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佩
摘要:促进“教—学—评”一体化建设是新课标的客观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践行“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确保教、学与评的统一,能推动学科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关“教—学—评”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在不断完善,但也遇到了诸多问题。文章针对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从顶层设计、教学过程两个方面出发,提出了构建一体化课堂的具体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科学具体的指导方案。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问题分析;策略研究
“教—学—评”一体化作为促进教育改革、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但就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况来看,教、学、评三者之间仍存在很多不一致的地方,影响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面对日益提高的教学要求,为了让数学课堂成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教师要采取有效策略保证“教—学—评”一体化。
1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目标设计模糊不清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的现实指导,也是评的重要标准,可以说它是保证“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所在:只有教学目标明确清晰,才有可能让围绕目标开展的教、学、评保持一体化。然而,当前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模糊不清,无法为教、学、评提供科学指导,成为影响“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的重要原因。
其一,目标设计脱离课程标准与学情。新课标是小学数学的行动指南,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新课标对学生成长的要求所服务,在此基础上,还应结合学生具体学情对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灵活调整、上下浮动,以保证目标的科学性。目前,虽然教师有目标设计意识,但是仍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学目标仍重点指向数学知识的学习,或者目标设计不够严谨,存在随意性,与课程标准、学情的贴合不够紧密。
其二,目标表述不清晰,缺乏操作性。清晰的教学目标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教师也可以基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与评价任务。然而目前的教学目标却不够清晰,缺乏可操作性。一方面,目标的行为主体不明确。另一方面,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通常会有意识地在设计目标时贴合新课标中的内容,而忽视了与学情、具体教学内容的结合,导致目标缺乏可操作性,无法为教、学、评提供有效指导。
1.2教学设计机械固化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授课前,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整合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确定的教学方案,它能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科学引导。因此,在“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建设过程中,教师必须创新教学设计。目前,虽然多数教师已经开始展开“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构建实践,但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却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使其不够完善与具体,存在机械固化等问题。
1.3教学评价单一陈旧
教学评价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评”一体化课堂建构的关键环节。目前,教师开展的课堂改革多集中在教学与学习上,如教学方式的创新应用、学生自主活动的设计等,但对教学评价的重视却不足,造成其存在单一陈旧等问题。
教学评价单一陈旧的问题主要受如下方面影响。一是教师对评价理念认识的窄化。虽然新课标要求重视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针对教学、学习活动设计的教学评价采取的仍然是传统形式。二是教师所使用的评价方式单一。在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学要以推动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为首要任务,而数学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的表现很难通过一种方式完成对它的评价,教师需要结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不同方面的特点灵活选择评价方式。当前,教师所采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是作业与回答问题,其无法完成对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有效评价。
2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策略研究
2.1优化顶层设计
2.1.1坚持目标导向,指导“教”与“学”
目标是“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灵魂所在,它既是课堂的起点,又是课堂的终点。当课堂没有目标的时候,也就没有了一体化。坚持以目标为导向,以明确具体的目标指导教与学,能够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为评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礎。
其一,研读课程标准,优化目标设定。课程标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行动指南,教师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其对小学不同学段的教学要求,为目标的设定指明方向。其二,规范目标表述,指明“学”与“教”的方向。目标对教、学的引领作用不言而喻,在“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建构中,教师应进一步规范目标表述,明确每个目标的行为主体,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应完成的任务。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因而在设定目标时,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分开,同时注意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相对应。
2.1.2开展逆向教学,落实“评”与“学”
当前多数教师采用顺向教学思维,而逆向教学则要求教师从“终点”出发组织教学活动,以有效落实“评”与“学”。
其一,结合目标要求设计评价任务。在逆向教学中,完成教学目标的设计之后,教师就要进行评价任务的设计,之后再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评价任务的设计一方面要坚持以目标为导向,确保评价标准紧扣教学目标,做到教什么、学什么,就评什么。此外,还需要结合学生学情,确保任务起点符合学生当下的认知水平。如果评价任务的起点过高,达到目标要求的学生数量就会变少,无法准确反映实际教学情况。将评价任务的起点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贴近学生的学习水平,才能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其二,依托目标评价规划教学活动。目标是教学要达成的结果,任务是实现目标的方法,而教学活动则是将目标与任务联结起来的桥梁。一方面,结合教学目标与评价任务设计教学活动。“双减”政策要求构建高效课堂,在高效课堂中没有一个环节是多余的,所有教学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而结合目标与评价设计的教学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活动与目标、任务间的贴合度,推动“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实现。另一方面,结合教学目标与评价任务调控教学活动。评价并不是在教学活动完成之后的环节,而应全面贯彻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教—学—评”一体化课堂中,“学”与“教”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评价及时调控“学”与“教”,使得教学活动能够时刻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所服务,以确保数学课堂教学始终朝着目标前进。利用评价及时发现教、学与目标之间的差异性,并及时调整“学”与“教”,提升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评的一体化。
2.1.3借助有效评价协调“学”“评”
其一,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贯穿学习始终。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评价不要仅具备基本的检查功能,而且需要具有反馈调节、展示激励、积极导向等功能,将其渗透在学习活动始终,能够发挥评价促学的作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两方面:一是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即在教师评价之外,引入学生、家长等评价主体,创新应用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等方式,以提升评价的客观性与全面性,确保其对学习的指导作用始终是积极有效的。二是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很难通过完全量化的评价方式来界定,因而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结合新课标中的评价建议,引入过程性评价、增值评价等方式,以实现对核心素养、综合能力等学科知识之外的科学评价。
其二,提升教師专业素养,助推“教—学—评”一体化。教师是建构“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关键主体,其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了“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建构效果,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评价能力,能够使评价的促学、促教功能顺利发挥。一方面,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积极学习“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明确其内在要求,同时聚焦实践总结反思经验,逐步摸索出科学的“教—学—评”一体化发展路径。另一方面,教师要强化评价意识,高度重视评价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评”一体化课堂中坚持目标导评。
2.2完善教学过程
2.2.1教师的“教”:立足需求,动态调整
教师的“教”是“教—学—评”一体化课堂中的关键要素,立足学生需求对课堂教学进行动态调整,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在教学之前会进行教学设计,也就是备课,课堂教学也基本按照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尤其是小学生较为活跃,完全按照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反而会破坏课堂的氛围。对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留有一定的空间,并在执教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以满足学生在课堂中的多样化需求,提高“教”的质量,也为“学”留下空间。
2.2.2学生的“学”:突出学生主体,小组合作
在“教—学—评”一体化课堂中,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参与活动的机会,避免让“教”压缩“学”的空间。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小组合作被广泛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其对协调“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堂上,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发布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平衡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以合作任务为媒介实现了“教”与“学”之间的一体化。
2.2.3课堂的“评”:多元化评价,常态发展
在传统小学数学课堂中,“评”往往是独立于“教”与“学”之外的,通常在教师教与学生学之后,这样的评价就不具备实时性特征,无法第一时间解决在“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教”与“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评价方式往往只是纸笔测验,只能对学生的数学知识点掌握情况做出评价,而无法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对此,开展多元化评价,确保评价在“教”与“学”中常态发展,也是保证“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手段。
总之,在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性,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的先决条件,以持续性的评价任务为“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的关键所在,以结构化的教学活动为“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的有效保障,全面践行“教—学—评”一体化理念,通过强化教、学、评三者之间的关联提升教学效果,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罗雪琴.“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数学课堂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22(7):46-48.
[2]邱泗兰.“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实践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12):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