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贺志豪 刘徐 卢毅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意识形态拉锯战的主要阵地,而作为最活跃的群体,大学生成为各意识形态阵营争相拉拢的对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 月,19 岁以下年龄段网民人数占比17.7%,19 岁至29 岁年龄段网民人数占比14.5%。网络视频等新媒体用户规模为10.44 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6.8%。大学生作为与互联网相伴成长起来的一批人,随着2013 年前后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在大学校园逐渐普及,对互联网及其终端电子产品有着重度依赖性,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也随之逐渐发生变化。
伴随着网络环境的快速发展和高度发达,以及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大数据时代海量信息泥沙俱下,让高校大学生对世界有了更为广阔的认知面,但同时也缺少更加深入的自我思考。高校大学生自主意识更加强烈,个性化表达情绪更明显,网络上活跃的思维交流和现实中追求封闭空间的生活形成了最直接的反差。[1]高校大学生是当代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社会财富快速累积、文化繁荣兴盛的红利享受者,有着“三多三少”和“两强两弱”的特点,存在目标理想多、实干奋斗少,接触信息多、社会阅历少,科技理性多、人文底蕴少,功利意识强、奉献意识弱,自我意识强、集体意识弱等特点。
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是在其思想较为激进、观念尚未成熟阶段,在面对不同价值观念时,通过借助发达网络信息来形成较为的浅显认知,来进行对比、分析和锚定。初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仍处在青少年阶段,正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拔节孕穗期、修枝直干期和价值定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当代高校大学生群体,但其背后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发展现实烙印在身上,亟须对当下社会问题、时代行为、现实问题和原生家庭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新时代新媒体的融合与发展,形成了信息传播速度快、承载内容多、接收时间短等特点,[2]内容传播由“被迫灌输”转向为“自由摄取”。如何通过新媒体突出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强化服务性和互动性,提高透明度和均等性,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限制,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仍然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2016 年12 月7 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高校目前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当下高校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已经出现乏力,思政课程理论内容多,需要注入大量力气去理解领会,而照本宣科的讲解让他们出现抗拒情绪,思政课堂时常出现老师台上讲课、学生台下走神的情形。日常思政教育作为思政课程外的有益补充,存在过于注重日常管理,理论学习存有重布置轻指导、重形式轻内容、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
当代高校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后,由于中学时期高强度学业考核教育的惯性和大学评价学生指标的导向,存在对除了GPA(平均成绩点数)外的事物漠不关心的现象。拿到更高的绩点、选择给分高的课程,成为部分当代高校大学生大学规划的主要目标。与此同时,对于绩点外其他方面的漠视,导致了当代高校大学生对自身成长发展的困惑,只能借助网络来形成自我认知,这种情况近几年来在大学校园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在微博、抖音等平台的电子祈福、求签占星板块出现了大量青年拥趸,并被称为当代年轻人“新星座”的“MBTI”。如何把握教育改革与高校大学生所需,正确激励和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成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
在大数据分析的加持下,当代高校大学生所接触的网络作品存在认知视频化、风格同质化、推荐个性化等特性,[3]导致个体获取知识、提升认知的方式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思维更为活跃的当代高校大学生更加趋向于通过图像和视频等具有感官体验的方式来主动接受教育,而文字等需要阅读者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方式逐渐被摒弃。同时,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以受众偏好为导向,通过剖析受众希望获得放松和享受的心理状态,推荐千篇一律的同质化内容,让受众产生已经获取认知的假象,逐渐造成偏离严重、结构单一的虚构幻想取代对现实的完整认知,通过对用户位置、性格、喜好的分析,结合用户浏览记录,实现将用户绑定在网络作品“信息茧房”的目的。最终,在网络作品泛娱乐化的陷阱下,出现了对高等教育主流价值观产生冲击、专业素养和知识体系碎片化严重、当代高校大学生对人生规划和现实生活认知偏差,进一步弱化了“三全育人”实效。[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网络思政教育作为“三全育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有效方案和具体手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更契合的适配场景。作为融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网络思政教育在主观上提供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延伸,整合资源、优化供给,坚持价值培养为主线,结合较为放松娱乐的形式,潜移默化将主流价值观念重新带回青年的视线,实现“良币驱逐劣币”。客观上,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联动的育人机制,为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先天优势的场域,而高校育人的主体性在空间和时间上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确保了育人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为实现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的多维度、全方位联动网络思政育人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5]网络思政教育借助于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中的育人合力,在与网络媒体弊端影响的争夺战中,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培养当代高校大学生爱国情怀、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历史责任感和奋斗精神中,实现“三全育人”在新媒体背景下的时代要求和育人使命。
当前,伴随着“05 后”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由于对当代高校大学生特点研究不深入透彻,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大学生群体指导服务覆盖面和精度不够、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输出等新问题,进而使校内外网络思政教育资源利用率和有效整合度较低,在横向部门及纵向系统中沟通深度和对接完成度不够。所以,贴近当代高校大学生,掌握其成长规律性和困惑点,是增进当代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黏合性的关键一步。如何有效摸准高校大学生特点,实现网络思政教育的价值内涵,重点在于找准高校大学生的情感共振点、思想共识点以及表达共鸣点。[6]通过大数据、云算法、人工智能的数字分析,立体化、动态化、深层次感知高校大学生在成长关键时期的所想所需,有深度、有温度、入脑入心地开展思政育人工作,用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活泼语言和共情能力,解析思政教育的深刻内涵,借助高校新媒体矩阵,面向学生、打动学生、引领学生。
在新媒体时代,只有把握网络思政教育的特征和当代高校大学生的特点,才能将高校育人的职能定位、组织优势与独特价值充分彰显。在组织结构上,由于育人主体的全覆盖性,完善的机制保障了网络思政教育开展的高效联动,高校可以通过这些组织网络,以最直接的方式接触、影响、引领每一位当代高校大学生,能够快速、直接、真实地了解到他们有关成长成才等方面的诉求、动态和反馈。借助网络思政辅导员工作室、高校新媒体矩阵工作室等,保证了其具有过硬的政治素养、前沿的思维动态、扎实的工作能力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团队及成员以极强的动员和带头作用,在网络思政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提供了坚实的服务保障。在受众覆盖上,当代高校大学生伴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成长起来,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导致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环境更为复杂多变。高校大学生在主观上极易受到网络思想的影响,缺乏对自己真实的认知,因此在思想上经常会出现方向性错误。把握好网络思政教育规律,注重时代环境变化和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动态变化,结合时代特征、节日特色、校情实际等,形成一大批可传承、有影响力的主题网络项目,最大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积极参与,将网络变量转化为价值能量。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有效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成为高校推进“三全育人”有力的场域。同时,“三全育人”也是网络思政教育的行动纲领和重要指南。因此,要破除当前网络空间存在的弊端,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将互联网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阵地,深入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举措,广泛开展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有效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价值率、针对性、引领性、实效性,全面赋能中国式现代化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