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父的染坊生涯

2024-05-27 22:50刘运德
青年文学家 2024年13期
关键词:染坊染缸白布

刘运德

我的岳父张振山,家住界首市田营镇吴桥西村。他出生于20世纪初期,家中贫穷,从小在外地的一家染坊打工,学得一手染布手艺。

1940年,看到大儿子逐渐长大,有了帮手,他便征求亲邻的同意,在他们的空宅基地上临时盖起了几间棚子,购置了染缸和工具,开始了自己的染坊生涯。

每逢集市的上午,岳父都推着独轮车,到邻近的集市接下要染蓝的白布。下午回到家,认真整理,晚上便开始染布。十余口染缸并排放在屋内围在一起,中间砌有锅灶。岳父在长子的帮助下从锅里向缸内注温水,然后按布主要求颜色的深浅放入不同量的染料,搅拌稀释均匀,将整理好的白布浸水泡湿,再分别下到不同的染缸里浸染。次日凌晨,浸泡在染水缸里的布,被染成深浅不同的蓝色。父子二人就开始从水缸里捞布,连续抽拉几个小时,寒冬腊月穿着单衣还流汗呢。

根据村民的需求,岳父增加了印染花布。在晴朗的白天,院子里摆上一张方桌,岳父扯开白布平放在桌面上,先在布面铺上硬质印版,一张张花鸟龙凤图案在上面镂空,再用刮刀把豆面加石灰调和的浆快速地刮在印版上,然后将印版揭起,布面上就印满了图案。待整个布面全部印好,挂在阴凉处自然晾干,再放入由靛蓝加石灰、酿酒调配的染缸中染色,直至达到所需颜色为止。

染好出缸的湿布需要洗净浮色。清晨,岳父和长子扛着染好的湿布,来到杨广河边,扎着马步,两手攥着长木棍,挑起湿布在深水处用力刷洗。那印花布搓洗起来非常费力,特别在冬天,朔风呼啸,在冰窟窿里刷洗湿布,一干就是几个小时。

染好的成品湿布需要搭在院内的高架上晾晒。那一匹匹布在璀璨的阳光下随风曼舞,用缤纷的蓝白色彩传递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朴实向往和追求。特别是高挂的印花被面布,有“孔雀开屏”“龙凤呈祥”“松鹤延年”等图案,色调朴素大方,图案清淡典雅。那挂在低处排列有序的碎花被面布,又显得古朴明快、清新俊逸,让人目酣神醉。而雍容华贵的“凤戏牡丹”被面布,更使人感到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岳父高超的印染技艺,展现了中华千百年来手工艺制品的无穷魅力,凝聚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不朽精神。平布在凌晨进行,岳父在不太明亮的油灯下,一身短装上阵,轻盈敏捷。先把染成的布喷上雾水,卷到木辊上,再把布辊放在碾盘中央,他双脚踏上碾石,在半空中左右腿轮番均匀用力,掌握着平衡,布辊便在碾盘、碾石中间来回滚动……等布平好了,松开扶手,下了碾石,把布辊搬到辊车上,将那平整亮丽的成品布卸下、叠好,放到成品布堆上。

吃过早饭,当岳父推着小车将印染好的布交给布主时,人们无不为他精美的染布质量和周到的服务而赞叹。加之价格公道,岳父的“张家染坊”名声传遍十里八乡,有口皆碑,生意越来越红火,生活也不断好转。后来,岳父的染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生意越来越兴旺,全家人过上了安定祥和的生活。但随着我国百业欣荣,大力发展印染纺织工业,供销社里机器织的“洋布”花色绚丽多彩、琳琅满目、价格便宜,农村的家庭织布需求量逐渐减少,岳父染坊的生意受到了影響,直到1953年关门停业。

于是,岳父和孩子们安心种地。儿女们在老人坚强不屈精神的影响下,各尽其才,奋发有为。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劲吹中原大地,为岳父的家庭注入了新的活力。老人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仍然为支持、教育、培养后代尽力。19个孙辈中,先后10个大学毕业,其中2人是博士、硕士,1人成为全国闻名的民营出版企业家,1人成为全国著名书法家,5人当了企业老板;重孙辈有36人,25人上了大学,14人是研究生,6人去国外留学,20人成为公务员。“张家大户”真正成了远近闻名的佼佼者。

1983年,岳父和岳母因长年辛劳,先后患病,跟随三儿子一家在城市生活。全家人团结一心、勇战病魔,爱党爱国、努力工作,勤俭持家、助人为乐,受到社会广泛赞誉。20世纪90年代前后,张家连续两次被授予安徽省“五好家庭”的光荣称号。

猜你喜欢
染坊染缸白布
原乡染坊有记
基于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的染缸资源配置优化方法研究
看客
掉进染缸以后
白布河畔苍鹭飞
飘舞的白布
到拉萨途中
兔子染坊
滕县民间印染流程
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