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丽晴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以培养和提高教育对象的审美情操、审美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六艺”、历代的诗词歌赋、园林建设乃至工艺品都起着广泛的审美教育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审美意识和需求逐渐得到重视。“审美发现与鉴赏”已成为中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语言文化,提高语言文化鉴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提升审美境界,在生活、工作情境中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现美,创造美。
一、中职语文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意义中国古代诗歌既承载了中华民族历代最优秀人群的审美,还承载了中华民族历代最优秀人群最动人心弦的情感,具有很强的审美教育功能,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职语文诗歌专题从浩如烟海的历代中国古代诗文中精心选择作品。这些诗歌记录着先人不同的人生境遇,承载着不同的人生情怀: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宁静、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洒脱自信、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的深广忧思、苏轼“竹杖芒鞋”的旷达自适、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的一往情深。这些选文描绘了先人不同的人生态度与生命感悟,展现着深沉的情感世界,寄寓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阅读这些诗文,能在给予学生心灵感动与启迪的同时,指引学生拥有丰富而健康的情感、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达到以美育人的效果。
同时,中国古代诗歌的主情传统决定了它具有以美化人的社会功效,学生体味和鉴赏古诗词,是一个感受诗词中蕴含的自然美、情感美和人性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身心的愉悦和幸福,对中华文化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提升;在愉快与和谐的精神状态下,与我国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凝聚的价值观同频共振,形成自己的历史价值观与正确的审美,完成中国古代诗歌以美化人的功效。
同样,诗歌教学不仅仅是文学的传承,文化的弘扬,更是精神的洗礼。中国古代诗歌的文艺理论思想是“诗言志”,准确地说是强调以浩然之气“赋诗言志”。从“采薇”到“正气歌”,抒发的是家国情怀,蕴养的是浩然正气,字里行间,是历史与文化的脉搏。学生在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创作诗歌中,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才能理性地抵制媚俗、肤浅、表象的娱乐文化影响,达到以美培元。
二、中职语文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中职语文统编教材选取的诗歌所占比例不高,对于如浩瀚星空般的中国古代诗歌作品来说,只是沧海一粟。无论是涉及的题材还是选取的内容都囿于课时与篇幅的限制,仅有的中国古代诗文专题学习,难于帮助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形成系统的美学认识。另一方面,中职学生的古代诗歌底蕴比较贫乏。调查发现,中职学生对中国古代诗词所具有的思想品位、审美情趣等内容的存储低于高中生,很多中职学生对于中国古代诗词学习抱有抵触情绪,畏惧背诵,不愿理解,认为它们不适合职业学校的学生。
同样,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开发而忽略学生审美教育的引导。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基本语言能力的运用,而极少引导学生挖掘诗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更不擅于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攫取育人元素,有目的地开展审美教育,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如何充分挖掘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教育元素,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方针,提升中职生审美能力,是职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中职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策略思考中职语文诗歌教学要统筹多顾,既考虑学生诗歌数目的储备,又强调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来促进学生“欣赏美的能力”,从而达到“会思考”“能表达”“有审美”。总的来说,要在内容层面强调促进学生的感悟能力,思想层面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能力层面突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内动力,以全方位策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逐渐掌握鉴赏技巧、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一)精心选择内容补充中职语文古代诗歌专题教学内容
从学生成长审美需要和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形式发展的特点出发,结合题材分类,编写补充讲义。立足于中职学生诗歌底蕴及审美能力成长规律,以理解和掌握鉴赏技巧、感悟诗歌的思想内涵为编写主线,突出诗歌学习中鉴赏的重要性;以“少而精”的原则,通俗易懂的经典作品为例,在内容上突破按年代、按作者分类的编排方式,把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和诗歌鉴赏常识纳入学习内容,按照诗歌的题材,跨年代荟萃不同作者的作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同一类题材不同诗歌的特点来领悟诗歌的写作风格与艺术魅力;同时编排有着明显中国文化元素的诗歌主题,比如:“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诗歌中的四时——春夏秋冬”“诗歌中的传统节日”以及“飞花令”等,带领学生探究诗歌中蕴含的民族情感与传统文化。
(二)精心设计中职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
1.多方式开展朗读教学,以中国古代诗歌的音韵美深化审美快感
中国古代诗歌具有非常强的音韵美,有感情地朗读更易搭起学生与作者情感共鸣的桥梁。充分发挥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强、愿意嘗试的特点,探索多样化的诗歌朗读形式。鼓励学生依据诗歌内容编演小戏剧,以角色体验的方法把握诗歌的微妙情感;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设置线上APP日常打卡帮助学生养成常读常诵的习惯;指导学生依据诗歌内容策划制作小视频并配音,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多方式的朗读教学激发学生诵读中国古代诗歌的热情,也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接受了音韵美的熏陶,提升了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认同;参与美的制作,获得美的情操。
2.多维度分类诗歌主题,以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感美丰富审美角度
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情景交融,无论是以优美的文字营造意境,还是以朴实无华的文字叙写故事,中国古代诗歌最打动人的是诗人借助文字的情感流露。中国古代诗歌凝聚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中最优秀人群最动人心弦的情感,这些作品是引导学生树立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最好的典范。把浩如烟海的诗歌按主题进行分类,便于学生由浅入深触碰先人情怀。
从诗歌表达的情感出发,有可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爱国抒怀”“边塞征战”“咏史怀古”;可以作为自然景色欣赏的“山水田园”“伤春惜别”;可以作为职业立志的“托物言志”,甚至作为挫折教育的“羁旅行役”,等等。主题的选择取决于课程思政的重点,落脚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分类的主题便于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比较阅读的方式使学生更能感受出先人的情绪与表达情感方式的精妙之处,学生在与诗人的情感碰撞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性美的洗礼。
3.多角度创设诗歌情境,以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生活美提升审美情趣
中国古代诗歌以文字组成意象和意境,对意象和意境的感悟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必要途径。围绕生活环境,多角度创設诗歌情境,体会中国古代诗歌中意象的文字美感,是从细节进行审美教育。指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诗人成长环境来分析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比单纯地用多媒体技术表现出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更利于学生体会作者内心情绪起伏。将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与学生生活环境相结合,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学习从课堂走向社会,从课本走向生活。
例如,秋日登高、春日撩雨、夏日寻蝉、冬日觅雪,从“发现家乡的美”到“江山如此多娇”,以中国古代诗歌中对大好河山的赞美指导学生赞美自己的家乡,感悟生活的美;指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春夏秋冬”“诗歌中的传统节日”,以诗歌内容观现生活,以生活节日比照中国传统文化,带领学生探究诗歌中蕴含的民族情感与传统文化。从而帮助学生培养在生活中发现诗意的习惯。
(三)认真做好教学反馈,灵活调整教学策略
中国古代诗歌教学只是中职语文教学实践的一部分,并不是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因而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思维模式的特点、多维度挖掘教学资源,聚焦于学生良好的诗歌学习与欣赏的兴趣,抓好教学每一分钟,让诗歌的学习陪伴学生的日常活动。以多形式的竞赛及小组活动来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与时间。学生对于教学的反馈不能完全通过学校的教学评议反映,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制作反馈表,细致认真地了解学生审美能力的变化,通过主动认真的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重视诗歌学习,在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熏陶下,全面提升学生的内在的思想情操及审美能力。
四、结论与展望
中职语文诗歌教学具有强大的审美教育功能,对培养中职生审美意识和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诗歌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努力实现中国古代诗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着眼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在活动中引导学生逐步了解鉴赏技巧,学会欣赏诗歌、提升审美能力。然而,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还远远不够,需要加强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力量的参与和支持。未来研究应更加关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策略和效果评估,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加强实践与应用。以进一步提升中职生的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S](2020年版).
[2]靳亮.简析中职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路径[J].文渊(高中版),2020(7):262.
[3]赵政.古代诗歌思想内容流变视域下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提升研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3(03):104-106.
[4]胡鉴忠.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04):37-39.
[5]徐海鸥.高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及开展策略探析[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20):107-108.
[6]何绵山.论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Ⅱ辑),2000(03):25-27.
[7]祁世英.核心素养指导下的中职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探究[J].科技资讯,2020,18(33):115-116,119.
[8]陈建彬.解读言外之意,品味意境之美——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之探幽[J].江西教育,2017(30):16-17.
责任编辑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