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瑾
摘 要:鹿纹样形态优美、造型生动,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典型代表。作为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分支,西夏陶瓷对其进行了吸收,并产生了精彩的演绎。文章以鹿纹样为例,探究西夏陶瓷采用鹿纹样的历史背景和形成原因,并进一步梳理这种纹样在西夏陶瓷体系中的发展脉络,总结其纹样形成的新特点,最终实证了西夏陶瓷纹样是中华传统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鹿纹样代表的吉祥文化,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建、共有、共享的精神符号和文化标志,具有丰厚的研究价值和传承必要性。
关键词:西夏陶瓷;鹿纹样;吉祥文化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8.025
西夏是地处中国西北的少數民族政权,发展近189年,其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都受到中原文化影响。陶瓷艺术同样受到中国传统陶瓷技艺影响,并在传承过程中衍生为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分支,文化艺术价值极高。
西夏陶瓷中,鹿纹样成为一种鲜明的、被偏爱的装饰元素,鹿纹样是如何传承的?鹿吉祥文化是如何表达的?最终形成了哪些新特点?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即以此为观照,分析西夏陶瓷对鹿纹样的具体演绎。
1 西夏陶瓷中高频出现的鹿纹样
装饰纹样是陶瓷艺术最重要的展示部分,人民群众自觉筛选出符合自身价值观的题材作为器物装饰,不仅反映了社会风尚,而且是大众思想的物化展现,鹿纹样同样如此。
黑釉剔刻鹿衔仙草纹小口经瓶(图1)是西夏人民日常频繁使用的酒器、观赏器,造型流畅,比例协调,明暗对比强烈,运用了剔刻花工艺,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瓷器精品。经瓶中部为装饰重点,采用了聚焦视线的开光构图,其中鹿与灵草使用深色釉料进行了突出表现。鹿处在构图偏左位置,做出向右回首姿态,嘴巴处衔着灵草,形成上灵草下鹿的图形组合,鹿右侧还有一株灵草,整体构图饱满,造型优美生动,体态特征明显,展现了鹿的活泼、机灵,极具趣味性和观赏性。同时,褐釉剔刻鹿衔牡丹花纹经瓶(图2)、鹿衔牡丹纹经瓶残片(图3)、褐釉剔刻花鹿衔仙草纹双耳大扁壶(图4),三者开光区域的鹿纹样形态、动作、造型与黑釉剔刻鹿衔仙草纹小口经瓶基本保持了一致,都属于鹿回首衔植物主题。
图5、图6、图7是西夏双鹿、站鹿、卧鹿纹样瓷器。图5为花卉麋鹿纹梅瓶,鹿纹样比较独特,两头鹿相背,后腿叠加,一头回首,一头远眺,中间花卉似牡丹,周边有叶片,下方装饰水纹,整体风格大气又不失精致。图6为黑釉剔花鹿纹双耳扁瓶,主体为梅花鹿,站立在长条形树叶上,做回首状,衔着花卉或灵草,四周有植物装饰,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图7为鹿衔瑞草纹刻铭文花口执壶,主体为卧鹿,嘴衔花卉,表情生动,动作放松,散发着悠游自在的气质。
经过对比,我们发现西夏陶瓷鹿纹样形成了两种创作模式,一为固定模板,二为创意表现。第一种模式,鹿纹样有程式化倾向,形成了固定组合形式;第二种模式,鹿纹样表现手法多样,造型比较多元。但当我们将全部组合元素进行拆解,可以明显感受到,西夏陶瓷中鹿纹样元素比较固定,都是鹿与灵草、花卉结合,内容主题趋于一致,多为鹿衔牡丹纹、鹿衔仙草纹。这意味着固定搭配的鹿纹样,在西夏已经具有高度普遍性和群众接受度。
2 西夏陶瓷中鹿纹样形成的原因
由于手工业不发达,西夏陶瓷在发展前期主要以模仿中原王朝为主,影响其发展的内外因素,都脱离不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1 唐朝风尚、汉族工匠、磁州窑,对鹿纹样本土传承打下基础
西夏陶瓷对鹿纹样的偏爱,与西夏贵族阶级的审美具有很大关联。唐朝时期,拓跋部首领助唐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授予定难军节度使(夏州节度使),是西夏的前身。所以西夏贵族一直受到唐文化影响。鹿纹样在唐朝已大放异彩,代表有“陵阳公样”对鹿装饰纹样、鎏金芝鹿纹三足银盘等。可见,西夏接受、喜爱鹿吉祥文化渊源深厚。
同时,汉族窑工是西夏陶瓷发展的主力军。居住在当地的汉族技工,周边被掳掠到境内的汉族窑工,与宋关系缓和时,聘请了大量技术高超的汉族工匠,三方形成了西夏窑工的主体。他们将中国传统陶瓷制作工艺和审美趣味融入了西夏陶瓷中,将鹿纹样注入其中也显具可能。
在艺术层面,北方磁州窑对毗邻的西夏产生巨大影响。磁州窑始于北宋中期,是当时北方影响力最大的民间窑厂,制作了大量鹿纹样瓷器。以磁州窑为技术来源和艺术保障的西夏陶瓷,引入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吉祥纹样具备必然性。
2.2 宋朝陶瓷艺术大发展,对鹿纹样的传承具有推动作用
宋朝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瓷器发展高峰—瓷器时代,制作工艺进一步提升,在实用价值基础上又赋予了文化内涵,形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对后世瓷器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周边区域瓷器发展和审美同样起到了引领作用。
如图8、图9、图10、图11分别为宋、西夏、辽、金经瓶,经瓶是唐朝新出现的器型,宋朝较为流行,迅速传播到了周边。这四个经瓶造型、细节略有区别,但基本保持了相同特点,整体趋同。题材为牡丹花,具有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特点,区域划分、装饰手法类似,纹样色彩、疏密对比强烈,虽根据使用习惯进行了外形改变,但可以看出系出同源,证明西夏、辽、金陶瓷艺术都以宋为蓝本,很少能走出宋朝瓷器建立的框架。所以,拥有悠久鹿纹样应用历史的中原王朝,对西夏陶瓷鹿纹样产生影响不可避免。
2.3 唐宋鹿纹样瓷器,对鹿纹样的传承具有重要影响
唐朝以来,鹿纹样开始大范围世俗化应用。作为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使者,长沙窑已有成熟的鹿造型。图12、图13、图14均为长沙窑鹿纹样瓷器,风格轻松、古拙,主要突出鹿形象,造型灵动可爱,表现鹿的机警和活泼,具有质朴的美感。周边装饰较少,与植物进行搭配,动作多为奔鹿、站鹿、回首等造型,传达自由欢乐的氛围。
发展到宋朝,北宋、南宋窑厂都有鹿纹样的展现。图15、图16为北宋器物,鹿纹样多表现在瓷枕、圆盘等实用物品上,风格浑厚大气,多为写实手法,鹿周边装饰相对丰富;图17、图18为南宋器物,鹿纹样多表现在观赏器上,风格写意抽象,形象灵巧生动,充满轻盈的律动感,鹿周边搭配装饰较少。内容主要有跃鹿、卧鹿、站鹿、鹿衔仙草纹、鹿衔牡丹纹,都是鹿与植物的搭配。
将西夏鹿纹样与唐、宋鹿纹样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西夏鹿纹介于抽象与写实之间,繁复中透露着质朴,周边装饰较为丰富。可以看出,从唐发展到宋、西夏,鹿纹样表现形式虽一直在变化,但表现内容却一直在延续,都为站立、回首、跃鹿等姿态,同样是鹿衔牡丹纹、鹿衔仙草纹等主题,具有显性的传承关系,证明西夏鹿纹样是对唐、宋鹿纹样的二次演绎,两者一脉相承。由此,西夏陶瓷鹿纹样为何会形成固定的元素组合模式也就找到了答案。
3 西夏陶瓷中鹿纹样的吉祥寓意
鹿纹样不仅有漫长的传承历史,也被赋予了深刻吉祥内涵,鹿纹样代表的吉祥文化是被西夏陶瓷选择的根本原因。
3.1 歷史悠久的鹿吉祥文化
石器时代,鹿已是原始先民实施巫术的对象。商周,鹿被作为礼制的象征。发展到汉代,鹿有了帝位权势和长寿升仙的寓意。《史记·淮阴侯列传》曾描述秦王朝:“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鹿在此代表了帝位权势。同时,汉代盛行升仙观念,认为仙人驾乘白鹿,服食玄鹿,骑鹿和鹿车是升仙的重要媒介。魏晋时期,因动荡的时局,鹿成为士大夫阶级借物抒情的对象,是与世无争、隐逸遁世的象征;因佛教传播,鹿也有了善良、信义的含义,逐渐走向民间。进入文化自信的唐、宋,鹿也逐渐世俗化,因与“禄”同音,成了仕途和官运的代表。这时鹿纹样已被大量运用,转化为了雅俗共赏的装饰纹样,且经过不断演绎融入了民俗、传说、宗教、政治等文化内涵,是帝位权势、长寿升仙、士人隐逸、加官晋爵、吉祥瑞兽等的象征符号,渗透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
3.2 西夏鹿陶瓷纹样蕴含的吉祥内涵
中国传统吉祥纹样讲究“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西夏完好吸收了这一传统,其常见的鹿形象都蕴含着丰富的吉祥寓意。
3.2.1 鹿衔牡丹纹的吉祥寓意
论及对中原王朝吉祥文化最直接的佐证,鹿衔牡丹纹是个典型。其纹样中的鹿代表“禄”,牡丹花代表“富贵吉祥”,故而鹿衔牡丹纹在西夏也代表着“禄显富贵”“一路荣华”“福禄常在”等吉祥寓意,承载着西夏人民对仕途、官运的期盼。
3.2.2 鹿衔仙草纹的吉祥寓意
受到中原瑞鹿识仙草的典故影响,鹿被认为受仙风教化,可准确找到灵芝,灵芝也被称为集天地之精华、可治百病的“仙草”“瑞草”。作为仙人坐骑和成仙媒介的鹿,与长生不老的灵芝结合,有了“禄显灵至”“福禄双全”“富足长寿”的美好寓意,都是对健康长寿、美满幸福的美好追求。
3.2.3 对鹿、站鹿、卧鹿纹样的吉祥寓意
在西夏陶瓷中,对鹿纹样组合颇有趣味,双鹿有“高官厚禄”“路路荣华”“福禄双收”等吉祥含义,形成了喜上加喜的效果,用来表达对仕途坦荡的愿望。站鹿与卧鹿纹样都表达了对长寿、吉祥、富贵、功名利禄、高洁气质的美好向往之情,卧鹿纹样则更多了些悠闲气质,是对闲适、安逸生活的向往。
4 西夏陶瓷上的鹿纹样演变过程中产生的新特点
综上所述,可以显著看到西夏的鹿纹样,同样演绎着与中原王朝相同的吉祥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对华夏文明的传承和认同。在这种横向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西夏鹿纹样在继承的同时,图形应用也转化出了新特点。
4.1 西夏陶瓷鹿纹样形成了疏朗、大气的气质和风格
从制作工艺看,西夏瓷器多应用剔刻花工艺,施釉的鹿与不施釉的瓷器表面产生了强烈对比,质感的碰撞形成了丰富的层次和粗犷的艺术美感。从表现形式看,相较北宋,西夏鹿纹样主要是对物种特征进行概括,较少刻画细节,形象单纯,装饰意味浓厚;相较南宋,又相对写实,没有过度夸张,仍保留了鹿本身的比例和结构。对比北宋的精致、婉约与南宋的夸张、抽象,西夏鹿纹样很好地综合了两者的优点,准确、写实中又具有概括、写意的意味,再加上强烈的质感对比,形成了疏朗、大气的独特气质。
4.2 西夏陶瓷鹿纹样,仙草、牡丹成为突出表现对象
鹿衔牡丹纹、鹿衔仙草纹图形组合中,北宋的仙草、花卉多为点缀,表现面积较小,图形以鹿形象为主;南宋鹿纹样中仙草、花卉进行了抽象化表现,不是主要突出的对象;西夏鹿纹样中的仙草、花卉有时会喧宾夺主,造型繁复、华丽,成为整个图形组合的视觉中心,鹿反而是陪衬。并且这种表现形式有了一类程式化模板,可能已形成固定规格,有粉本可提供参考,侧面证明了西夏人民对鹿衔牡丹纹、鹿衔仙草纹的喜爱之情。
总体而言,西夏陶瓷的发展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过程,在继承中原艺术传统的同时,又衍生出了新的特色,是中国瓷器发展历史中无可争议、特色鲜明的一笔。
5 结语
本文以鹿纹样为媒,探究了鹿纹样在西夏陶瓷上的精彩演绎,认识到鹿纹样蕴含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图案本身,不仅是美化作用,也是中华民族在不断发展中思想文化、社会心态、大众心理的一个缩影,更是对每个时代人生观、价值观的展现,是一个群体共有的意识形态和精神遗产。同时也间接证明了大时代背景下的民族交流与民族融合,展示了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广泛认同,实证了纹样的传播具有现实意义和精神意义,属于中华民族的共同意识,应成为共同的文化符号去传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宋斯濛.中国传统图案鹿纹样的图像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8.
[2]刘涛.宋辽金纪年瓷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3]杭天.西夏瓷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4]赵学锋.中国磁州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5]李进兴.西夏瓷[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