严。上身穿甲,围项护,两肩有覆膊,甲附双护胸及护心,腰系绳索形粗带,双手握拳执兵器,威武肃立,怒视前方,勇猛异常,令人毛骨悚然。唐代工匠对武士俑的塑造技法十分娴熟,比例恰当,再配以斑斓绚丽的釉色,显得十分耀眼夺目。

三彩天王俑(图3),此俑造型为头戴展翅朱雀盔,面相凶恶,肩披龙首披膊,身着黄绿色铠甲,袖口和衣周边施褐色釉,腰系索带,甲附双护胸及护心。右臂高举握拳,左手叉腰,右腿抬起,双脚着靴,两足踏牛头与牛臀部,牛下方为一不规则圆形台座。形体高大,气势雄伟,釉色明亮鲜艳。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祇,它是佛教传播的产物。用于镇墓的天王俑,在唐人心中是镇妖驱邪的正义之神,是不可抗拒的力量和勇气的象征。

三彩男装女立俑(图4),高39厘米。此俑面容圆润丰满,黑发粉面,朱唇红颊,面貌俊俏,身材修长、匀称。头梳双螺髻,身穿绿色翻领窄袖长袍,腰间系带,足穿长筒小蛮靴。右手曲置胸前,左手捉住一只鹦鹉双腿,直立于方形台板上。从装束上来看,这件女俑应是官宦或富贵人家的侍女。据《新唐书·车服志》云:“中宗后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女者男装,和当时胡装的流行是分不开的。“遨游携艳妓,装束似男儿”,描述了唐代社会贵族阶层浪漫的生活习俗。

三彩牵马胡俑(图5),高72厘米,此俑头戴幞头巾,大眼深陷,双目圆睁,嘴角下弯,头微右侧平视,双臂前屈,身穿黄袍,腰微扭,双手作牵缰状。足穿长筒尖靴,双腿略分于方形平座上。从神态看,似在调教顽皮的马或骆驼,塑造了典型的胡人形象。唐代对外贸易十分发达,当时洛阳和长安一样都是著名的国际都会和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陽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聚集着大量的西域使者、商人、僧人,他们或经商,或长期定居生活,因此唐三彩中胡人的形象很多,既有深目高鼻多须,头戴翻沿帽的阿拉伯人,也有高目多须的中亚人,还有辫发无须的西域人,印证了唐人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亲密交往,这与当时丝绸之路上贸易繁盛是分不开的。“羌女轻烽燧,胡儿制骆驼”便是当时的写照。西域出良马,“胡儿”也善控马,他们从西方带来良马和货物,再用骆驼载回去丝绸、瓷器和茶叶。

唐三彩中马、骆驼、驴、牛、狮、虎、狗、羊、猪、鸡、鹅、鸭、兔等动物的形象应有尽有,不同种类的动物形象特征突出。

马是唐三彩中塑造最成功的作品,这与唐人爱马是分不开的。塑造的马多头小颈长,小耳大眼,骨肉停匀,膘肥体壮,线条流畅,比例准确,神完气足。有的腾空奔驰,有的缓步徐行,有的昂首嘶鸣,有的低头啃蹄,栩栩如生。如三彩马(图6),高49厘米,长46厘米。昂首,剪鬃,颈部微微屈伸,两耳上竖,耳间鬃毛左右分梳,双眼圆睁,张口作鸣叫状,四蹄踏于长方形底板上。周身施棕红色釉,马鬃、鼻梁及前额施白色釉,鞍无釉,用彩绘装饰,鞯施绿釉。釉色明亮,体态矫健,整个造型骨肉匀称,雄健有力,生机盎然。

骆驼也是唐三彩中数量较多的一个品种,塑造的骆驼或仰首嘶鸣,或伫立,或跪卧,或满载丝绸翘首向前,是当时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真实写照。三彩骆驼(图7),高59厘米,长39厘米,施红、绿、白三种釉色,驼背上垫绿色毯,两驼峰外露。颈上伸,头昂扬,作张口嘶鸣状。尾巴弯曲附于臀部,腿修长,立于长方形台板上。造型准确生动,釉色鲜艳夺目。

唐代贵族以郊游为乐,乘车骑马、野宴狩猎十分盛行,因此在唐三彩中出现了造型各异的狩猎骑俑、马球骑俑、胡人骑俑、乐伎骑俑等。如三彩骑马俑(图8),高42.7厘米,长37.5厘米。此俑头包软巾,方脸,身穿翻领绿色长袍,左手抓扶缰绳放于腹部,右手牵僵,双脚紧踩马镫骑于马上。马头下垂,双耳前竖,马颈向左侧弯曲,披鬃缚尾,体态肥壮,立于长方形底板上。从装束上看此俑颇似西域胡人,似随主人出游或狩猎途中立马观望,又似骑马远道而来,神态悠闲、自若,是一件非常优秀的三彩作品。

在三彩俑中,还有一种镇墓俑,人们习惯称之为“镇墓兽”,源于古代传说中的方相神,认为其有驱除邪恶的法力,用于驱鬼辟邪,以佑护死者亡魂的安宁,保护墓室和墓主。镇墓兽一般成对置于墓门内的两侧,一兽面、一人面,用于镇守墓门,以期辟邪。镇墓兽一般塑成蹲坐状,有人面、兽面,双头兽身和人首蛇身等多种,外形凶猛可怕,头上长角,两膊间有火焰状翅膀,蹄足。如洛阳出土的三彩镇墓兽(图9),此俑猪耳,兽身,两足前伸,躯体后蹲,昂首挺胸,头生弯曲独角,肩生双翼,面目狰狞,肌肉紧张,前肢直立,后肢卷曲,蹲坐于空心底座上。身施红、绿、白三种釉色,斑斓浓艳,更增添神秘色彩。

2.2 建筑及生活用品

建筑模型有亭台楼阁、庭院、房屋、仓库、厕所、假山等;生活用具有瓶、壶、罐、钵、碗、盘、杯、豆、盂、缸、橱柜、灶等;寝室用具有榻、唾盂、香炉、枕、烛台等;文房用具有砚台、水盂、砚滴等;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三彩三足罐(图10),侈口,卷沿,短径,圆腹,小平底,三兽形足。通体施蓝、黄、白三色釉,釉色交融,五光十色。

三彩鸭首杯(图11),高12厘米,口径11.8厘米。鸭首向背部弯曲,口衔翅羽使鸭颈形成杯柄,鸭尾羽毛张开呈喇叭状做杯流。鸭双目圆睁,长嘴,细颈,鸭背部遍饰珍珠纹作为羽毛,鸭腹以成排乳钉纹作绒毛。颈、背施绿釉,下腹部施棕褐色釉,构思巧妙,造型奇特,小巧玲珑。

凤首壶是唐三彩器皿中仿波斯金属器的造型,造型和装饰都来自萨珊王朝的银器,是三彩器皿中独特的品种。如三彩凤首壶(图12),高34.5厘米,胎色呈乳白泛红,壶身修长,椭圆形口,颈上部塑一凤首,凤冠高耸为壶口,凤嘴张开,口衔宝珠,象征壶流。腹部呈椭圆形,有前后对称的两条凸棱分为左右两面,每面浮雕忍冬花和海石榴。正中一面浮雕一凤鸟,单足立于海石榴上,展翅欲飞。另一面是浮雕骑猎图案,遍体施蓝、褐色釉,色泽光亮,纹饰活泼,富有生气,是洛阳唐三彩中罕见的珍品。

三彩枕在唐三彩中数量很多,最常见的是方形和动物造型。方形枕呈长方体,枕面微微下凹,枕面装饰有鸳鸯戏莲、胡人牵驼、骑马狩猎、几何纹以及排列整齐的花卉图案等。动物造型的枕,枕面一般为荷叶形,中心稍低,两端略微上翘,叶面下是一爬卧着的动物座,有牛、狮、虎、兔等。从尺寸看,体型较小,其用途可能是中医所用的脉枕,也可能是为逝者准备的象征性用具。三彩方枕(图13),高6.2厘米,长12.7厘米,宽10.5厘米。枕体形较小,烧制精巧。所绘的图案典雅洁净,具有突出的唐代风格特征。应是先在胎上刻画图案线条,再施釉的工艺。枕面由白、绿相间的5列几何纹组成,每列4朵六瓣花,似模仿丝物图案。四侧运用褐、绿、白三色釉点彩施釉法,色调和谐美观,是一件难得的上乘之作。

2.3 三彩小陶塑

在唐三彩作品中,有相当数量的小雕塑,有人物、动物、建筑模型、生活用具模型、玩具等。人物俑造型多样,小巧多变,古朴稚拙。多数头大腿短,躯体粗壮。唐代工匠通常是抓住制作对象的瞬间動态,并不强调比例的协调。常见的有侏儒、舞伎、乐伎、骑马人、幼童、老人、妇女、武士等。动物俑常见的有狮、马、猴、骆驼、虎、羊、狗、猪、鸭、鸡、兔、蛙、鸟等(图14)。所雕塑的动物形态逼真,比例适度,姿态自然。虽体型较小,但造型粗犷、简洁,加上动静结合的形态,千姿百态,稚拙可爱,精巧传神。玩具类常见的有猴头埙(图15)、人头埙、鬼脸、庙宇、塔、权、轿车、铃铛、珠子、纺轮、壶、灶、磨等,尺寸甚小,造型独特。

三彩小陶塑其制作方法主要采用模制和捏制,釉色常常是单色釉或两色釉,三种以上釉色并不多见。其形体甚小,长、宽、高多在10厘米以内,可拿在手中欣赏、把玩,令人遐想,爱不释手。

参考文献

[1]朱裕平.中国唐三彩[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

[2]阎存良.古陶珍宝唐三彩[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3]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4]陈文平.中国古陶瓷鉴赏[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

[5]廖永民.河南唐三彩的造型与装饰艺术:第一讲[J].收藏界,2004(6):20-23;廖永民.河南唐三彩的造型与装饰艺术:第二讲[J].收藏界,2004(7):68-71;廖永民.河南唐三彩的造型与装饰艺术:第三讲[J].收藏界,2004(8):35-36.

猜你喜欢
造型特征唐三彩发现
唐三彩韵
绚丽之花——唐三彩
探析宋体字的特点与应用
民间美术的造型特征及学习的现实意义
论唐三彩的收藏价值与鉴别
一批分离66年唐三彩文物跨海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