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东,金海鹰
(1.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省 吉林市 132013; 2.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北京 100872)
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捍卫马克思主义,完成“立德树人”的工作,就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要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大思政课”教学理念,为高校落实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拓宽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教育部于2022年提出了“抓‘大思政课’建设,强化实践育人”[1]的要求,并把制定“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落实作为2022年教育部重点工作之一。目前来看,在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开展方式和教学内容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认识,但是在实践教学方面还需要明晰理论认识,建立相应的教学运行机制。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运行缺少规范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理论研究滞后,这种理论研究滞后突出体现在对实践教学的内涵认识不清。
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实践”一词的第一种解释是“实行、履行”,第二种解释是指“人们有意识地自主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活动”。在对两个字的单独解释中,“实”字有13个解释,其中“验证、核实”应该最符合词义;“践”字有3个解释,其中“实行,履行”的解释与“实践”一词的解释完全相同。从字义、词义的解释来看,实践教学中的“实践”应该既有验证理论之义,也有实践探索之义。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过程,一般来说是指知识的传授和经验的获得过程。按照这个意思解释,理论教学就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经验的获得,实践教学就是实践知识的传授和实践经验的获得。从经验的角度来看,理论教学中的理论经验也是来自实践,或者需要经过实践的验证。所以也可以说,理论教学更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则兼顾知识和经验。
实践教学是指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活动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让受教育者认识到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客观一致性,从而实现知识教育对现实生活的指导,加深受教育者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生活相印证,从而实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生活,用生活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
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宣传部和教育部都曾发布文件,对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提出要求。“05方案”提出进行教学体系研究、开展教学观摩活动、组织社会考察的实践教学要求。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地位不断凸显。2018年,教育部明确提出了实践教学的学分要求,并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进行了区分。
思政课实践教学不是通过直接实验的方式验证理论,而是通过间接的观摩、模仿、走访、宣讲等形式获得对理论知识的体会,因此在实践教学的形式上,基层教学单位人员往往有不同的认识。授课教师若不能充分了解相关文件的要求,又对实践教学理论缺少了解,就难以对理论教学的实践内容、实践教学的理论内容、课堂实践活动、实践课堂等进行区分,也就难以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还不成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界定也存在分歧。这说明我们对高校实践教学还没有形成整体性思考,缺少理论的整体架构,所以也就没有出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指导方针。从这一点来说,了解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形成有效认知,建立和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具有打基础的意义。
2018年颁布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第9点“科学运用教学方法”中明确指出:“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重在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深化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要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效果。文件同时指出,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等内容。”在《基本要求》后面的逻辑框架中,“教学要求”模块的“科学运用教学方法”部分将教学方法分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并强调教学方法要表现出“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的特点。
落实教育部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和学分的要求,不在课堂上,也不在网络中,所以不包括课堂教学中因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形成的课堂讨论、分组学习,也不包括VR视频、云课堂等网络教学方式。有学者将教学实施中的实践性作为判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标准不符合文件要求[2]。这种强调教学场地不在课堂和网络的情况,可以归结为场域“在社会”的实践教学,即狭义的实践教学。狭义的实践教学重点在学生的“体验”,学生通过“体验”实现对理论知识的亲身感受,并产生创新意识的实践活动。
人们经常把教学中能够与实践关联的教学环节都认定为实践教学。这种认识认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涉及范围宽泛,通常是指进行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因此它包括在课内、校园、校外组织实施的实践指向性活动[3]。例如,“课堂实践教学将理论在现实中的运用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对案例、项目、事实热点等资料的分析来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运用翻转教学和混合教学作为课堂实践教学模式。”[4]“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指含有实践因素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其现有范式包括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以及网络实践教学”[5]。“课堂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平台之一,既无安全隐忧,又可全员参与”[6]。“课内实践的主要形式有辩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教学辅助资料的学习观摩等”[7]。
这些认识将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教学改革中的学生参与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技术的使用等情况都视为实践教学,强调教学内容中只要具有实践因素,能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就属于实践教学。这种认识下的教学可以被视为广义的实践教学,广义实践教学强调的是教学内容具有“实践性内容”。
区分广义和狭义的实践教学的意义在于如何使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和学分落地。目前很多高校鼓励教师开展课堂实践教学、网络实践教学,鼓励学生进行读经典、案例分析等课上实际操作的实践,但对场域“在社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不感兴趣。因为围绕意识形态的“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测度和评价效度不高,并且在人、财、物配置方面都存在问题。例如实践教学内容不明确,没有专门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学生全覆盖的实践费用太高,出校园风险责任太大,参观式实践流于“红色游”形式,等等。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落实困难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理解限制在高校思政课教育环节内,忽视了实践教育的总体性,没有把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放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视域下开展。
2020年“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域“在社会”提供了理论空间和实践的空间。“大思政课”为实践教学的推动提供了以下思路:一是实践教学内容的突破,实践教学内容应该服务于全员育人,服务于全社会的意识形态教育;二是实践方式的突破,实践教学要与其它实践活动结合,比如与专业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
“大思政课”视角下的实践教学,形式上应该符合教育部《基本要求》中的场域“在社会”的形式,内容上不应局限于服务和巩固理论课教学内容,还应该超越这个层次,即达到实践产生理论的层次,而这才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本质要义。这种视角下的实践教学既不同于广义的实践教学,也不同于狭义的实践教学,可以称为“在课外”的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做到可遵循、可评价、可反馈、可提高,就要建立从课程建设到课程评价的一系列标准指标。理论教学是这样,实践教学也需要这样。根据大多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要建立高标准的实践教学还有待摸索,但目前应该在实践教学课程化、独立化、实践教学与其他课程贯通化几个方面做足功课。我们倡导“大思政课”,更应该做好课程的基础工作,因为“大思政课”会涉及更多的教学主体、教学主题内容,牵扯更多的教学与管理单位,建立有章可循、有据可查的课程标准才不至于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以往的认识中,思政课实践教学属于配合理论教学、辅助完成理论教学任务的环节,其任务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以掌握理论知识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没能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真正作用。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来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得以永葆生命力的基础,没有实践就做不到实事求是,也就没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实践是产生理论的源泉与基础。如果思政课实践教学仅仅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这一认识本身就是不准确的,是不符合基于实践的唯物史观的。在专业课学习中,实践教学一方面印证学过的理论,一方面也能够探索新的理论,思政课实践教学也能取得同样的成果。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供新的理论增长点,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应有之义。
实践教学独立设置是实践教学摆脱理论教学附属地位,在教学中建立“实践—理论”二者辩证关系的必然选择。在中国教育史上,一直都有将实践作为独立环节进行育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近代以来,很多教育学家主张通过实践实现育人,改造人们的思想,进而实现民族独立、国富民强,如陶行知、晏阳初主张的平民教育运动,梁漱溟主张的乡村教育运动等。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否独立于理论教学,受两个方面影响。一是教育者的认知影响。如上文所讲,如果教育者仅仅把实践作为验证理论,或者是理论在现实中的映像,那么实践教学的地位就会变成理论教学的附庸;反之,实践教学就会获得主体地位。二是社会经济条件和制度改革的影响。学校和实践单位是否愿意承担实践教学的社会责任,决定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空间范围。学校财力雄厚,往往可以支撑实习实践的费用支出,反之则受限。而制度改革也影响实践教学的落实,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之前,很多高校归部委管理,学生的专业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可以在相关领域的行业内得到落实。后来,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将大多数归口各部委管理的高校划转到教育部和各省(市、自治区)地方管理。这种改革虽然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精简了部门,减少了企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能负担,但也割裂了原体制下高校理论教学和在本行业企事业单位开展实践教学的联系,专业课的实践教学受到影响,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也缺少了基地的支持。
“大思政课”为思政课理论与实践二者辩证关系的确立提供了空间,也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独立进行提供了思路和平台。“大思政课”具有主体多元、载体多元、内容多元的特点,可以在多方面推动实践教学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评价体系创新。这样,实践教学的独立设置不仅仅体现在学分学时与理论课程的分立,在内容上也可以便于与其它教育内容衔接。
实践教学课程化是保证实践教学独立化的措施,也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就是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按照独立课程设置,即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重难点,按照教育部要求确定明确的学时学分以及相应的成绩考核办法,并纳入各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
在设置实践教学课程时,教学目标可以统一,但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重难点的设计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殊性。第一,如何对应高校思想政治课理论课程。作为理论课程对应的实践环节,思政课实践教学要与五门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有较高程度的对应,在实践课程的教学计划安排上要有多重考虑。是精准地支撑某一门理论课程,还是根据实践课程自设教学目标、独立设置安排实践环节,这个需要所在学校、学院根据具体实际情况落实。近年来,部分省份在五门课程之外增加了宗教观、学习筑梦等课程,实践教学是否需要对应,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二,实践教学环节如果与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衔接,那么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方面就要进行独特性设计。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各个学科各种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指导性要求。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在结合专业课程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时,要根据《指导纲要》进行思政元素设计,并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第三,从思政课实践教学参与主体来看,课程教学设计的主体包括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的课程思政课教师,还可能包括实践基地的实习指导教师等,让这些不同类型的教师按照各自不同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对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也提出了复杂的要求。以上三种情况说明,实践教学的课程化要求负责课程设计的教师清晰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了解专业课和第二课堂等。实践教学课程化是保证实践教学落实的基础,实践教学课程要安排有序、精心设计、前后逻辑相同,可执行可复制可推广。当然,如果将实践教学课程实施能够与专业课、社会实践课、第二课堂衔接好,就会形成“同课异构”“一课千面”的实践效果。
思政课理论教学与专业课的课程思政结合,往往需要对专业课的内容重新设置。课程思政首先要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然后要修改教学大纲,修订教学内容,重置评价方式。从实践教学角度来看,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和专业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的协同相对容易,原因在于以下几点:第一,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角度来说,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实现科研创新,本身就是实践教学的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第二,实践教学能够直接体现教师的道德水准与日常言行,实践课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更具体,效果更明显;第三,专业课实践教学过程中,自身的思政元素就非常多,并且都和课程内容契合度很高,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纳入进去,水到渠成,能够促进专业课学习,不但不会在课时和学分方面与专业课争抢资源,而且会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财力物力的综合使用效果。
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教学和高校的社会实践、第二课堂都属于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思政课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属于学生处和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处和团委虽然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但是在很多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并没有课程上的联系,要在“大思政课”理念下落实实践教学,可以考虑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在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学分学时方面统一制定教学计划,形成三者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机制的问题。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就近与高校对接,挂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2022年3月,教育部社科司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一八讲话精神三周年情况介绍时,又强调了“抓‘大思政课’建设,强化实践育人。制定实施关于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推动高校严格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如何在‘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中落实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学工作机制,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思想政治课程的目标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整体目标,也就是思想政治课要实现的价值追求;二是分阶段目标,指的是《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的课程目标体系;第三是支持实现整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需要的分类指标。
整体目标是什么,可以从国家机关下发文件中的指导要求中加以总结和归纳。2019年8月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一要求可以视为思想政治课的整体目标,简单地说,思想政治课的目标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2020年12月颁布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将思想政治课的分阶段目标按照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阶段分别表述: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
实现整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需要思想政治课确定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也就是实施手段确立的支撑性分类目标,包括教学内容目标、课程体系目标、教材体系目标、教师队伍目标、教学研究目标、组织架构目标等。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和教育部的相关文件要求,在整体目标方面,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一致的;但是在分阶段目标和分类目标方面,有的文件作出了明确规定和要求,比如学时和学分方面;有些则需要在将来的教学中去探究,比如教学内容、教材体系、教师队伍方面。
“大思政课”理念为高校实践教学的分类目标拓宽了视野,可以更有效地支撑整体目标的实现。例如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课程思政的协调统一、思政课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协调统一、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的协调统一,这些拓展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师队伍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目标。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和建设,思政课理论教学基本上建立了从组织管理到教学管理,从队伍建设到学科建设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体系,但是这个建设标准与相关制度并没有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作区分,而是将实践教学纳入理论教学,进行统一部署。这种统合便于上级机构对思想政治课程的统一管理,但不便于实践教学的单独开展。所以要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就需要在微观层面设计利于实践教学开展的具体制度,保障实践教学进行,以达成教育部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底线目标,并实现“大思政课”理念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中长期目标。
第一,思政课实践教学要落实具体的组织管理制度。建议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教研室,负责思政课实践教学安排;同时建立协调思政课实践教学、学生处与团委的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专业课程实践的教学管理部门,负责思政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第二课堂、专业实践的统合工作。思政课实践教学教研室可以设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或者思政部,负责统合工作的教学管理部门设在教务处。
第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管理制度。要规范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的成效,就需要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每个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地设定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与环节,编写教材和讲义,制定教学大纲,建立完善教学评价标准。在教学内容方面,一要注重对接五门理论课程,同时考虑设置符合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二要响应“大思政课”理念,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方面,与学生平时与假期社会实践结合,与第二课堂结合,与专业课程的专业实践、课程思政结合。
在具体实践教学落实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要与专业教育结合,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在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学分方面,可以尝试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学时与学分与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学时学分部分交叉,并建立教学评价制度。
第三,尝试设立单独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管理制度。根据2018年教育部文件要求,思政课专职教师的配备比例是生师比1∶350,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按课程分别设置教研室。很多高校按照五门(专科三门)课程设置教研室,并将教师匹配到各个教研室。这一设置方式缺少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设计和考虑,很少有学校设立实践教学教研室,也基本没有单独配备实践教学教师。这就造成了没有专人承担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设计,也没有专人承担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状况。要改变这一状况,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规范,推动实践教学的实施,响应“开门办思政课”的要求,在学校层面单独配置实践教学教师,设置实践教学教研室是一个优选项目。
“大思政课”理念下负责思政课实践教学运行的人员包括管理协调人员和教师。从管理协调责任人员来看,进行实践教学顶层设计的应该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具体负责人员为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相关领导。教学校长在党委书记和校长的领导下,统筹设计全校“大思政课”建设;教务处长负有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管理和指导责任,协调专业院系和思政课的实践对接,负责推动校内思政与社会思政的统筹;学生处、团委相关人员负责第二课堂与思政课实践的统筹安排;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教学负责人负责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实践计划、主题安排、校外思政基地、专业实践植入思政实践主题等教学任务。
教师可以分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师、学生管理部门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团书记、辅导员等)、社会实践基地兼职教师。其中,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处在组织教学开展的中心地位,承担实践教学内容设计、课程与课时安排、教学计划、教学实施等任务。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可以依据五门理论课程设计对应的实践教学内容,还要将五门课程的内容与专业课课程思政、社会实践内容、第二课堂内容衔接,研判最合适的思政结合点,形成融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于一身的教学设计;在课时和学分方面,可以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内容、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的部分学时学分进行统一的思政课程设计,形成“共享”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实施方面,要根据不同课程内容与时间上的差异,统筹教学安排,比如假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思政课程实践教学融合,就需要将思政课教学实践时间安排在假期进行;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合,就需要将思政课教学实践时间与专业课程的实践吻合。
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的中心地位,体现在设计教学内容和进行教学安排,并不影响其他教师发挥立德树人的功能,专业课教师、学生管理教师和社会兼职教师需要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进行教学研讨,进行集体备课,从各自角度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做到教学环节的无缝衔接。
负责思政课实践教学运行的主要部门是教务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或类似部门),课程具体管理协调人员应该与理论课教学的管理人员一致。学校要组建实践教学教研室,教研室由能够独立组织开展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组成。管理人员能够协调思政课、专业课、大学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的管理教师,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设计、教材编写,对实践教学发挥引领作用。
实践教学运行设计不同于理论教学。理论教学需要先编写教学大纲,按照教学大纲设计教学内容、学时、课堂测验、课后习题、期末测试等环节,是“正向设计,正向施工”的过程。实践教学运行需要“反向设计,正向施工”,尤其是“大思政课”理念的实践教学,更要将这一方法和设计流程坚持下去。
思政课实践教学“反向设计”是指在实践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学校现有的育人条件出发进行“反向设计”。例如,要根据学校所处地区,发掘用于实践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用于社会实践的基地;或者对进行课程思政的专业课程进行分析,发掘思政元素,研究如何在专业课程中植入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分析学生工作和团委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的传统,将思政课实践纳入其中。通过对这几方面课程内容的设计,确定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然后制定教学计划、安排学时,并做好教学准备。
在实践教学“反向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针对多个专业设计多个教学大纲,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多个教学计划。所以,思政课实践教学教研室的教师和学院的教学副院长要深入了解不同专业的课程,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的内容,了解专业的实习基地情况,以便根据专业的特色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
思政课实践教学“正向施工”指的是当各个专业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安排确定后,就可以像理论教学一样开展实践教学,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