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宇坤
近日,重庆和广州相继宣布GDP 破3 万亿元大关,继上海(2017 年)、北京(2018 年)、深圳(2021 年)之后,我国“GDP3 万亿俱乐部”城市达到5 个。
3 万亿元是什么概念? 按照人民币与美元的最新汇率计算,3 万亿元人民币可换算为约4170 亿美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3 年发布的数据,与此接近的马来西亚2022 年GDP 为4079 亿美元,排名全球第35 位。
由此可见,“3 万亿俱乐部”一座城市的GDP 体量,可谓已经超出全球大多数经济体。
以1978 年为起始点看增长轨迹,广州地区“开篇”的生产总值仅为43 亿元。此后,从43 亿元到1 万亿元,广州用了33年;从1 万亿元到2 万亿元,广州仅用了8 年;从2 万亿元到3万亿元,广州仅用了5 年。
再看重庆,与在2010 年实现破万亿元的广州相比,重庆落后了一年。但在2022 年,重庆GDP 超越广州,上升为经济总量“第四城”;2023 年前三季度,重庆GDP 无论从增速还是总量上都稍胜广州,两地也在2023 年携手站上3 万亿元台阶。
“3 万亿俱乐部”扩容的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经济结构和质量的持续优化提升。
作为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广州是中国唯一一个开埠两千多年从未关闭的通商口岸。“千年商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商品进出口总值连续第3 年双双超过1 万亿元,固定投资超过8600 亿元。
“商贸广州”之外,“科技广州”也在加速崛起,现代化产业体系正是广州坚实的家底。要知道,广州是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制造业产品体系较完备,拥有41 个工业大类中的35 个,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速进行。
过去一年,广州新增5G 基站1.52 万座、总数达9.17 万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总产值比重30%以上。
而对于重庆来说,其终于实现了中西部城市的又一个新突破。
“33618” 可谓是重庆的产业热词与 “财富密码”。在“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布局下,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新星”产业全面发力。2023 年1-11 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位列全国第10。
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与密集的政策倾斜,投资对重庆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颇为强劲。2023 年,重庆市级重点项目提前一个月完成年度投资目标。1-11 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7%,排全国第12 位,上升9 位。
因此有专家认为,重庆此番的能级跃升还有另一层标志性意义,即对推动中国经济更加均衡发展、更有后劲有重大贡献。
这些年,广州和重庆总是被不少人放在一起对比。在2023 年中旬,两地就曾出现一个“神同步”:重庆提出“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背后依托的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广州提出“再造一个新广州”,以新质生产力撑起广州工业脊梁。
中新财经梳理发现,在类似的方向指引下,两座城市确有一个共同点值得一提。2023 年,我国以电动载人汽车为代表的 “新三样” 出口保持快速增长,成为2023 年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成为定局。而汽车产业与穗、渝两地都颇有渊源。
汽车是广州的第一支柱产业。2022 年,广州汽车产量达到313.68 万辆,整车产销创历史新高,连续四年居全国城市之首。虽然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有优势,面对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大变局,广州已选择主动出击,培育广汽埃安、小鹏汽车等造车新势力。2023 年,广州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65 万辆、增长1.08 倍。
对于重庆来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 “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3 大主导产业集群之一,已是重庆建设 “制造强市” 的中流砥柱。2023 年前三季度,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1%。
重庆市经信委数据显示,预计2023 年全市汽车产量为230 万辆,排名有望位居全国第二。而在物流大通道方面,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新能源汽车铁海联运班列,将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能源汽车出口添新通道,乘上中国汽车外贸大浪潮。
重庆、广州之后,再度冲击“3 万亿”的后备力量也备受关注。从2022 年数据看,全国城市GDP 十强为: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和南京。
按形势看,下一个有望冲击 “3 万亿之城” 的当属有着“中国最强地级市” 之称的苏州。2022 年,苏州GDP 约2.4万亿元。2024 年1 月3 日,苏州召开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提出,用3 年左右时间,推动GDP 迈上3 万亿台阶。
另外,“2 万亿之城” 的分界线落则在了成都与武汉之间,2022 年武汉市GDP 约1.89 万亿元,成都则凭借2.08 万亿元成为内地第7 个2 万亿GDP 城市。虽说GDP 刚刚跨越2 万亿元,但成都已在2023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锚定了未来五年的新目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 万亿元,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