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怀志
很多家长把网络当成洪水猛兽,其实大可不必。在这个数字化时代,网络已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并非要剥夺孩子接触网络的机会,而是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引导他们养成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将网络视作学习和生活的得力助手。
有成瘾性行为的孩子,大多缺乏两样东西。一是缺爱,尽管孩子衣食无忧,但常常感到孤独。二是不自信,缺乏自我价值感。比如,经常被父母挑剔,在学校可能也如透明人一般,难以找到归属感。
当孩子内心空虚且缺乏自信时,他们很可能会在其他地方寻求满足,而网络正是这样一个便捷且充满诱惑的平台,于是所谓的沉迷现象便出现了。因此,想让孩子不沉迷网络,家长就要给孩子爱和自信。
转变观念
孩子玩手机的时候,一些家长担心他会沉迷,影响学业和发展,就忍不住指责:“你就知道玩手机,除了玩手机你什么都不会!不学习,整天玩手机有什么前途!”然而,这种消极言辞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还可能加剧孩子的叛逆心理。
家长应该意识到,情绪化的指责只会让孩子感到被否定,进而产生消极的自我认知。因此,家长需要转变观念,用成长型思维去看待孩子的问题,培养孩子的积极心态。比如,孩子考了90分,很多家长会盯着丢掉的10分,给孩子纠错。但很多时候,解决丢分问题的办法其实是在孩子得到的分里面。家长可以先肯定孩子的努力:“你这次考试取得了90分的好成绩,说明你在平时的学习中付出了很多努力。你在审题时标出了重点,计算时用了草稿纸,这些都是你值得表扬的地方。”然后,再针对孩子失分的地方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
育人先育己。家长自己如果不改变,逼着孩子放下手机去学习,那么,孩子也无法改变。想让孩子改错,家长一定要多关注孩子做对的部分,多夸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例如,当孩子在游戏中有出色表现时,不妨给予他们真诚的赞赏:“哇,你的反应速度和眼手协调能力都很强,这些都是你独特的优点。你如果能把这些优势运用到体育运动中就更好了。”孩子感受到家长的认可和鼓励,不想辜负家长的信任,会更有改变的动力。
正确沟通
沉迷网络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缺乏情感支持,因此,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关键,而建立关系的基础就是沟通。那么,父母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呢?
家长一定要在沟通中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我和你站在一边。比如,家长可以说:“亲爱的宝贝,爸爸妈妈知道,你并非沉迷于手机游戏无法自拔,你也不想让我们担心。所以,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如何更好地管理手机、使用网络。”这种态度可以让孩子感到自己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家长作为后盾,共同面对网络问题。
除此之外,家长还要表达理解和信任,比如下面这些话。
“迷恋手机和游戏并不是你的错。游戏本身就有让人上瘾的性质,但妈妈相信你是一个自我管理能力很强的孩子。尽管你可能受好奇心的驱使迷恋上了游戏,但也能很快走出来。这一点妈妈非常放心!”
“妈妈知道游戏能给你带来快乐,但我也希望你明白,生活中还有更多精彩的事物等着你去发现。”
“妈妈不是要求你完全不玩游戏,而是希望你能找到一个平衡点。你可以设定一个每天玩游戏的时间,剩下的时间用来学习、运动或尝试其他兴趣爱好。这样,你既能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又能全面发展自己。”
“生活中有两个游戏,一个是手机游戏,另一个是挑战自我并战胜诱惑的游戏。在未来的人生中,我们会面临许多诱惑。只有学会抵制这些诱惑,你才能真正地成长和进步。”
……
家长用和善且坚定的方式说话,孩子才更愿意打开心扉,分享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沟通畅通了,亲子关系也会变好;亲子关系好了,孩子就更愿意听话。
高质量陪伴
许多父母只是待在孩子身边,自己则玩手机、看电视或聊天,这样的陪伴是远远不够的。当孩子和家长缺乏互动、找不到其他娱乐方式时,手机很容易成为他们的最佳玩伴。因此,与其让孩子与手机为伴,家长不如放下手机,全身心地陪伴他们,与他们一同探索这个多彩的世界。
优秀的父母,是会带着孩子玩的父母,他们会珍惜与孩子共度的每一刻,带他们领略世界的精彩。无论是漫步于林间小道,还是远足于山川之间,孩子都能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到虫鸣鸟叫、芬芳花香。他们会惊叹于山的巍峨、海的辽阔、云的变幻。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开展亲子共读,带领孩子在书的海洋中遨游,拓宽视野,丰富精神世界。这样一来,孩子心中自有一個宽广的世界,又怎会轻易被手机等电子产品迷惑?
另外,家长还要培养孩子健康的兴趣爱好。一个兴趣丰富的孩子,会珍惜每分每秒,不愿将时间浪费在网络世界中。他们会热衷于探索未知,制订计划,并坚定执行。当孩子的动机足够强烈时,自律就不再是难题。
唤醒沉迷网络的孩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家长需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养观念和方式,与孩子建立更加紧密的亲子关系。只有通过真诚的沟通、温暖的关怀,我们才能让孩子远离网络的诱惑,走上健康成长之路。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平市西董街道鹤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