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梓杰
一、背景
推行现代学徒制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2014年5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作出具体指示,这标志着推行现代学徒制已经成为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2019年9月广东省公布第二批中等职业教育“双精准”示范专业立项名单。“双精准”人才培养模式从提出伊始,广东省便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聚焦创建产教融合发展示范区、开展双精准专业建设、现代学徒制试点等,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努力实现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
二、专业现状
1.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的基本情况
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多学科交叉专业,在中职阶段的专业建设尚待探索和完善,专任师资相对不足,教学资源较少,产教联合人才培养模式还不成熟。
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不多,可借鉴的建设样例较少。
2.现代学徒制在中职学校落地的主要问题
(1)学生、家长认可度不够,生源面窄,且入学后学生较难适应双重身份的转型。家长往往重升学、轻就业。
(2)学校热、企业冷,教育模式仍是学校本位。企业与学校缺乏沟通交流,在校企协同育人方面表现被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改革与教材开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
(3)双师队伍结构单一、水平不高,科研能力不强,重理论轻实操。
三、“双精准”育人途径
“双精准”是广东职业教育的名片,实施“双精准”需要深化产教融合,通过精准育人使所培养的人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精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精准对接,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精准度(龚小涛、赵鹏飞、石范锋,2019)。现代学徒制作为优化校企合作的育人机制,能够强化协同育人,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是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的实现途径。
针对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的特征与需求,东莞理工学校在新兴专业采用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精确分析、精确对接、精确管理,以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为抓手,推动校企双主体育人、双身份培养、双导师教授、双基地建设、双考核机制的开展,提升职业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产教融合,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让行业标准与专业标准、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岗位能力与专业能力、工作内容与课程内容融合(周苗,2022),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有效解决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问题。
四、整体研究思路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学校、企业双方合力协同育人,以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为契机,推动校企双主体育人、双身份培养、双导师教授、双基地建设、双考核机制的开展(邹文芳,2022)。参照行业企业标准共同修订专业教学标准,形成人才培养方案。解决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校企教学标准一体化、课程一体化、实训实习一体化、考核评价体系一体化,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深化专业“二元聯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项目课程为主体、职业实践为主线的新课程体系。
打造契合东莞产业行业发展、适合中职学校、对口专业的校企育人双主体、学生学徒双身份、工学结合双导师、学校企业双场所、教师师傅双考核的“双精准·五双重”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
五、具体实践
1.引企进校,建立与行业发展同步的实训环境
在建立机器人基础实训室、机器人应用实训室的基础上,引入东莞宏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进校,建立了智能装备零配件制造车间、工业机器人制造车间、智能装备装配调试车间等四个场景应用车间,完成从基础实训到仿真产线到场景应用的实训体系化建设,构建生产与教学一体化的实训环境,为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打下良好的基础。
2.建立校企创新工作室,共同培育现代学徒工匠
图1整体方案引企进校,校企深度融合,建立校企创新工作室。一方面,学校专业教师进入校内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提升专业技能。企业师傅也向学校教师学习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技巧,两者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形成现代学徒制的导师团,更好地为学徒服务;另一方面,校企导师共同培育学徒,以导师群形式带领学徒进行岗位学习,参与企业产品的安装与调试、售后维修等。
3.根据调研成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组织专业骨干教师,面向珠三角地区的机器人企业、行业学会及部分职业院校进行实地调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行业学会及兄弟职业院校联系,撰写专业调研报告,引进企业进校,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持续完善校企共建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
从具有行业特点、专业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出发,设计“一年级综合素质培养,二年级岗位技能训练,三年级项目实战提升、顶岗实习为一体的‘三阶递进,工学交替(1+1+1)教学组织形式”,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人才培养方式与行业标准精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运营精准对接,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精准对接。学生不管在校学习还是在校外学习,均要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双重教学。
4.制定教学管理制度,为学徒班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与标准,包括制定学徒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文件,规范人才培养的标准;制定学徒班管理办法、学徒班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办法等多项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学徒班管理,保障学徒班教学质量;制定《学徒班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办法》等多项办法,确保学徒班学生培养质量。
六、成果显现
1.学生得技能
学校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校企合作机制、双精准专业试点工作等方面的建设,以企业的AGV机器人、智能消杀机器人、口罩机、智能仓储仓库、机器人应用技术实训台项目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岗位技能为目标,确定师徒关系,按照项目轮训流程,开展学徒制培养,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项目期间,实行学校和企业交替式培训和学习,采用“1+1+1”的培养模式,学生1/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1/3的时间在学徒制合作企业(校内基地)进行岗位学习;1/3的时间在学徒制合作企业(校外公司)进行岗位培养。试点班级(20机器人2班)共有23名学生报考机器人集成应用1+X初级证书,通过率100%。
2.教师得锻炼
在“先进技术进课程、企业师傅进课堂、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生产与管理”的基础上,学校与东莞宏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研发团队,卓有成效地推进新产品开发和专利申报等工作。合作企业工程师、专任教师和学生(学徒)共同将实践过程中开发的产品申请了3个实用新型专利及1个软件著作权,共同开发了1部工学一体化校本教材。引入企业兼职导师2名,培养ABB认证讲师2人,教学能手1名,技术能手2名。专业教师共申请专利及软著达到4项,公开出版教材2本。
学校专业教师能力的提升也得到社会的认可,部分专业教师被东莞市工信局、东莞人力资源局聘为专家,参与了东莞企业“机器换人”评审工作、广东省自动化技术改造完工评价和东莞市人力资源局自动化领域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标准评价等项目评审工作。
3.专业得发展
依托合作企业,推进教育部现代学徒制人才试点工作。与宏友智能等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持续修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培养现代学徒70人。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验收。同时校企共建双实训基地,东莞理工学校——宏友智能制造校企合作基地成功申报为东莞市第一批高水平校企合作基地立项建设单位。
4.企業得人才
校企合作编制了基于工作岗位的学徒考核评价标准,涵盖学生/学徒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就业质量、突出成绩奖励等方面。以技能和素养为核心,构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和实操评价相结合,企业、学校双方联合的综合评价体系。企业通过智能立体库组装与调试、智能立体库项目验收、机器人实训台组装与调试、消杀机器人安装与调试等项目考查学生(学徒)的综合能力,在此过程中筛选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打通了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之间的壁垒。
七、特色创新
1.从地区产业实际情况出发,对学校新兴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
通过“中国知网”平台,以“双精准”结合“现代学徒制”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搜索到的文献多集中于在某专业进行“双精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极少涉及重资产投入。同时由于年龄带来的企业身份限制,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多在高职院校和技工院校开展,在中职学校开展的实践样例较少。
2.以云南昭通班为试点对象,解决现代学徒制在中职学校实践中产生的学生/学徒双层身份冲突问题
由于中职学生入学年纪通常是15周岁,“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入校即为企业员工与我国《劳动法》用工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因此,缺乏相关法律、具体制度的保障体系及顶层设计是中职学校发展现代学徒制亟须解决的问题。基于此,专业在试点过程中,选择了云南昭通班作为试点,云南班学生具有入学年纪偏大(入学年龄18岁左右),思想较为成熟,肯吃苦耐劳的特点,并且绝大部分学生家长也对校企合作的模式持支持态度。
3.选取带有地域特点、行业特色、职教情怀的合作企业,推动校企合作的顺利落地
由于中职学校的大部分毕业生都在中小型企业就业。经过前期充分的调研与筛选,学校最终选择了驻校企业——东莞宏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17年在学校注册成立,为中小型研发企业,一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三者有机衔接,将智能化服务与学校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育人模式进行科学整合,精心打造工业机器人制造实训车间,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研发环境。校企双方共同申报的项目曾获2019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具备较好的校企合作软硬件基础。
八、总结
总之,现代学徒制作为优化校企合作的育人机制,能够强化协同育人,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中职阶段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更需要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瞄准行业,找准企业,共商共定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搭建具有特色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实现多方共赢,促进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 2020 年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双精准视域下学校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GDZZJG2020327)阶段成果之一、东莞市2023年规划课题“行校企三方协同工业机器人专业高水平育人基地建设研究”(2023GH851)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