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张 丹,王 娜
(1.吉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2.吉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吉林 四平 136000)
2022年8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的贺信中指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1]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吉林省职业教育体系已经相对完善,能在较大程度上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如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进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探析更好、更快、更精准的区域经济与职业院校协同发展路径,已成为吉林省亟需解决的问题。
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在形成新发展格局进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构建经现代化济体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解决区域人才供求矛盾等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职业教育就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助推器[2]。对吉林省老工业基地而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属于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区域经济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实践条件和物质基础,而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当前,高职教育已成为促进吉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助力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而高职教育只有与经济发展相匹配,才能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为探究吉林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创新路径,本课题组面向吉林省不同地区的四所职业院校发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问卷1 450份。问卷共分为10个维度,设置调查题目50个,对吉林省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校企合作以及职业教育的保障工作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是最为密切的,其生命力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与产业的对接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目前,吉林省的经济发展需要职业教育的支持与配合,但是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与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匹配,存在一些现实挑战。
职业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该对区域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经济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分析。《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指出,将大力推动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航天航空、光电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创业资源要素集聚。[3]基于《规划纲要》,笔者编制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调查问卷。问卷依据吉林省主要支柱产业,针对专业设置以及专业与产业发展的适配度进行提问,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作数据分析。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吉林省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总体上偏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专业设置存在与区域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的问题。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存在很大程度上的重复,且与当地工业发展紧密联系的专业数量很少。职业院校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缺少对本地经济发展长远的计划与预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未达预期。总体而言,吉林省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发展有待进一步磨合。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其发展受就业结构的影响和制约。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也是职业教育多年来不断攻坚克难、反思调整的结晶。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中进一步明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4]近年来,我国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市场经济竞争进一步加剧。但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只有14.41%的学生认为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参与度高。职业院校与地方企业的校企合作多流于形式,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往往仅限于职业院校学生的实习实训。当前,吉林省政府对校企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的激励力度尚显不足,职业院校缺乏对企业发展现状、内部技术更新情况、期望工艺和人才等方面的深度了解,导致教学手段陈旧,与产业发展需求相违背,进一步加深了校企合作的“鸿沟”。
目前,在吉林省职业院校中,职业教师职教技能的提升已经跟不上技术革新的步伐,无法实现校企之间的紧密结合,难以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尽管多数职业院校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但往往是把学生安排到企业中进行培训,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监督,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吉林省人才流失程度。
首先,政府对职业院校的资金注入不够。职业院校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需要较长周期,对实践环境的要求较高[5]。但社会与企业需求瞬息万变,常常出现经过长周期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可知,吉林省职业院校的资金来源相对单一,以学生的学费为主。有39.6%的职业院校学生认为,近年来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增加不太明显。政府和企业为职业院校投入的资金有限,只能做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法为职业院校带来跨越式变革。
其次,职业院校中“双师型”教师占比偏低。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发现,职业院校中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还比较薄弱,“双师型”教师在吉林省高职院校的占比约在40%~60%之间,仍然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职业院校聘请到有技术、有能力、有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难度较高,超过80%的学生对教师的能力水平存在或多或少的不满意。可以看出,各学校在教师聘请以及培训方面的计划也需要改进。
探索一条适应吉林省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和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的协同发展新路径,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区域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作为进行经济协调的主要载体,必须加快转变观念,明确各自责权,充分结合吉林省经济发展现状和今后发展方向,确立一条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协调发展之路。
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根据吉林省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专业进行灵活调整与设置是当前职业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切入。
第一,政府应统领全局,助力政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打破信息壁垒,打造信息开放共享平台,及时将市场导向、就业信息、人才培养政策、培养规模计划等信息及时公布到共享平台,以便区域职业院校通过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设置布局、更新技术链等措施适应地区和产业的动态发展需求,培养更多的技术创新型人才。
第二,职业教育主管单位要事先根据吉林省经济发展计划和重点产业培养要求,对本地企业未来对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进行全面预测。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要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依照各类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对其专业目录进行适时的指导和规范。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与企业需求结构相适应、学生知识结构与企业人才岗位相适应、学生技术培养与企业关键技术相适应,提高人才培养实效性。
第三,职业院校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深入的改革。要充分体现“以市场为中心”“以行业为中心”“以就业为中心”的理念,适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主动参与到与企业的合作中,紧跟政府导向,根据企业技术领域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并参考教育主管单位的指导与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习实训形式进行适时调整。
1.校企双元育人,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校、企业双元育人,需要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生产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如知识、技术、设备、场地、人员、管理等[6]。一方面,学校和企业应各取所需,建立双赢的“育人—用人”平台,不断加强校企合作理念。职业院校要寻找和企业之间存在的共鸣,与企业一起培养人才、开展技术研究,让企业体会到校企协作给企业带来的利益,从而产生出更加强烈的合作欲望。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应以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为风向标,在校内教学、校外实习实训教等方面适时调整培养计划,配合企业培养高质量人才。企业应委派专业人员或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针对上述各方面进行全方位参与和指导,增强人才培养实效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共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校企合作路径
首先,加强职业教育实用性发展。通过校企联合、校企合作,推动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以学校为支点,实现学生职业技能的实效性培养。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目的就是达到利益双赢。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作不仅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渠道,也是一个沟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地方的纽带。
其次,引导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构建实用的实习和实训平台。学校和企业可以联合建立实习和实训模型,让职业院校的学生更加深入地接触社会。公司也可以从参与实训的学员中招募一些非常出色的技术人员,以提升公司的综合实力。
作为提高人力资本素质、传承和创新技能技术重要途径的职业教育,其发展离不开国家各方面支持;提升职业院校的经济供给力度,筹集资金,也是国家的职责所在。政府职能部门作为教育主管单位,应当从宏观层面上对教育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和规划,对具备发展潜能的职业院校以及相关专业给予重点扶持,提供必要的资源。[7]职业院校是一项投资巨大的战略资源,要使其健康发展,就需要国家增加投资,完善其基础设施。吉林省要建立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机制,比如由地方政府与职业院校共同出资成立专业发展基金,促进职业院校的发展;对发展完善的职业院校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其全方位发展;对发展相对薄弱的职业院校,由政府牵头组织职业院校之间、院校与企业之间联合经营、共同发展。总之,吉林省应结合地域特点,增加对职业院校的资金支持,提升其市场竞争能力,为全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