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艺术创作中的模糊性是一种绘画语言和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较高的艺术表现境界。模糊性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能够反映艺术家对自然、对社会、对人存在的某种认知态度,对于个体创作风格的塑造和个性表达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可以丰富艺术创作的一种绘画语言,这种创作手法的运用促使画面展现出不一样的美感。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对绘画中的模糊性语言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模糊性在绘画创作中的独特表现形式及情感表达;其次以中西方绘画中的代表艺术家为例,探究艺术家如何运用模糊性表达形式、内容和情感;最后结合个人创作实践及人物场景创作的具体运用,探讨模糊性绘画语言对个人创作实践产生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绘画语言;模糊性;艺术创作
“模糊”一词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意为似是而非的不确定性。它经常被用来形容周围的事和物,呈不确定、不清晰、朦胧、混沌、漂浮不定、若隐若现等状态。在过去,人们常常忽略模糊性在绘画艺术中的价值,而如今,模糊性作为一种艺术追求,广泛体现在当代绘画艺术中,不少艺术家在自己的绘画风格中运用了模糊性绘画语言。模糊性绘画语言逐渐成为艺术家主观表现和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承载方式,他们用“模糊”来传达更深远的精神含义,将其主观精神融入画面,大大地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
一、绘画中的模糊性语言
模糊性在绘画创作中,尤其是在人物场景创作中日渐成为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它可以通过色彩的混合、笔触的叠加、光影的处理等方式实现,在画面中通常表现为边缘弱化、背景空间简化、色彩对比减弱等,使画面产生一种朦胧、梦幻的效果,增强画面的深度和立体感,同时也更好地表现出画面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是一种引人入胜、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艺术家使用独特的视觉效果、技术手法和情感表达,将模糊性作为核心创作语言;模糊性绘画语言也帮助艺术家在绘画创作中更好地表达出具有真实性和情绪化的人物场景,从而使观者更容易产生情感共振。
首先,在绘画创作中,模糊性通过多种手段创造出独特而引人注目的视觉效果。其中,模糊边缘是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艺术家通过降低或消除人物、物体轮廓的清晰度,使整体画面呈现出柔和、流动的感觉。模糊边缘不仅可以产生一种柔美的视觉效果,还能够模糊人与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引导观者更多地专注于色彩和情感表达。此外,模糊性还通过渐变过渡的方式展现在绘画创作中。通过巧妙地调整色彩的渐变,艺术家可以实现从清晰到模糊的过渡,从而在画面中创造出层次分明且富有深度的效果。这种渐变过渡使观者在欣赏作品时经历一种温柔而流畅的感知过程,进而提升观赏的愉悦感。
其次,模糊性的呈现离不开艺术家对各种技术手法的灵活运用。其中,湿拓是一种常见的技术手法。艺术家通过在湿润的油画等材料表面进行拓印,使颜料在扩散中产生模糊的效果。这种手法既能够实现细腻的模糊渐变,又能够在画面中创造出独特的质感。此外,刮擦也是一种常见的技术手法。艺术家通过在已上色的画面上进行刮擦,使颜料形成独特的纹理和模糊的边缘。这种手法不仅能够实现表面质感的多样性,同时也赋予了作品一种独特的表现力。
最后,模糊性绘画语言在艺术中不仅是一种视觉手法,还是一种情感表达工具。通过模糊的笔触和色彩,艺术家能够传达出更为抽象而深刻的情感。例如,模糊的笔触可以使表现的人物主体更具流动感,从而传达出一种动态的、生命力十足的情感。色彩的模糊性则常常与情感的复杂性相呼应,通过巧妙运用色彩的模糊处理,艺术家可以展现出一种莫名的、难以言喻的情感状态,进而引发观者对画面深层含义的思考。模糊性的表达方式使观者更容易沉浸于画面所传达的情感氛围,从而与作品建立更为亲近的联系。
总体而言,通过深入研究绘画创作中的模糊性语言,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模糊性的多样表达形式及艺术家们在绘画创作中对模糊性的巧妙运用。这种模糊性语言的独特性不仅在视觉上呈现出富有层次感的画面,还在情感表达和观者体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模糊性绘画语言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二、模糊性在国内外绘画作品中的个案体现
在当代绘画创作中,不少艺术家会运用到模糊性的绘画形式。很多艺术本身就是以一种抽象的形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而模糊性艺术形式的出现更是让人们“大饱眼福”,带领人们去欣赏艺术创作中的另一种美。
例如德国画家格哈德·里希特,就常常在绘画中对物象进行模糊处理,模糊性在他的创作中属于一种标签式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或许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一幅画作被无意间擦拭或损坏,使形象变得模糊不清,画家进而发现形成的画面十分独特,随后这些意外的尝试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技巧。然而这种模糊性并非技术手法,而是一种艺术语言,旨在引导观者超越表面,进行深入思考与感知。这一手法首先体现在他对人物形象的处理上,如图1所示。通过模糊、拉伸笔触,里希特刻意使人物形象失焦,这一手法突破了传统绘画对于细节的追求。这种模糊的表现形式使观者難以准确辨认人物的面容,进而使得作品的表达更为抽象,引发观者对形象的多重解读。
此外,里希特对场景和背景的模糊处理也是其作品的显著特征,如《厨房的椅子》。里希特通过模糊性的表达方式,成功地创造了一个深邃而复杂的艺术语境,营造了一种梦幻般的氛围,让观者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情感体验。这种模糊性的运用不仅赋予作品更多的表现力,同时也挑战了传统艺术中对于清晰边界的常规要求,使观者更加主动地参与作品中去填补模糊中的空白,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中国的艺术家中,毛焰常常运用模糊性手法不断简化画面的外在形象,同时丰富了画面内在的某种精神状态,从而形成自身绘画语言的模糊性,对中西方绘画的交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首先,他将传统文化符号与抽象形式相结合,既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融入了西方抽象艺术的现代观念,为中西方绘画交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文化融合点。其次,毛焰通过对抽象艺术的追求,创造了一种不拘泥于传统、充满创新活力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突破了传统的地域和文化限制,使得观者在跨越中西方绘画传统的同时,感受到一种更为普遍和共通的抽象艺术的审美趣味。
毛焰的模糊性表达不仅在形式上丰富了作品,还在体现绘画的文化内涵和国际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创作的“托马斯肖像”系列作品(图2)以人的面孔为主,且都是闭目的状态。这是他避免画面复杂化的一种方式,或许眼睛的睁开会给画面增添作者不想要的杂乱信息,“心灵窗口”的关闭反而让观者通过眼睛产生一种模糊混沌之感。毛焰画面中的灰色细腻且千变万化,让人捉摸不定,纯粹得十分透明。托马斯被朦胧的灰色覆盖,没有人文特征,也没有时间、空间的概念,甚至没有性别之分,就像是人类的灵魂在空中飘浮着。观者想要伸手触摸时,画面人物却像烟雾一样即将消散。毛焰的绘画艺术语言为观者提供了一场跨越时空、文化的视觉盛宴,也促进了中西方绘画之间的艺术交流与互鉴。
三、模糊性在个人创作实践
中的探索运用
艺术家们通过模糊性语言,各自表达了对现实、光影、传统文化的独特解读,为模糊性在艺术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模糊性不仅可以使画面产生一种朦胧、梦幻的效果,还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这种对模糊性的开放态度和创新实践激发了笔者对于绘画创作中模糊性的广泛思考。在个人创作实践中,笔者也积极尝试运用模糊性绘画语言进行创作。
(一)创作前期的准备与尝试
在前期的写生训练过程中,笔者初步尝试了模糊性的绘画语言,并运用不同的绘画技法,进行分区式实验。在探索过程中保留了可取部分,进而为后期的绘画创作积攒经验。在创作前期,笔者开始搜寻具有生活气息主题的照片素材。这一素材方向的选择是因为笔者对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情感追求,试图通过模糊性表达去探索其背后的真实性,并开始进行小稿的素材拼贴,逐步形成了最终的构图和小稿。
(二)技术手法的变化与趣味性的追求
在严谨起形的步骤之后,笔者采取了大胆的铺大调子方式,使整体画面在初期呈现一种放松而自由的感觉,并期待这种状态能够创造出更具生命力和情感张力的作品。之后在油画颜料未干时,使用大号笔刷进行融合,并保留前期部分小区域的笔刷痕迹,试图为作品增添一些趣味性。这种创作方式不仅表现了对模糊性表达的实验探索,还体现了对画面元素多样性和趣味性的追求,进而使画面在视觉上更加引人入胜。
(三)画面细节的协调与手法的深化
在创作深化的过程中,笔者对画面细节进行反复调整,整体采用模糊人物及物体轮廓边缘的手法,使用小刷子融合画面中具有冷暖变化的块面,保持部分亮面相对清晰,而对场景的暗部进行模糊性的色彩融合,并实验性地对画面中的痕迹进行取舍。在进行画面不同部分的细化过程中,出现了油画技法上的操作问题,使笔者对后期画面的处理处于踌躇不前的状态,个人情绪也受到了些许影响,并反映在了画面上。然而通过短期的调整过后,笔者利用拉大光影对比的方式,处理人物的面部、皮肤和衣着区域,进一步提升了画面的质感,既保留了画面的清晰度,又通过模糊性绘画语言的处理,使人物在场景中呈现出更加真实自然的效果,如图3所示。
(四)探索个人情绪的转变并与之和解
通过对个人创作实践的深入探讨,发现模糊性在创作中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法,更是情感表达和个体探索的载体,创作的不同阶段反映了笔者个人情绪的变化和探索过程。起初的不管不顾、放肆大胆,体现了一种对绘画创作的勇敢探索;随着绘画的不断深入,纠结害怕的情绪逐渐燃起,在画面上表现为处理方式的小心翼翼;最后,寻求到一个平和的方式,达到了与画面和解的状态。这种情绪的变化不仅贯穿整个创作过程,还呈现在作品的形式语言中,同时也在创作过程中为笔者个人提供了一次情感上的丰富体验和转变。
四、结语
模糊性并非仅仅是一种视觉效果,更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传达方式。它是一种抽象的艺术表达,也是一种开放性的艺术语言,可以在画面中创造出生活气息和情感张力,为作品增添趣味性和多样性。模糊性绘画语言既可以模糊边界,营造空灵的氛围,又可以通过色彩的渐变表达丰富的情感,而运用在个人创作实践中则是绘画技术和审美情感的探索工具。通过模糊性绘画语言的运用,不仅深入理解了艺术中模糊性的丰富内涵,还使个人在创作实践中找到了更加自由和创新的表达方式,让艺术家更加敏感于画面中的情感表达,从而提升观者的参与感。模糊性是绘画创作中的一种自由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够为艺术探索提供新的思路。未来,期待继续深化对模糊性的理解,探索更多创新的模糊性表达方式,并将这一艺术语言应用于更广泛的艺术实践,為绘画创作领域注入更多新颖的思想和创意,挖掘模糊性在不同绘画主题和情境中的潜力。
参考文献:
[1]李永春.绘画艺术中的模糊性[J].艺术平台,2012(1):44-46.
[2]陈磊.浅谈里希特的照片模糊性绘画及引发的思考[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5.
[3]尚伟.论绘画创作中的模糊性及其意义[J].艺术评鉴,2018(1):40-41,50.
[4]王文娜.模糊的边界:以哈默修伊和阿利卡作品为例探析笔触、空间、情感的模糊性及成因[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2022.
[5]陈磊.“虚化背后的真实”:浅谈对格哈德·里希特照片模糊处理方式的思考[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7.
[6]崔燕.毛焰绘画作品中的模糊性[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
刘玲玲,湖北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造型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