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可榕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22年,芒果TV推出了职场观察类节目《初入职场的我们·法医季》,大获成功,随即于2023年趁热打铁,推出了职场观察类节目《初入职场·法医季2》。该节目聚焦对我国司法建设有重要贡献的法医行业,通过与国内各大高校合作,招募7名实习生跟随导师学习,真实记录他们长达60天的实习日常和考核历程。节目于2023年7月20日开播,2023年10月12日收官,节目播出期间,口碑一路上扬,豆瓣评分高达9.0,累计播放量破22亿次,实现了口碑、流量的双丰收。该节目是职场观察类节目发展过程中一次有益的尝试,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出发,探析该节目的叙事主题和叙事空间,分析其成功原因。
学界将观察类节目的概念界定如下:“节目的自愿参与者在规定的情境下,将其日常生活和独特的人物个性充分展现并被真实记录和艺术加工,且在此基础上增设第二现场观察讨论视角的节目类型。”[1]职场观察类节目作为观察类节目的再细分,将观察类节目的共性同职场类节目的个性相结合。由此可以界定职场观察类节目的概念,即以“职场”为中心主题,客观记录若干职场人士体验职场生活的全过程,并增设第二重观察讨论空间的节目类型。它兼具艺术性、专业性、商业性、思想性等节目功能。
2019年,韩国推出了首档职场观察类节目《新职员诞生记:好人》,同年10月,腾讯视频购买了其版权,推出了国内首档职场观察类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该节目播出后迅速“出圈”。随后几年,国内市场上相继出现了芒果TV的《初入职场的我们》、江苏卫视的《闪闪发光的你》、爱奇艺的《上班啦!妈妈》等职场观察类节目,这些节目大多都相继推出了第二季。目前,职场观察类节目逐步进入成熟阶段,已成为当下中国综艺节目市场上一种重要的节目类型,其叙事模式也相对固定下来。《初入职场·法医季2》在众多职场观察类节目中脱颖而出,受到业界和观众的高度认可,探析其叙事主题和叙事空间对未来职场观察类节目的叙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叙事学词典》中这样定义叙事主题,即“从各种文本的宏观意义上分离出来的抽象思想内涵”[2]。叙事主题作为一种抽象的思想内涵,在整个叙事过程中处于灵魂和统帅地位,它制约着参与者的创造性选择,使其在统一的创作目标下进行,主导着全部的创作活动,决定了节目的价值和深度。职场观察类节目《初入职场·法医季2》的叙事主题在观照现实的基础上,聚焦职场、法医、社会议题三大叙事主题,多样化的主题表达成功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预测,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 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毕业生人数在逐年上涨。当代年轻人面临着严峻的就业环境和形势,就业压力和职场焦虑已成为部分年轻人面临的问题。《初入职场·法医季2》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该节目聚焦于职场,记录7名法医实习生踏入职场的全过程,呈现他们初入职场时的摸索与艰辛、成长与蜕变。首先,节目第一期,就是每一个职场人必须要经历的面试环节,面对人事专员的提问、优秀对手的竞争、紧张的面试氛围,性格各异的实习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顺利获得实习资格。其次,是漫长的考核环节,实习生要历经数十个案件考核,案件难度也会一步步升级,并且每一次的案件考核都由导师给予分数排名。在这一过程中,实习生的专业水平会得到提高,职场社交能力会逐步凸显,这都是职场人士的基本素质。最后,在最后一期节目中角逐出最后转正的人选。节目对严格、真实的职场过程的还原会唤起已踏入职场的观众自身对于初入职场的印象和记忆,他们能够从实习生的懵懂、莽撞中窥见自己过去的影子。与此同时,也满足了未踏入职场的观众对于初入职场的想象和期待,他们能够从实习生身上学习职场经验,缓解对于初入职场的恐惧和焦虑。《初入职场·法医季2》通过对真实职场的还原和形塑实现了不同人群的同频共振。
一方面,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大量的劳动者往往只会从事某一庞大行业里的某一小环;另一方面,随着人类对知识的挖掘,职业的专业壁垒在进一步增加,大众对某一职业的认知障碍随之增加。这就使得大众会对部分职业产生刻板印象。比如大众对法医这一职业的印象往往走向两个极端:一是神化法医,认为法医是无所不能、机敏果敢的探案高手;二是存在误解,不愿与其握手或同桌吃饭。这两种印象显然都是不准确的。《初入职场·法医季2》选取法医这一行业作为题材,将法医这一冷门职业带入大众视野,在破除刻板印象的同时,实现了法医知识普及和法医精神传承的双重抵达。在法医知识的普及上,比如,在大量的影视和文学作品中,常常有罪犯靠伪装成精神病人成功脱罪的情节,在节目里,嘉宾秦明对此进行了科普,司法精神病鉴定是一种科学的检验方法,装疯卖傻并不能逃脱法律制裁。“司法精神病鉴定不是帮人脱罪的手段”更是登上了微博热搜,收获了1 163.8万的阅读量和7 290的讨论次数(数据截至2023年12月7日)。在法医精神的传承上,实习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侦破一个个案件,他们之间的互动不仅在于技术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职业精神的传承,“向琴琴屈轶龄回归带实习生宣誓”“18岁男孩随父遗愿从事法医”“法医季播出让遗体捐赠登记增长100万”等词条相继登上微博热搜,并收获了较高的阅读量和讨论度。节目开播至收官,全网热搜超过180条,整季话题词总阅读量超21亿次,全网破万赞短视频140条,总播放量超3.4亿。《初入职场·法医季2》掀起了全民普法的热潮,法医这一群体“为死者言,为生者权”的职业理想也感召着一部分年轻人投入该行业。
近年来,随着观察类节目的发展,以“亲子关系”“婚恋状况”为议题的节目成为观察类节目市场上的主流,前者如《爸爸当家》,后者如《心动的信号》,这些节目在主题的探讨上仅仅停留在议题本身,而没有作进一步的挖掘和延伸。不同于该类观察类节目,《初入职场·法医季2》另辟蹊径,以法医题材为叙事主题,将每一期的考核案件与各类社会敏感议题相结合,实现多样化主题的输出和传达,引发全民化的探讨。
《初入职场·法医季2》共涉及11个案件,包括女性安全、亲子关系、容貌焦虑、就业问题、职场关系、精神疾病等各类社会议题。一方面,该季节目选取的案件都是由真实案件改编而来。真实事件本身具有强烈的戏剧张力和现实的接近性,它能够拉近观众与荧屏之间的心理距离,充满可看性的同时唤起每个人同现实世界的情感共鸣。因此,真实改编的案件对受众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节目选取的是近年来在现实中具有相当热度的社会敏感议题。这些贴近现实、触及痛点的大众议题降低了观众观看节目的壁垒和门槛,进一步扩大了受众范围,同时也拓展了议题本身的传播度,呼吁人们关注和重视该类社会问题。在二者的双重作用下,易于形成全民探讨的风潮,完成节目正向价值导向的输出。
综艺节目作为具有引导社会风气作用的时空艺术,它的叙事离不开空间的塑造。空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尼尔·波兹曼认为,“所有的社会科学实质上是一种叙事,所有社会研究者的工作都是在讲故事,而且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讲故事”[3]。职场观察类节目《初入职场·法医季2》中存在两大叙事空间,即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
3.1.1 第一重叙事空间:实习生所处的空间
7名实习生作为《初入职场·法医季2》中最主要的叙事主体,他们所处的空间是该节目最重要的叙事空间,即第一重叙事空间。该叙事空间致力于还原和再现实习生在法医这条道路上成长的全过程,在这其中,又细分为工作空间和生活空间。
工作空间的取景地为湖北崇新司法鉴定中心。以蓝、白为主色调的实习生工位、导师办公室、会议室共同形成专业、明亮的工作环境,其中些许绿植的点缀,又为该空间增添了一丝活力。实习生办公区是实习生工作的主要区域,面对面的办公桌没有采用直线结构,而多使用弧线。面对面就座的设置既符合实习生初入职场的身份,又方便彼此沟通、交流合作,也给予了镜头更多的拍摄角度,增加观感;弧线的使用增加了空间的流动感,赋予画面美感的同时给严肃的工作环境注入了温度。《初入职场·法医季2》兼顾法医职业的特殊性,根据每一起案件打造了不同的案发模拟区域,使案件具象化、实体化,实习生会在实景式临场检验中进行案情线索的查找和推断,最大限度展现专业能力和实践水平。案发模拟区不仅能够增加观众的临场感和紧张感,也可以激发观众的空间想象力,且画面整体的色调昏暗,充满了悬疑性和神秘感。
生活空间在节目中所占的篇幅较小,更多的是作为工作空间的补充。比如,实习生因为忘记带文件而返回宿舍,宿舍的色调温暖明亮,观众可以观察到工作之外的实习生充满生活气息的一面,人物形象得以立体和丰富,拉近了观众同被观察者的心理距离,增加认同感,同时也满足了观众对于被观察对象的窥视欲。再比如,在闲暇之余,导师和实习生进行户外烧烤,严肃、专业的导师形象在这里得到转变,为学生烤肉、同学生打闹是他们生活化的一面,在工作中认真、刻苦的实习生此时也完全放松自己,抛却工作里的烦恼与困惑,尽情享受此刻的美好。人物在工作空间和生活空间中所表现出来的反差感让人耳目一新,也在冷峻的职场语境中融入了温暖感人的生活语境。
3.1.2 第二重叙事空间:助力团所处的空间
节目中,演员万茜、尹正等与主持人齐思钧、法医秦明共同组成助力团,他们所处的空间是以往大部分观察类节目的主要叙事空间——演播室,即本节目的第二重叙事空间。但与以往大部分观察类节目不同的是,演播室在该节目中主要作为第一重叙事空间的补充,依附其而存在,起到过渡和辅助作用,这也是观察类节目的特性之一。第二重叙事空间根据功能的不同可进一步划分为讨论空间和演绎空间。
在讨论空间中,嘉宾围坐在沙发上,沙发前面摆放一张茶几,旁边放置一块可供写字的白板,周围布置台灯、置物柜等物件,演播室光线柔和,营造的是家庭客厅的环境氛围,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得到放松,助力团成员就像朋友聚会一样,交流随意而日常。“集体记忆是法国学者莫里斯·哈布瓦赫在其《论集体记忆》中提出的概念,指群体共享、传承、建构的事或物。”[4]在流媒体盛行之前,与亲密伙伴共同观看一档节目成为一种观影习惯,随着观影模式的发展,这种观影习惯已渐渐淡出年轻人的生活,但这种集体记忆被保存下来。观众在讨论空间中被重新唤起了集体观看的集体记忆,享受着与亲密伙伴共同观影、讨论的快感,弱化了独自一人观影的孤单。并且,讨论空间中的助力团需要对第一重叙事空间的人物发展进行预测、推理及分析,形成对第一重叙事空间的审视,丰富了空间层次。
在演绎空间中,助力团成员会根据每一期案情扮演不同的角色对案件进行演绎和还原,充分发挥演员的演技专长,打造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增加节目的可看性和观众的代入感,让观众与案件人物在屏幕内外产生碰撞,也弥补了第一重叙事空间中案情叙事的断裂和碎片化。此外,演绎空间与讨论空间共同构成了时下备受年轻人青睐的剧本杀模式。与以往的职场观察类节目相比,讨论空间除了探讨实习生外,还会根据节目中案件的特性,对案件进行推理和论证。“剧本杀”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指“一类发生在真实物理环境中的、兼具戏剧性与叙事性的沉浸式推理桌面游戏”[5]。“剧本杀+节目”的形式有效满足了年轻人的审美期待,让专业的法医知识以沉浸式的方式呈现出来,不显生硬、晦涩,也为叙事带来强烈的悬念感与故事性。
“虚拟在场指的是通过虚拟技术把人用符号、影像等方法展现出来,即使我们的肉体不在时,也能让我们和传播者或受传者产生一种全真模拟在场感。”[6]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观众的“身体”和“在场”分离,得以摆脱物理身体的桎梏,以虚拟在场的方式参与叙事。他们在观看节目时发送实时弹幕,在社交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自己的身份得到进一步的认同,也借弹幕和社交平台等形式看到其他用户的情感表达,双方情感得到聚集,形成了一个情感共通的虚拟空间。观众感怀于法医“为逝者言,为生者权”的职业操守和精神,感受7名实习生的不同成长路径和性格特色,感叹成长的艰辛和不易,同时,也从中窥见自身、定位自我,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这些情感在与集体的共享中得以进一步加强、碰撞和深化。
近年来,职场观察类节目蓬勃发展,《初入职场·法医季2》集艺术性、专业性、商业性、思想性于一体,采用三大叙事主题并行的方式,对职场、法医、社会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和挖掘,承担了一档节目应有的社会责任。同时,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并置,实体空间中的两重叙事空间完成了该档节目的多样化叙事,借由网络媒介形成的虚拟空间,实现了空间的拓展,消除了实与虚的界限。作为一档优质的职场观察类节目,《初入职场·法医季2》在维持职场观察类节目的特色上又有所创新,是职场类观察节目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并给予了职场观察类节目叙事模式诸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