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3CLS014)
作者简介:郭建新(1990—),女,河南焦作人,讲师,博士后,研究方向:农业史等。
摘 要: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机遇包括:全球化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农村发展奠定的深厚基础,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必须走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挑战包括:外部环境的风险与挑战加大,农业发展面临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平衡的压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仍需增强。在此背景下,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及建设农业强国为实践指向。
关键词:农业;农村;现代化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确立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道路。
一、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指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指向下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多目标兼容并举,农业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三化融合”的现代化。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在确立和发展过程中,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须应对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机遇
第一,全球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全球化进程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创造了历史性的机遇,有利于推动中国农业的深层次改革,改变中国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管理体制,实现农业经济进一步市场化,促进现代化市场体系的形成。在国际市场上的角逐中,激烈的竞争倒逼中国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推动农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还有利于中国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特别是外资和先进农业技术,从而加速中国农业产业化进程。
第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为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在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的长期努力下,中国总体上实现小康,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经营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有较大发展和完善,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农业的机械化、智能化生产具备一定规模,“互联网+”现代农业产业新业态得到培育,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升。
第三,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必须走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确立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即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及现实逻辑决定。在理论逻辑上,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及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在历史逻辑上,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在各个历史时期进行了艰辛探索,積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现实逻辑上,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在农业产量稳定增长、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等现实基础上的战略安排。基于以上逻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挑战
第一,外部环境的风险与挑战加大。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中国农业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目前,中国农业虽然已取得重大发展,但在高新农业科技等方面仍受制于人,农业生产链、供应链依然面临巨大挑战。
第二,农业发展面临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平衡的压力。人口基数庞大,是中国的基本国情。随着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源短缺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比如,耕地人均占有量少且质量总体偏低,后备资源不足。东西、南北气候的差异及水土资源分布不平衡容易造成旱涝等灾害的发生,由此导致农业生产不稳定。
第三,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仍需增强。现阶段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处于初级阶段,面临融合深度不够、融合方式单一、主体带动能力较弱等问题与挑战,制约着农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探索农村产业融合模式,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二、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政策的沿革
进入新时代,随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党和政府对农业农村现代化较之以往有了更为科学合理的认识,因而更加注重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从此,农业现代化建设迈入新的历史时期。
2013年,“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首次提出,此后政府不断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综合整治等方面的工作。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明确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即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举措。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在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的基础上,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作为总目标并提。
2018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阐述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以及农民全面发展。
为解决农村深化改革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2022年2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开始把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和推进。10月,党的二十大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三、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指向
(一)以脱贫攻坚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进入新时代,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中国扶贫工作取得长足进展。面对扶贫工作中出现的新形势,2013年11月,习近平首次明确精准扶贫的概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此后,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将精准扶贫思想落到实处。2014年,国家制定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并对识别出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建档立卡。2015年,习近平先后对农村扶贫工作提出“六个精准”要求和“五个一批”思路,通过各种帮扶方式实现了贫困地区的脱贫摘帽。随着脱贫攻坚的推进,政府逐步建立贫困退出机制。2016年4月,《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明确贫困人口、贫困村以及贫困县的退出标准和程序。2021年2月,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为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党和政府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采取建立监测和帮扶机制、稳定和完善帮扶政策等举措防止返贫。
(二)以乡村振兴助力农业农村全面现代化
第一,推进城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导县域城镇化发展,以城镇化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6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提升县城和重点镇基础设施水平。2020年,首次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第二,推进乡村建设。一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二是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2022年5月,《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突出规划的基础和引领作用,为保护农业生产空间和乡村生态空间提供制度保障。三是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各地通过公厕治理、垃圾分类等多种举措,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四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决反对和抵制农村中婚丧大操大办等不良现象,强调要发挥红白理事会和村规民约的作用。
(三)推动建设农业强国
第一,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国家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在所有权仍然是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支持并保护农民经营权的流转,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201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将农村土地产权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一步划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目前,全国农村正在细化和落实“三权分置”制度,依法有序推进土地流转。“三权分置”是中国农业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走向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和基本保证。
第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方案,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过量施用问题。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采取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以及健全农业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等措施,拓展农业多功能增值增效空间。
第三,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当前,中国城乡存在发展不平衡、要素双向流动不畅等问题,需要以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创新为根本抓手,坚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试点与推广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全面推进经济融合、要素融合、空间融合、社会融合及生态融合,以此健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构建“双融合”产业体系和城乡高度协同的发展格局,并促进城乡生态治理体系融合发展。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为切入点、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目前,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尚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仍然会面临诸多问题和现实挑战。在新征程中,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以改革为动力,以绿色高质量发展为方向,全方位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只有如此,中国才能早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世界农业现代化进程作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蓝红星,王婷昱,施帝斌.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生成逻辑、内涵特征与推进方略[J].改革,2023(7):105-115.
[2]刘彦随等.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农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4.
[3]蒋和平.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与未来发展思路[J].农业经济问题,2018(8):51-59.
[4]楊秋海.“互联网+”视域下现代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创新研究[J].中州学刊,2016(9):39-42.
[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N].人民日报,2018-09-23(001).
[6]魏后凯,刘长全.中国农村改革的基本脉络、经验与展望[J].中国农村经济,2019(2):2-18.
[7]李青,钱再见.中国农业政策变迁的注意力分布及其逻辑阐释[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08-118.
[8]张廷银.农地改革奠定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N].中国改革报,2019-8-14(011).
[9]何永芳,佘赛男,杨春健.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问题与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1(7):186-190.
[10]佘玥,刘忠岫.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土地政策的创新发展研究[J].农学学报,2020,10(12):121-124.
[责任编辑:王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