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校园守住高校思政教育高地

2024-05-22 20:34吴宛澐肖敏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3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价值观法治

吴宛澐 肖敏

【摘要】高校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才,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是其重要议题。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标准,培养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人才。而思政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高校要引导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爱国主义情怀,使其自觉抵制错误价值取向,谨防意识形态渗透,保持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将国家法治思想融入校园,同时要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高校还要十分重视思政教师人才队伍建设,要通过改革人事制度,提高思政教师组织保障水平和拓宽其晋升空间及渠道,同时激发其内在活力,锻造出高校思政教育高地合格的引导人和守护人。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思政教师|青年大学生|立德树人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培养人才是高校的首要目的和基本功能。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抓好青年价值观养成十分必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立德树人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是培养人才的应有之意和必备内容。

一、高校思政教育高地插上爱国主义旗帜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高地必须得插上爱国主义旗帜。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1],教育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年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新时代,爱国主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伟力,爱国主义同时为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思想保证。新时代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支重要力量,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复兴的希望,对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十分必要、十分急迫。在坚持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为核心的前提下,教育引导学生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将爱国主义升华为来自内心深處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把人们凝聚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而自强不息、勇毅前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提出了人们的正确价值取向,包括“爱国”在内的24字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概括,是人民的精神支柱和行动向导。高校校园更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为其提供了价值遵循;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为其阐明了道德伦理[2]。

二、自媒体时代对青年大学生正确的网络引导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7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6.4%。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其已成为人们日常获取信息和学习的重要手段。而互联网自媒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从单一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这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自媒体的去中心化特点,让信息的传播更自由通畅、时效性更强。同时,自媒体信息传播低门槛和缺监管导致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其中存在价值取向混乱,甚至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诱导性、错误性思想。长期接收这些毒瘤信息会毒害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和缺少鉴别力的青年大学生。面对网络自媒体的发展,高校教师要树立网络思维,主动拓展传统以外的教育载体,转换教授角色和教育内容,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网络用语等手段,将单向传播的、严肃的思政教育,变为互动的、生动灵活的大思政教育。在网络前沿阵地上,面对不良有害信息的传播,高校教师既要旗帜鲜明、敢于亮剑,又要使用新手段,重新掌握思政教育话语权,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

三、要牢牢守住意识形态斗争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的西化、分化战略一刻也没有放松。”互联网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青年大学生接触西方文化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国内某些被境外情报机构收买和培植的“大V”“公知”、网络写手,利用所谓的网络影响力,在网络上刻意丑化中国形象,贬低中华文化,曲解中国制度法规,鼓吹历史虚无主义。而一些网络媒体平台,或被渗透拉拢,或被资本裹挟,丧失了公共媒体的公允和职责,任由暗夹“私货”的信息发布和传播,甚至主动操纵控制舆论,刻意引导意识形态敌对,破坏、煽动党群关系对立,传播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以上原因导致带有意识形态倾向的信息在网络流通泛滥,毒害了一批从网上学习和获取信息的青年大学生。“西方媒体助推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网络空间扩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遭到侵蚀,严重危害到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3]。国家领导人指出:“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政治领域没有枪炮的较量一直未停止”[4]。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和“关键定向期”,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同时青年大学生是互联网使用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面对意识形态渗透,缺乏自主力和辨别能力。国家领导人指出:“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因此,高校校园一定要牢牢守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青年大学生更要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

四、高校树牢青年大学生法治观念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发展路径,随着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依法治国越来越深入人心。可以说,全面依法治国是个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高校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后备队和接班人,在高校中继续深化法律法规教育,引导高校青年大学生树牢法治观念,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的通知》强调“高等学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法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高校法治教育除了要求掌握法律基本理论知识,还需要结合青年大学生即将走进社会、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现实情况,使其了解法律维权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等程序和过程,以提高其法治实践能力。

国家法治思想内涵丰富,有着多重要求,对高校提出“德才兼备、德法兼修”,可以看出,国家法治思想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高度契合、逻辑互构。高校要努力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为全面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提供强力保障。青年大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法律法规知识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懂法、守法和用法,才能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加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使其尊重法律的权威、养成学习法律法规知识的习惯、具备运用法律的能力是高校开展青年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和使命[5]。

五、扎根优秀传统文化汲取思政教育源头活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的积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6]。当今世界,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民族与民族之間的比拼,归根到底是文化软实力的较量。而其中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集中体现[7]。

青年大学生肩负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由此可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校思政教育,既能为教育本身带来源头活水,丰富其内涵,也能传承好中华民族精神血脉,让华夏文明繁荣昌盛、永续革新。

六、思政教育关键在于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教育、科技、人才是一个互相支持的有机体,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力支撑。思政教育是落实为党育人、立德树人的关键,打造一支本身素质过硬的思政教师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

思政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思政教师组织保障水平和拓宽其晋升空间及渠道。高校要善于利用人事制度政策导向,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思政教师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高校教师成才潜力,促进高校思政教师能力素质提高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其一,高校要从思政教师工作环境上进行改善,要提供良好的办公设备和学术氛围,要给予科研项目的政策支持,以提高思政教师的办公效率和学术水平。其二,高校要响应号召,补齐思政教师队伍,同时还应进一步发展辅导员队伍和兼职思政教师队伍,形成高校辅导员和思政教师一体两翼协同发展和专兼职思政教师队伍同步发展的新局面。其三,要改革职称评审用人制度。职称评审要考虑思政教师工作成效、师生评价、学术成果等要素,激发其工作积极性。要建立起以竞争为核心的用人制度,既有激励又有约束,并且能够促进教师不断进取和提升自身素质[8]。

二是激发思政教师内在活力,提升其责任感和荣誉感。思政教师是青年大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的引导人,是意识形态斗争高地的守卫人,可谓责任重大,影响深远。其一,在教学工作中,高校应当重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积极肯定思政教师的工作,让思政教师得到职业上应有的尊敬和重视,激发自身工作热情。其二,在外部引导上,高校还应设立“优秀思政教师模范”等措施,激励广大思政教师争先、争优进取精神,充分发挥政策导向的精神层面引导作用。其三,要提高思政教师人才培养层次。在举行思政专题培训、思政理论进修、党史实践活动等培养形式的同时,还可以进行技能认证、等级评审、学历提升等方面的培养措施,让思政教师群体能够获得成就感,锐意进取,不断攀登事业高峰。

七、结语

进入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思政教育这块高地不能丢,也不敢丢。高校要深刻认识到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充分调动思政教师的积极性,开展好青年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高校思政教师更要当好思政教育高地守护人,正确引导和保护好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品德,坚定历史自信,坚定文化自信,使当代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2).

[2]李宏刚,宋真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逻辑理路[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24(5):25-33.

[3]张卫良,何秋娟.应对西方“网络自由”必须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J].红旗文稿, 2016(9):9-11.

[4]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5]辛显华.新时代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21.

[6]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4(01).

[7]杨宝国,杨梅玲.关于文化自信的几个重要问题[J].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2021(1):91-108.

[8]彭阳.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下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才智,2022(23):124-126.

(作者简介:吴宛澐,铜仁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政教育研究;肖敏,中国人民解放军96717部队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价值观法治
我的价值观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爱国主义教育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