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鹏
青岛新世纪妇儿医院,山东青岛,266000
医疗设备是医院工作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其质量和可靠性直接影响着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医疗服务的质量。然而,医疗设备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设备的维护和管理难度也相应增加,其性能也会随之变化,可能会出现各种故障和损坏,从而对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产生影响[1]。因此,如何保持医疗设备的良好状态已经成为医院运营管理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传统的医疗设备维护方式主要是以故障修复为主,存在着诸多不足与缺陷,不仅会导致医院的医疗工作受到影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增加维修成本,而且还会缩短设备的寿命,从而增加设备的更换频率和维修负担。预防性维护是医疗领域中新的维护方式,主要指在设备正常运转期间,通过对设备的监测、维护和更换部件,以保证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从而减少设备的故障率和停机时间,能够有效保证维护的效率与质量[2]。对于医疗行业而言,预防性维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保证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医疗服务的质量。
医疗设备指在诊断、治疗、监测和康复过程中使用的机械、电气、电子、光学、生物等工程学科的设备。根据其构成分为医疗仪器和医疗设备两个大类,医疗仪器又可分为诊断仪器和治疗仪器,医疗设备可分为诊断设备和治疗设备。医疗设备中的诊断设备包含影像诊断设备,如X射线放射设备、CT、MRI、超声、核医学影像设备等;生理检测设备,如心电图机、脑电图机、血压计、糖尿病仪、血氧仪等;实验室设备,如生化分析仪、细胞培养箱、离心机等;病理设备,如组织学切片机、冰冻切片机、自动染色机等;检验设备,如血气分析仪、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等。而治疗设备则包含电疗设备,比如电疗机、微波治疗仪、高频治疗仪等;物理治疗设备,如超声波治疗仪、激光治疗仪;手术设备,如手术床、手术灯、手术器械、外科刀等;呼吸设备,如呼吸机、氧气吸入机等;血液透析设备,如透析机、脱水机等;监测设备,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监护仪等[3]。
医疗设备应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特点是将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知识结合于一体,将生物医学和工程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医疗设备的设计、制造、使用、维护、管理和监督相结合。医疗设备是工程技术高度复杂的产品,往往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比如医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考虑到医疗设备是直接与人体相接触的设备,其安全性是首要问题,要求设备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报警系统、保护系统、自动停机等措施,确保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不会对病人和使用人员造成伤害。同时,医疗设备的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特点还包含可靠性与可维护性,能够充分考虑设备的设计、制造、维护等多方面因素,以防设备对病人的诊疗产生负面影响。另外,有学者认为,医疗设备必须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设计人机交互界面、工作流程、操作界面等,让使用者能够轻松使用设备,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操作错误的风险[4]。随着医学技术的更新换代,医疗设备的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需要具有足够的灵活性,能够支持多种功能和应用,以适应新的诊疗需求。
医疗设备的故障或停机将会给医疗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给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带来风险,通过定期的预防性维护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设备的隐患问题,消除设备的缺陷,保证设备的可靠运行,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工作效率。在实际操作中,医疗设备对于诊断、治疗、监测和护理等环节起着重要作用,其正常运行是医疗质量保障的关键因素;科学的预防性维护方案能够大大提高医疗设备的可靠性,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和停机时间,保证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提供准确、可靠的结果,同时还可以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给广大医患带来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医疗设备是医疗机构的重要财产和资产,其购置成本较高,通过定期的预防性维护可以避免设备出现严重故障,减少设备更换的频率,延长使用寿命,并且还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降低医疗机构的经济负担,节约医疗资源。另外,科学的预防性维护在减少设备故障的概率和停机时间方面也有着显著的作用,不仅可以避免设备进一步损坏,对医疗工作造成不必要的影响,而且还能够确保设备随时可用,提高医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满足患者的需求,为其提供更佳的服务保障,从而提升医疗机构的声誉和竞争力。
医疗设备的运行效率直接影响到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预防性维护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理设备性能下降、部件磨损、软件更新等问题,通过修复和优化来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保证其正常工作,并最大程度地利用设备进行医疗服务。除此以外,在医疗设备的管理中实施预防性维护有助于规范医疗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流程。定期的维护计划和检修记录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建立科学、有效的设备管理制度,包括设备档案管理、维护人员培训、使用规范等,从而提高设备的管理水平,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医疗机构声誉和竞争力的有效提升[5]。
医疗设备的预防性维护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包括时间、人力、物力和资金等。然而,医疗机构在实施预防性维护时可能面临资源有限的情况,无法满足所有设备的维护需求,会导致一些设备无法及时得到维护,增加设备故障和停机的风险。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医疗设备变得越来越复杂,针对一些高级设备,其维护和修理需要特定的技术知识和技能;若是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持,则无法应对这些复杂设备的维护需求,对于保障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以及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会带来一定的难度[6]。同时,部分医疗机构缺乏统一且标准的维护流程,不同维护人员可能会根据各自的经验和理解进行维护工作,导致差异化和不一致性,从而影响维护的质量和效果,增加设备故障的风险。
医疗机构通常配备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医疗设备,涵盖不同的专业领域和功能,且不同类型的设备具有不同的工作原理、结构和维护需求。因此,在制定和执行预防性维护计划时,需要维护人员具备丰富的设备知识和技能,并根据设备的特点开展相应的维护工作,易增加维护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同时,针对老化设备往往需要更频繁的维护和更复杂的故障处理,加上设备维护依赖于设备制造商和供应商的支持,当出现服务不及时、配件供应不稳定等问题时会导致设备维护的延误和困难。
由于设备种类繁多和技术更新快速,维护人员需要不断提升技能和知识,全面了解设备的原理、操作和常见故障,掌握和适应新设备的技术变化和发展,以满足复杂的维护需求,这对培训提出了挑战。同时,一些医疗机构可能存在培训资源不足和培训计划不完善的问题,加上维护人员的高流动性,会严重影响维护工作的连续性和质量。随着医疗设备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导致维护人员的工作负荷增加,通常需在医疗机构的工作高峰期进行,易影响维护质量和效率,对维护人员的培育和职业发展投入不足,使得其专业水平与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提升[7]。
首先需明确设备的使用情况,包括使用频率、使用环境、使用时间、使用方式等,根据设备的特性制定维护计划的周期和内容。一般来说,周期分为日常维护、周维护、月维护、季度维护、半年维护和年维护,内容包括设备的清洁、检查、保养和维修等方面。在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的组织架构方面,应该明确设备维护管理的职能、任务、权限和责任,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维护管理体系,确保预防性维护计划落实到位。比如,构建维护管理部门或机构,加强实施管理体制,对设备进行详细分类,综合考虑设备特点、设备数量、设备重要程度等因素,采取针对性的维护措施。同时,对设备的入库、验收、使用、维护、报废等全过程进行记录和管理,设立设备故障与维修体系,规范其流程,并在安全使用、安全维护、安全检测、危险预警等方面强化管理。
设备维护保养的方法和技术是预防性维护的关键,直接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性能。设备的清洁是维护保养的第一步,需检查设备的各个部件和连接,确保其完好无损,清洁设备的外壳和内部部件,以去除污垢和积灰。对设备的电气部分、机械部分、传动部分、液压部分和气动部分等进行全面检查维护,保持设备正常运转,并及时将损坏的零部件进行更换。保养维护是预防性维护的重要内容,需加强对设备的环境条件的监测,确保符合要求,并积极采取防护措施,以保护设备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损害。另外,根据生物医学工程,可以利用设备的运行数据和故障记录进行数据分析和故障诊断,以提前预测设备的使用模式和变化趋势,确定设备的故障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促使医疗设备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得以保障[8]。
通过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和评估体系,可以不断提高设备的维护质量,保证设备能够长期稳定运行,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在医疗设备维护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设备维护情况,了解设备的使用情况和维护效果,加强设备维护质量评估,并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实时监测,以便第一时间发现潜在问题及隐患,确保设备维护的顺利进行,为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供有效保障。同时,采集设备故障和维护记录,建立设备维护数据库和统计分析体系,为更好地改进维护计划和方法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医疗设备改进和优化措施的落实。
此外,在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的管理中,维护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为了确保设备得到高质量的维护,对维护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考核至关重要。应建立维护人员的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包括设定维护目标和绩效指标,定期进行绩效评估和考核,以及提供相应的激励和奖励等,以激发维护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维护工作的不断改进。然而,实施有效的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还需跨学科的合作与协调,医疗设备维护人员之间应定期组织召开会议,加强相互交流与讨论,促进经验和知识共享,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预防性维护计划,并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与水平,加强自身的维护意识,遵守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规范,及时反馈设备的异常情况和需求。
综上所述,在医疗设备的运行过程中,预防性维护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从生物医学工程的角度来看,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的实施能够提高医疗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优化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效果,从而为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提供有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