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萌,刘丹丹
(1.安徽工业大学 学生工作部,安徽 马鞍山 243032; 2.安徽工业大学 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2;3.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2)
伟大建党精神是引导青年树立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健康成长的“活水源头”。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国家强盛的不竭动力。一百多年前,无数爱国青年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毅然决然地为国家崛起与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为民族复兴奠定了扎实基础;当今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党的领导下发挥自身的智慧与热情,推动各领域改革创新;未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己任,促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迅速落实。高校作为国家的人才孵化基地,要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确保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得以充分贯彻。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的内涵作出了精准概括,将中国共产党的信仰、立场、品质与品格充分展示了出来。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中最重要的内涵,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属性浓缩为八字真言。马克思主义是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为共产党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所在。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基础,中国也在实践中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在百年奋斗史中,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以创新驱动改革,让马克思主义的光芒在中国得以全面绽放。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根本特质。百年前,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中国共产党在此背景下正式诞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己任,主动承担起建设祖国、拯救人民的重任,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促进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伟大建党精神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作为核心内容,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改革发展的动力所在。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品质与意志的真实写照。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数意志坚定、信仰执着的革命先烈不畏艰险、勇于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抛头颅、洒热血,造就了我们今天的强盛国力与幸福生活,取得了一项又一项让世界惊叹的伟大成就。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宗旨与品质展现。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其从不代表除人民之外的阶层利益,而不负人民就是“对党忠诚”四字的最真实展现。中国共产党能够打破内忧外患的现状,在外国列强的封锁中脱颖而出,是靠无数对党忠诚的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共同努力才得以实现的。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奋斗底气。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伟大建党精神能够坚定青年的理想信念,培养青年的担当精神、奋斗精神、吃苦精神,进而为继承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供支持。
伟大建党精神体系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与意义,同时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理想信念。在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引领下,我国打破技术限制、摆脱列强束缚、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一项项举世瞩目的成就。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阅历,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侵蚀,难以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过程,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与信仰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大学生群体中,有利于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仰,促使其将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奋斗视为己任,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建设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奠定扎实的基础。[2]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政党,自诞生以来就将为人民服务、保障人民利益视为己任,将党的命运与人民群众的命运紧密相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完成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壮举。从新中国成立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从社会主义建设到改革开放,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推进,中国共产党时刻将建设祖国与服务人民作为宗旨。一代代共产党人接过奋斗的接力棒,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担当精神。要培养更多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需要将“小家”与“大家”有效融合起来,将家庭富裕、人民幸福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紧密关联起来。
如今,青年的价值追求有待进一步提升。相较于祖辈父辈的艰苦抗战与物资匮乏,新时代青年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不断增加的欲望。“多欲望、多纠结、多考虑、多选择”成为缠绕在无数青年身上的藤蔓,阻碍了青年前进的脚步。因此,需要加强伟大建党精神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的应用,让新时代青年能够与党同心,明白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价值与意义,自觉拥护党的各项政策制度。只有如此,才能培养青年的担当精神,使其树立自我与集体相关联的正确价值观,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贡献自身智慧与力量。[3]
奋斗,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一直肩负的使命。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只有50多名党员,而现如今的党员数量已超过1亿,成为中国“脊梁”般的存在。中国能够在短短百年内取得令人惊叹的成就,国际影响力急速攀升,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不懈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与品质。 对新时代青年而言,不懈奋斗是必备的精神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4]。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中的不懈努力、艰苦奋斗精神,有利于青年坚定自身理想信念,主动为科研攻关、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创新创业投身奋斗,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不竭动力。此外,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过程,为当代青年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能够助力当代青年抵御不良价值观带来的精神内耗,促进青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不畏苦、不惧苦、能吃苦、能战苦,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质。正因无数共产党人都具备这样的吃苦品质,才能够扶起当时支离破碎的“中国巨人”,在无比恶劣的环境下取得革命成果。中国人民经历70多年艰苦曲折的探索,从新民主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战略目标都得以高效落实,全国人民逐渐步入小康社会,这些成就都离不开一个个具有吃苦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更加富足,“吃苦”二字逐渐被部分青年遗忘。尽管吃苦的形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背景下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但吃苦精神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习近平总书记以亲身事迹告诫当代青年,要做到“自找苦吃”,具备敢于吃苦的精神。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过程,能够让当代青年认清“吃苦”的本质与价值,具备敢于吃苦的闯劲与恒心,主动在日常学习、生活与工作中践行“自找苦吃”精神,背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扎实基础。
运用伟大建党精神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从思政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两大维度入手展开实践。一方面要实现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教育的全面融合,通过积极开展伟大建党精神研讨活动、唤醒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认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等路径,真正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各个环节;另一方面要实现伟大建党精神与校园文化的全面融合,具体包括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榜样激励作用、完善思政育人机制等,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创设优质空间。
在运用伟大建党精神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需要深化大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的理解与认知。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关键课程,高校要将伟大建党精神全面融入其中,将思政课程的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首先,积极开展伟大建党精神研讨活动。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研讨伟大建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联性,深入讲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近百年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价值。通过互动研讨教学,让学生明白中国从弱小走向强大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引,进而切身感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促使学生将自身的理想抱负向中国共产党的远大理想靠近并自觉参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
其次,唤醒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认同。伟大建党精神并不是固化的,需要主体来呈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了解中共百年党史,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将经典“四史”故事讲好讲透,让学生从感人的历史故事中感悟伟大建党精神。例如在讲解“水稻之父”袁隆平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的故事时,教师可以用一粒稻穗、一顿饱饭、一国之食的方式将袁隆平的事迹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紧密关联起来,引导学生亲身感受伟大建党精神在国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5]。
最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抽象、知识深奥,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激发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大数据技术、VR技术等为学生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拍摄有关伟大建党精神的微视频,让学生在作品设计与参与过程中提升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与认识;还可以引入具有代表性的党史题材影视作品,进一步提升学生与伟大建党精神之间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敢担当、肯吃苦、肯奋斗的精神。
在实现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教育全面融合基础之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实现伟大建党精神与校园文化的全面融合,让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从内化理解转向自觉实践。
首先,挖掘红色文化资源。高校可以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形式定期开展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第二课堂。一方面可以邀请老共产党员来校内讲解亲身事迹,让学生切实感受伟大建党精神的魅力;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军事博物馆、烈士陵园、红色博物馆等,使其在沉浸式环境中内化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
其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高校可以定期开展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并逐渐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品牌活动[6]。如开展“伟大建党精神”辩论会、故事会、知识竞赛、文艺汇演、观影等系列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将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价值与意义充分发挥出来,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品牌文化活动中深入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并在实际学习与生活中贯彻践行。
再次,发挥榜样激励作用。高校要将伟大建党精神与榜样精神有效结合起来。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师生评优推选机制,将伟大建党精神的践行作为评选的核心指标之一;另一方面,可以深入挖掘校园内的优秀典型案例及人物,并通过校报、校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进行广泛宣传,以榜样精神的力量带动伟大建党精神在校园群体中的弘扬,培养更多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最后,完善思政育人机制。基于伟大建党精神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一项系统化工作,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要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模式,让伟大建党精神在校园内“生根发芽”。另外,高校要进一步明晰各部门职责,整合各部门资源,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为主阵地,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从而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作用与价值全面发挥出来,切实把伟大建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无数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当代青年只有深入理解与贯彻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才能够成为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身力量。高校作为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孵化基地,要加强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与应用,通过实现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校园文化等的全面融合,培养更多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