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教师资源,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2024-05-23 00:21贾礼维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4年4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贾礼维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引入教师自身资源,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加深学生的情感认知,使学生的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达成一致。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知识储备引导学生知理,利用情感体悟引发学生共鸣,利用言传身教促使学生行动,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师资源;课堂教学;情感体悟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资源是开放、多样的,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教师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作为课程的實施者、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自身资源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知识储备、情感体悟、言传身教等,都能成为学生学习的阶梯。

为了使外化的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情感,使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要发挥自身资源的作用,带领学生回归当前的现实生活,在搭设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课堂上,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那么,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效利用教师自身资源进行教学?

一、利用教师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知理

教师可将学生感兴趣的经历、见闻等与课堂知识相结合,拉近学生与抽象概念间的距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一)分享经验,启迪学生深入思考

课堂上,教师可利用学生对教师生活的好奇心,展示与课本相关的生活场景,用自身的经验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促使他们深入思考。

教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应对自然灾害》一课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一张物资清单,上面有手摇电筒收音机、压缩饼干、蜡烛、净水消毒片、医用消毒工具等。教学过程如下。

师:这是老师的物资清单,猜猜这些东西是用来做什么的。

生1:可能是为露营做准备。

生2:我猜老师是“驴友”,这些东西可以用来参加徒步活动。

师:你们都没猜对,这些东西是用来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物资包”。今年暑假,我在乡下碰上了洪水,出现了停水、停电的情况,多亏有应急物资包。净水消毒片能让我喝上干净的饮用水,手摇电筒收音机能让我在停电的时候知道外界的消息。你们想想,应急物资包里的其他物品能用来做什么?

生1:蜡烛在晚上能用来照明,压缩饼干可以拿来充饥。

生2:如果受伤的话,可以用医用消毒工具为伤口消毒,预防细菌感染。

师:你们说得很好。如果我们在平时有较强的自救自护意识,主动学习相关知识,那么,碰到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状况时,我们就有条件和能力来保护自己。

日常生活中,部分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不足,觉得它离自己很遥远。教师通过展示自己的防灾物资清单,分享暑假时遭遇洪水的事情,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学生课堂学习的目标意识越来越清晰,课后还会根据自身需要,主动学习防灾减灾知识。

(二)梳理经历,助力学生理解概念

教学中,部分知识的学习难度较大。以六年级法治专册为例,其中的一些法律条文和法律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初学阶段难以理解。对此,教师结合自身的经历现身说法,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公民基本的权利和义务》中的“公民的基本权利”这一板块时,部分学生不太理解“公民享有广泛的基本权利”。对此,教师梳理并呈现了自己的经历,将法律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教学过程如下。

师:公民享有广泛的基本权利,以我为例:我出生于1987年,从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就享有公民权;父母为我起名字,涉及我的姓名权;我7岁上小学,2006年参加高考,考上了大学,享受了受教育权;大学期间,我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电脑,拥有了财产权;2010年,我成为一名小学教师,这是我的劳动权;2019年,我参加杭州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比,获得一等奖,又在2021年被评为杭州市教坛新秀,这些都是我的荣誉权。以上是我人生中的一些重要经历,你们可以看到,作为公民,我享受到了很多权利。想一想,你和你的家人在生活中享受到了哪些权利?

生1:我家买了一辆车,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我们的财产权。

生2:妈妈在4S店做销售,这是她的劳动权。

师:刚才老师和同学们说到的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这也是我们这节课重点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以自己的经历为铺垫,用一件件具体的事情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本课的概念。随后,学生联系生活,说出自己和家人享受的各项基本权利。学生理解了公民基本权利的含义,为后续学习、理解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和权利行使的界限打下了基础。

二、利用教师的情感体悟,引发学生共鸣

教师的情感体悟会渗透到课堂的方方面面,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情感上的引导能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触动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的共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一)循循善诱,鼓励学生克服紧张

课堂上,学生在发言时会因为紧张、准备不充分等而陷入尴尬的处境。此时,教师要以情感化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构建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帮助学生应对困难,重燃学习热情。

教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四通八达的交通》中“家乡交通在发展”这一板块时,教师请学生介绍家乡交通方式的变化。

生1:我的家乡是舟山。听爸爸妈妈说,以前去舟山要坐很久的船。现在……现在……(说不下去了)

师:真巧,我在舟山上大学,那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们一起合作来介绍。刚去读书时,我每次进出岛都要乘坐渡轮,可以说又慢又麻烦。碰上台风,渡轮停航,只能滞留在码头。后来,舟山和宁波之间的跨海大桥建成了,从杭州到舟山的车程缩短了1小时,我再也不用去码头等渡轮了。你现在回舟山就是从跨海大桥过的吧?

生1:是的。现在舟山和宁波之间有跨海大桥,舟山的很多小岛和本岛之间也有桥相连。爷爷奶奶说,现在去海岛上走亲戚方便多了,坐公交车就能到。将来,甬舟铁路通车,我们就能坐高铁回舟山了。

课堂上,学生因为紧张忘记自己想说的内容的情况时常出现。上述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引入自己对第二故乡舟山的感情,帮助学生回忆可能要说的内容,消除他的紧张情绪,鼓励他大胆表达。在师生的合作下,全班学生对舟山的交通发展情况有了深入了解。他们以小见大,深切体会到交通发展为人民生活带来的便利。

(二)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态度

受生活的影响,学生发言时的情感态度会发生偏差,说出的内容也会偏离学习主题。教师要因势利导,共情学生的感受,触动学生的内心,将学生重新拉向正轨,进一步升华教学主题。

教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父母多爱我》一课“阅读角”中的《妈妈喜欢吃鱼头》这个故事时,师生产生了如下对话。

生2:我也喜欢吃鱼头,妈妈还特意带我去千岛湖吃鱼头。

师:老师也喜欢吃鱼头。一般来说,千岛湖鱼头指的是包头鱼的头,个大肉美,你喜欢吃的也是这个吧?

生2:是的。妈妈知道我喜欢吃鱼头,经常会给我做。

师:妈妈知道你喜欢吃鱼头,经常给你做,还特意带你去千岛湖吃,从这些方面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2:我感受到了妈妈对我的爱。

师:但是,故事里妈妈“喜欢”吃的并不是包头鱼的头。认真读故事的同学一定发现了,妈妈吃的是鳊鱼的鱼头。你吃过鳊鱼的头吗?

生2:没有。

师:故事里的小朋友也很好奇,鳊鱼的头是不是味道特别好,特意趁妈妈不注意夹起来尝了尝,结果怎么样?

生2:鳊鱼头上一点肉都没有,还是鱼肚子好吃。

师:既然鳊鱼头不好吃,那么为什么妈妈说爱吃,外婆也说爱吃呢?

生2:因为妈妈爱“我”,想把好吃的鱼肉留给“我”;外婆爱“我”和妈妈,她吃了鱼头,妈妈和“我”就能多吃鱼肉了。

“我也喜欢吃鱼头”的发言偏离了课堂主题,但教师没有直接否定学生,而是动之以情地引导。于是,学生的感受重新回归“父母默默地爱自己”,从正确的角度理解“妈妈爱吃鱼头”的原因,进一步体会母爱的无私。

三、利用教师的言传身教,促使学生行动

教师课堂上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和行为示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促使学生开展实践。

(一)做好榜样,鼓励学生勇于尝试

教师的行为举止具有示范效果。教师以身作则,能够促使学生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学习和生活中的行动力。

学习《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我能行》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变不行为行”,教学过程如下。

师:我有一个从“不行”到“行”的故事。刚工作时,我第一次上公开课,非常紧张,上得一团糟,但是我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把下一堂公开课上好。在其他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我不断地备课、磨课,渐渐克服了紧张的心理。第二次的公开课终于获得了成功。听了老师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面对失败不能气馁,要对自己有信心,还要不断地练习。这样肯定会成功。

生2:我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一年级时,我做口算的速度很慢,每次口算比赛都得不到奖。但我并没有气馁,还是坚持练习。现在我的口算速度快多了,正确率也很高。

师:你愿意上台来完成一次口算挑战吗?向同学们展示一下“我能行”。

生2:好!

(学生上台做口算练习,做得又快又准确。)

师:你用了半分多钟就完成了这么多道题,而且全部做对了。同学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她。

生3:如果我以后碰到困难,要向老师和同学学习,相信自己并且不断努力,一定能战胜困难。

师:说得太好了,遇到困难不气馁,相信自己一定行,找对方法坚持练,真正做到“我能行”!

教师讲述自己的经历,让学生联想生活和学习中碰到的类似情况,引发学生的共鸣。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勇敢地展示“从不行到行”的过程,使课堂更有感染力。

(二)总结教训,指导学生亲自实践

除了正面的示范,教师在工作生活中的失败教训同样能为学生提供借鉴,使他们加深记忆,在生活中少走弯路。

教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买东西的学问》一课中的“避免购物小麻烦”板块时,教师讲述了关于开发票的经历。

师:购物发票是退换、修理商品的重要凭证。老师曾经因为没开发票而遭受了很大损失。

教训1:我在市场购买“小蜜蜂”时,忘了开发票。半年后“小蜜蜂”坏了,因为没有发票,所以无法退换。

教训2:家中的空调坏了,我请了维修工人上门,但空调的发票找不到了,保修时间只能从出厂日期开始算,当时正好超过保修期1个月,为此我多付了好几百元的修理费。

师:对于这两件事情,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1:买东西要记得开发票,商品有质量问题,可以凭发票退换。

生2:发票是我们买到东西的凭证,开完发票后要妥善保管,这样可以避免很多麻烦。

师:自从有过这两次教训,我买东西后都会向商家要发票。现在的电子发票保管方便,把它们存在电子票夹里就可以了。(展示电子发票)

生3:妈妈最近给我买了一块电话手表。今天回家后,我要提醒妈妈让卖家开张电子发票给我。

教师讲述自己的经历,让学生明白开发票的重要性。在今后的生活中,学生也会认真地践行。

总体而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根据学生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资源,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也要留心积累相关资源,为教学助力。

参考文献:

[1]孙彩平.怎样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基于全国优秀教学案例的分析[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葉以兵.开发利用教师资源摭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6):10.

[3]颜林忠.教师要念好“自身资源”这本经[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20(13):4-5.

(浙江省杭州市景成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