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明明 孟金金 刘戈 施超
摘 要:目的:分析自体血回输技术在体外循环下成人瓣膜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调阅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 院心脏外科病例,选出在2020年3月—2023年1月进行瓣膜置换术的成年患者共104例。均采取择期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术 治疗,以输血方式不同分组,其中52例实施异体输血,另外52例采取自体血回输。对比两组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凝血 功能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输血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术后RBC、血浆用量及总用量均少于对 照组,输血费用更低(P<0.05);观察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4 h引流量低于对照 组(P<0.05)。结论:自体血回输技术能够有效维持体外循环下成人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凝血功能,耗时短,可避免大量输血, 能够降低输血费用,促使患者术后尽早康复。
关键词:成人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自体血回输技术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4.06.058
0 引 言
心脏瓣膜置换术包括主动脉瓣膜置换术、二 尖瓣置换术、双瓣膜置换术,主要适用于心脏瓣膜 病变无法通过药物治疗的患者。在心脏瓣膜置换 术中,输注血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1]。然而,我国目 前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短缺,且移植后常存在潜在危 险。为了解决供血不足和排斥反应等问题,自体血回 输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方法[2]。自体血回输技术是一 种将手术区域积血或术中流出的血液经过处理后 再注入患者体内的方法,即利用自体血液回收装置 采集手术区域和机体残余血液,经过滤、清洗、浓 缩后再回输给患者,是一种科学合理、安全可行的 用血方法,已经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3]。本次研 究针对体外循环下成人瓣膜置换术患者,给予自体 血回输及异体血输注效果的对比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阅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病例,选 出在2020年3月—2023年1月进行瓣膜置换术的成年患 者,共104例。以输血方式不同分组,各52例。对照组, 男女比29∶23,年龄18~75岁,平均(62.1±4.8)岁;观察 组,男女比28∶24,年龄20~72岁,平均(61.8±5.2)歲。 分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外科医生操作,在全麻下 手术。
观察组:实施自体血回输。手术前使用了0.9% 盐水500 mL+肝素25000 U灌洗过滤器和双腔导 管。在手术中和手术后24 h进行静脉输液。采用北 京京精医学器材公司生产的3000 P全自动血液回 收机,通过真空抽吸法对创伤血和CPB管路中的 血进行抽吸,选用500 ml生理盐水+100 mg肝素作 为抗凝药物。凝固滤血器、离心杯、收集袋和废物 袋等设备固定在血液回收机上,并对储血罐进行 清洗。切皮开始,即可将术中出血进行收集,采用 真空双腔抽吸。当储血罐中的血超过800 mL时,以 600 mL/min的速率将血液注射至离心杯中,然后 以10000 转/min的转速进行自动冲洗,去除其中的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和抗凝血剂,制作成红细胞悬 浮液,装入贮血袋中再输入患者体内。输注后1 h 进行血常规检查。在采集自体血时,根据出血量调 整肝素生理盐水的滴速,使其与循环血液的比例为 1∶100。在引流大于600 mL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多 次复输(单次复输量控制在2000 mL以内)。在此 过程中,根据输液技术规程进行输血。
对照组:采取异体血输血。进行术前配型,将 准备好的异体血液制备充足,根据术中失血情况, 合理补充血液。体外循环时血细胞比容控制在24% 以下,术后降低到21%,静滴异体红细胞治疗。
1.3 观察指标
(1)评估凝血功能,治疗前后,进行纤维蛋白 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 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检测,仪器为美 国沃芬公司生产的ACLTOP750型全自动凝血分析 仪。(2)统计输血不良反应,包括感染、肺栓塞、溶 血。(3)统计术中、术后输血情况,统计库存红细胞 (RBC)用量、血浆用量及输血费用。(4)统计两组 围术期指标,主要有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 及术后住院时间、24 h引流量等。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2.0软件对比数据。计 量数据以 (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以n(%)表 示,采用χ2 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凝血功能对比
术前凝血功能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 术后各项指标变化不明显,对照组较术前有明显变化,两组差异显著(P<0.05),详细数据见表1。
2.2 输血不良反应对比
观察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比例低于对照组 (P<0.05),详细数据见表2。
2.3 术中、术后输血情况对比
观察组术中、术后及RBC总用量、血浆总用量 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输血费用较对照组 低(P<0.05),详细数据见表3。
2.4 围术期指标对比
观 察 组机 械 通气 时 间、I C U 停留时 间 及 术 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24 h引流量低于对照组 (P<0.05),详细数据见表5。
3 讨 论
心肺外科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方法,在心肺 复苏过程中,由于会活化凝血和纤溶功能,导致机 体内凝血因子大量丢失,术后出血和渗血现象常常 发生,因此长时间依赖输血[4]。与异体血相比,自体 回输不仅能避免溶血和免疫反应等副作用,而且具 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5]。自体回输还能有效预防 由血液引起的传染病,节省血液资源和患者的经济 压力。等体积稀释法、再循环法和预存法是常用的 自体回输方法。预存式自体血液回输是一种简便、 安全的自养法,已在骨科和普通外科等多个外科手 术中广泛应用,并经过了多项临床研究和验证[6]。 虽然输注血液制品可增加术中失血患者的血 液容量,但也可能导致患者的凝血功能紊乱。因 此,本次研究在输注过程中密切观察凝血功能,以 防止患者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研究结果显示自体 血液回输患者的凝血指标与术前比较没有显著差 异,说明患者术前、术后凝血指标可保持稳定。具体分析为FIB(凝血-纤溶相关指标)的减少会导致 凝血功能障碍和血浆黏度下降。而APTT和PT可以 反映机体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凝血能力,当凝血因子 浓度下降时,APTT和PT明显增加。由于输注量增 加,患者体内的凝血系统失调以及凝血-纤溶活动 加强,D-D的数量也会增加。本次研究中,在术后第 1天和第5天,血浆的FIB、APTT、PT和D-D都比正 常组好,这表明自体血液回输不会引起凝血作用的 改变。这是因为自体血液回输可以减少对血小板的 影响,并且该方法是通过在手术过程中取血,可以 减少对血小板的损害,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持血小板 的稳定性,可避免异体输血导致的不良反应。此外, 自体血回输可以保持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含量,使 其在回输后能够更好地保持凝血功能。
在术前采血、回输以及 术后恢复过程中,与 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术后恢复方面也表现出明 显优势,包括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较短 (P<0.05)。且观察组患者在术中、术后以及总输血 量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而之前的研究 显示,异体血在围术期的使用会导致患者出现排斥 反应,造成早期死亡,并对患者的长期预后不利。 因此,在进行择期瓣膜置换术后,采用自体血回输 方式可降低输血量,缓解血液资源的紧张情况,改 善患者的近期和长期预后,可减少移植物造血干细 胞的使用,既可以避免血液副作用,又可以减少对 血液的损伤,降低因异体血输注导致的不良反应, 其应用安全性更高,可显著提高外科治疗的效果。 且与传统的异体血输注相比,自体血回输在保持血 液成分平衡和电解质平衡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研 究也显示,自体血回输可以使血液中的红细胞、白 细胞、血小板等物质相对穩定,并保留血小板和凝 血因子的作用。另外,研究还发现在心脏瓣膜置换 术后立即进行输液有利于加快凝血功能的恢复,减 少术中和术后的出血。不过须注意的是,自体血回 输过程中负压抽吸和血液的过滤、离心和洗涤等操 作,可能导致红细胞的机械损伤,使血小板和凝血 因子降低,从而降低患者的凝血能力,因此在操作 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规范化操作。
综上,在体外循环下成人瓣膜置换术治疗过程 中,采用自体血回输技术,有助于及时补充术中失 血,可维持凝血功能,还可减少输血量,降低不良 反应,保证手术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刘言一,朱海娟,董文鹏,等.预存式自体血回输技术在择 期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全科医 学,2023,21(1):33-36.
邸艳辉,白宇,贾军会,等.储存式自体输血在体外循环 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与病理杂 志,2022,42(4):892-898.
范迪堃,韩冬,张壮.自体血回输对心瓣膜置换手术患 者血栓弹力图和纤溶指标的影响[J].临床与病理杂 志,2020,40(3):647-652.
钱晓亮,陈月,赵惠,等.del Nido心肌保护液联合自体血逆 行预充技术在成人联合瓣膜心脏手术中应用价值[J].中 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21,35(8):828-830.
陈军,甘耐炎,吕凯.自体血回输对心脏瓣膜置换术 患者凝血功能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J].广西医 学,2020,42(19):2497-2500.
林飞,冼明海,彭华剑,等.自体血回输技术在体外循环 下成人瓣膜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 药,2019,14(14):46-47.
作者简介
常明明,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心脏外科常见 病及急危重症治疗。
(责任编辑:刘宪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