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日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又称“三星塔拉红山文化玉龙”,发现于内蒙古翁牛特旗賽沁塔拉村(又称三星塔拉村),由一整块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高26厘米,直径2.3~2.9厘米。此玉器整体造型古朴简约,龙头长吻上翘,修目睥睨,鳌聚飞扬;躯体修长,整体卷曲若钩;背部对穿单孔,孔外径0.95厘米,内径0.3厘米。经试验,以绳系孔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巧妙的重力设计,考究的选材用料,制作时以圆雕塑造整体,用浮雕及浅雕表现细节的成熟技艺,使玉龙在简约中不失刚劲有力,在古朴中不乏肆意鲜活,生动展现了5000年前红山文化先民的玉雕工艺水平和信仰体系,因此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此后还被华夏银行融入商标设计中。
这件重要文物的发现充满曲折和巧合。
1971年春,内蒙古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社员张凤祥在村北山岗造林时,无意间挖到一块沉甸甸的钩状物。这件物体质地坚硬,布满土锈,张凤祥以为是一块废铁,收工时拿回了家。回家后,张凤祥六七岁的弟弟看到这块东西觉得有趣,就找了一根绳子把它绑紧,拖着它和小伙伴们在村子里玩了起来。如此过去七八天,这块“铁钩”竟被拖出了光泽,太阳一晒,温润夺目。
经过提醒,张凤祥才发现这是一件玉器。为响应国家号召,他将这件玉器上交到翁牛特旗文化馆,但并未受到关注。直至1983年,辽宁朝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发掘工作展开,随着工作的深入,时任文物所负责人的贾鸿恩意识到,那件被他们锁在箱子里的“铁钩”,极有可能与牛河梁遗址的玉猪龙有联系。他随即坐火车赶到北京,请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鉴定。经过研究,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件玉器为红山文化重要遗物,它的发现,为商代妇好墓出土的玉龙找到了更早的源头。
龙,是中国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说文解字·龙部》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意思是,龙变幻无端,登天可兴云致雨,潜渊能蛰伏水中。关于龙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蜥蜴说、鳄鱼说,龙首还有来自马首、牛首或猪首之说。
跨过岁月的长河,在距今约8000年的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就已出现龙的堆塑形象,约6000年前的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也发现了蚌壳摆塑的龙虎形象,约5000年前的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遗址、安徽含山凌家滩、湖北天门肖家屋脊等,都出现了卷曲玉龙形象。学界普遍认为,这些可能就是龙的原始形态,而“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就是其中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