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圳市翠竹外国语实验学校 张缨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要坚持以德育为核心,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塑造学生人格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对教育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法治价值,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对于优化教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要求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了解社会规则和法律、依法行动等。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法治意识和公民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法律素养。
1.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具备尊重、友爱、诚实、守法等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
2.了解社会规则和法律。学生需要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包括学校规章制度、家庭规矩以及社会公共秩序等。同时,学生也需要初步了解一些基本法律知识,如法律的作用、法律的来源和法律的意义等。
3.依法行动。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需要逐渐形成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并能依法行动的自觉意识。他们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能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规,不违法乱纪。
4.培养道德意识、法治意识和公民意识。学生需要在学习中不断培养对道德、法律和公民责任的意识。他们应该学会分辨是非、正义与不正义,了解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5.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和法律素养。学生需要通过课程学习,培养自我约束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并按照规则和法律要求来行动。同时,他们还需要提高法律素养,了解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合法权益。
1.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1)适宜性。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他们的文本内容。(2)价值观引导。儿童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在选择文本时可以注重儒家学说强调的仁爱精神和唐诗宋词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仁、孝、忠等价值观念。(3)启发性和实践性。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文本,让学生通过诵读和解读来获取新的知识和体验,同时鼓励他们将所学到的道德原则和法治观念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能力。(4)多样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文本,如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名人事迹等,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不同人生境遇和道德选择背后的智慧和启迪。
2.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规范和法治原则,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法治思维能力。(1)角色扮演。组织学生分角色演绎经典文学作品、历史事件或社会情境,通过扮演不同角色的体验,使学生了解并体会其中的道德冲突和法治原则。(2)情景模拟。设计各种生活场景,让学生面对真实的道德抉择和法律选择,并进行反思讨论。(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法院等地,通过参观与观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规范和法治原则在实际社会中的运作和应用。(4)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结合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分析案例中的道德问题和法治原则,引导学生思考合理的道德判断和法律行为。
3.引导学生进行主题研究。开展小组或个人研究项目,让学生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道德与法治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培养他们的学术能力和批判思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道德与法治相关的话题有很多可以选择:《论语》中的道德教育。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些经典篇章,如《学而篇》《为政篇》等,深入探讨其中的道德原则、行为规范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应用。孔子思想对法治的影响,可以研究孔子思想中关于仁爱、公平、正义等价值观念对法治的影响,以及如何将这些价值观念应用到现代法治的建设和实践中。礼与法的关系,可以比较传统礼教和现代法律之间的异同以及相互关系,探讨礼与法如何共同促进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形成和维护。
4.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孝道等实践活动纳入教学,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法治精神和道德准则。在教学中引入礼仪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中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礼仪,并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公共意识。学生可以通过模拟传统的礼仪仪式,学习到如何与他人进行尊重和沟通,以及如何在各种场合中表现得得体。这有助于他们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交技巧。同时,将孝道实践活动纳入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价值观。
1.设计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年级和学科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式,如情境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等。可以结合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材,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可以选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诗词、典故等材料,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
2.评价机制的建立。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有效评估和提升。可以制定评价指标,包括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道德观念的形成与价值观的培养等方面。评价方式可以包括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考试评价以及综合评价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3.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是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的有机融合,需要教师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并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
4.家校合作。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两个重要环节。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机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互动,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微课”等形式,邀请家长参与到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提供支持和帮助,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